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304154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9
《当代德育工作的传承与发扬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当代德育工作的传承与发扬当代德育工作的传承与发扬当代德育工作的传承与发扬当代德育工作的传承与发扬 【摘要】鲁洁先生是当代德育思想变革的先锋和改革的指路人,她将道德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紧密结合,提出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为我国德育研究奠定了基础。《静水流深见气象——鲁洁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怀》一书,集合了众多学者对鲁洁先生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本文主要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尝试探索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
2、道德教育;鲁洁;传统文化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越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对道德领域的关注度和内在需求也越强烈。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潮交织碰撞,各种文化互相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因此,我们有必要读一读《静水流深见气象——鲁洁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怀》这本书。该书集合了众多学者对鲁洁先生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鲁洁先生的德育思想进行了深入解读和科学分析,具有极高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鲁洁先生作为我国道德教育领域的泰斗,始终治学严谨,笃学慎思,
3、注重从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涵入手,将道德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紧密结合,提出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为我国道德教育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于广大德育工作者来讲,研读此书,大有益处。 一、德育教育应该创造性地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从来都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命题,也是古代士大夫阶层成才入仕的重要条件。《礼记•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修心,也就是道德教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
4、涌入,传统的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德育领域出现很多疑惑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靠人们的文化自觉。这种自觉应该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并对其进行创造性地发扬光大。首先,鲁洁先生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注重“知行合一”,提倡“道德教育生活化”。我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教育的“知行合一”,始终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倡导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先生认为,不能单纯从理论的角度去探讨道德教育,而要从实践中去探索德育教育。每个人的生活都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建构起来的,不是天生自成的。道德教育不能等同于“思想的改造”或“行
5、为的养成”,而是要促使人在整体生命投入中去建构、重构自己的生活。对人来说,这种建构生活的活动也不是天生就会的,道德教育在这里就有了用武之地。也就是说,道德教育要通过受教育者身体力行的实践去实现,这与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有相似之处。其次,鲁洁先生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注重树立典范,并从基础教育抓起。我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对榜样人物的树立和宣传,从“诸子百家”到“程朱理学”,从“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岳母刺字”,这些杰出人物和事迹具有道德示范作用,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传统文化和道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同时
6、,道德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好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幼儿时期开始对儿童进行德育工作。而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从兴趣入手,不能进行简单的灌输,特别是德育教材应是能够与儿童对话的文本。鲁洁先生的观点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道德启蒙教育十分契合——诸如《弟子规》《千字文》等儿童读物中渗透了很多道德教育的内容,浅显生动易懂且广为流传。最后,鲁洁先生强调德育教育应该因势利导。当前,很多观点认为,道德教育应该“回归传统”,应该对旧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进行全盘的继承,认为当前道德领域出现的诸多问题都是外
7、来文化影响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回归传统,只有彻彻底底地回归传统,加强对人性和欲望的约束,才能保持道德领域的先进性。鲁洁先生对这类观点并不认同,她认为道德教育不是强加给人的,而是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道德教育要循着人性发展的轨迹去进行,而不能简单地通过压抑人性来解决问题。 二、大胆进行道德教育的理论创新,为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首先,鲁洁先生能在道德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鲁洁先生认为道德教育必须是对“人”的教育,德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成人”。换言之,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
8、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就其具体目标来说,是“成就人的德性”的教育。“使人成为人”,前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后者则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是关系中的人或者关系中的实践者。因此,人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这种关系性的存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性。脱离了关系性存在的“人”,就不具有人的本质特点。因此,教育活动和道德教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