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452300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9
《试析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述评.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析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述评 论文关键词:教学效能感 问题 方向 论文摘要:教师教学效能感作为教师教学活动效果和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预测变量,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目前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定义、结构、意义、形成、作用模式、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等方面。当前的研究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建议应及时解决理论上的困惑,完善研究工具,并进一步细化研究对象。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90年代开始进人我国研究视野。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研究领域对教师个体的关注度不断上升,该研究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教师教
2、学效能感研究的理论缘起有两个,一是Rotter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控制点概念,认为对学生而言,其自身的影响力超过环境影响力的教师会具有这样一种信念,即教学努力的强化在其控制之中,也叫内部控制;反之则为外部控制。那些相信他们能影响学生成就和动机的教师的效能会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反之效能则处于低水平。二是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自我效能感概念。该理论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部分。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
3、力的主观判断。受Bandura自我效能理沦的影响,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师对自己特定教学活动的主观判断。 一、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成果概述目前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定义、结构、意义、形成、作用模式、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等方面。1.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定义国外学者较一致的认识是,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定义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Ashton&Webb,1986;Gibson8Dembo,1984)。国内学者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援引国外的研究结论(辛涛,1996)。另外有代表性的定义还有:教
4、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在教育活动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教育活动的判断(屈卫国,1999);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与信念(俞国良,2000);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及对教育理论的了解,确认自己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信念(赵福菜,2002)0虽然定义文字的措辞有些出入,但都表达出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的自我判断和教育信念,兼具认知成分和情绪成分。2.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结构 我国学者运用所编制的教师教学效能量表,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心理结构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
5、教师教学效能感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维度(俞国良,辛涛,1995,这与Ashton的教师教学效能感模型相一致。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即教师具备有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信念(辛涛,申继亮,1995)。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早期美国Rand研究机构在教师教学效能研究(Berman,1977;Armor,1976)中所采用的一个特殊项目—“如果真正努力去做,我能教好最困难最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3一致。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和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辛涛,申继亮,1995),认为,即使
6、在受到显著外在环境限制的情况下,教育仍有可能改变学生。这与早期研究中的另一个特殊项目—“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确实不能起很大作用,因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任务的完成依赖于他们的家庭环境”相一致。3.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意义国外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成绩、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相关,而且影响教师投人教学的努力、设置的目标和激情的水平等教学中的种种行为。我国学者研究也表明,教学效能感与教师的教学效果密切相关(林崇德,申继亮,1996);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心理调节能力具有极显著相关(赵福菜,李媛,2002);教学效能感与教师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家
7、庭自我、社会自我等自我概念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赵福菜,黄希庭,2002);教学效能感会影响教师职业压力应对策略(徐富明,申继亮,2003);教学效能感会影响教师归因反应模式(赵景欣,2005);教学效能感还与教师的职业责任(林崇德,申继亮,1996),_工作动机、职业枯竭(高峰勤,2007)、工作倦怠(李永鑫,杨谊,2007)等相关。另外,还有学者提出,教学效能感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核心成分,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教师素质的高低(俞国良,罗晓路,2000)04.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形成与作用机制Band。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来自四种不同的途径。一是通过以往自身的
8、经验;二是通过他人的替代经验;三是通过社会劝说,告诉人们他们具备获得成功的能力;四是通过情绪状况和生理唤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