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011528
大小:362.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07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师寄语: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教材分析:在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前,应首先回顾一下初中生物第一册(上)《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一章的知识,特别是几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合课本81页“观察与思考”栏目,对表解中的各类植物对号入座,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表解后的讨论题,然后围绕分类的理由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进而总结出植物分类应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取同样的方法,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重点突出分类方案的制定,并做好交流和总结。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2、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能力目标:学会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情感目
2、标:通过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难点: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生物的分类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 把生物分为 和 不同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 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 和 。分类的依据是 。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2、生物学家在对植物进行分类时,要仔细观察植物的 ,在被子植物中, 、 和 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要
3、依据。3、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 ,往往还要比较动物的 和 。4、细菌和真菌的分类也要根据他们的 来进行。例如根据不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征可以将真菌分为 、 等类群。二、导入新课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让我们学习生物学家的一些分类方法,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将一些常见的生物进行分类,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二、合作探究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认真阅读课本P80的内容,探讨问题,并相互交流:1、什么是生物分类?为什么要对生物进行公类?2、生物分类的依据和基本单位是什么? 植物的分类课前多采集一些植物,小组一起讨论研究,分
4、析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对它们进行分类。仔细阅读课本P81—82。(一)提出学习中不明白的地方(问题)例:叶脉、子叶、果皮等(二)同组成员尝试对植物分类,并解决下列问题1、图片中的植物分类属于A、B、C、D、E、F中的哪类植物?2、A、B、C、D、E、F各类植物都属于同一分类等级吗?3、有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4、无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5、你能否把六种植物所属的类群按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6、你认为植物学分类考虑了植物学的哪些特征?动物的分类课前寻找一些动物,结合动物方面的资料、图片,然后小组进行讨论研究,依据它们的特征尝试进行分类,仔细阅读课本P8
5、2——83“观察与思考”中的讨论题,同组员商量讨论:1、这11种动物若分为两组,它们分别是什么动物?每组里有哪些动物?2、将每组中的动物再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有哪些动物?3、你能尝试依照植物分类表解方式将这11种分开吗?4、请把不同的动物类群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5、尽量把你所认识的其他动物安排在上面的不同类群中,看谁写的又多又快,又正确!三、拓展创新四、网络构建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你这节课的困惑是:五、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项目中,()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A、生物分类B、将生物分成不同等级C、将生物分成动物和植物D、了解生物的多样性2、分类
6、的基本单位是()A、门B、纲C、种D、属3、对植物和动物进行分类,一般要根据它们的()来分。A、高矮B、亲缘关系C、形态特征D、生活环境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研究生物分类学的意义?A、了解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B、了解生物的多样性C、保护生物的多样性D、认识生物的结构和生理5、按照“能否产生种子”这一特征,我们把玉米归类为()A、被子植物B、裸子植物C、种子植物D、单子叶植物6、下列哪类生物的身体表面有硬而干燥的鳞片,卵生,体温不恒定()A、哺乳类B、爬行动物C、鸟类D、两栖类7、某同学在野外发现一株植物,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这株植物无花,种子裸露,试分析该植物属于
7、()A、单子叶植物B、双子叶植物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8、下列哪种结构的特征不能作为被子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A、花B、果实C、根D、种子9、下面与另外三种植物分类上不相同的是()A、蚯蚓B、鸟C、猫D、青蛙(二)非选择题10、生物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_________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分类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11、李明在野外采集到一种植物,经鉴定发现该植物有茎、叶分化,但不能产生种子。根据这些特征你判断它可能属于哪个群类?_________;若再加上“无根”这一特征,你判断它可能属于哪个群类吗?_________。12、请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