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975543
大小:282.50 KB
页数:57页
时间:2018-08-06
《信贷人员上岗必读-信贷管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一部分信贷管理目录第一章信贷概论4第一节信贷基本概念及种类4一、信贷的含义4二、信贷的主要种类4第二节信贷原则6一、安全性原则6二、效益性原则6三、流动性原则7四、“三性”原则的关系7第二章信贷组织架构8第一节信贷营销8一、市场机会研究9二、目标市场和客户的确定9第二节信贷营销组织10一、营销组织设立的原则10二、营销的组织形式11三、客户经理制及其配套制度和措施12第三节信贷岗位配置13一、信贷岗位13二、专业委员会14(一)信贷风险管理咨询委员会14(二)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14(三)贷款审批委员会15第四节信贷制度与流程15一、“三查”制度15二、审贷分离制度17三、风险定价制度17四、流程管理18(一)基本流程19(二)风险控制要点21(三)主要几种贷款的操作流程23(四)电子信息系统控制流程29第三章授权管理30第一节信贷能力等级评定30第二节权限管理31一、信贷业务授权制度31(一)授权原则32(二)权限的确定32(三)授权管理3257 二、报备制度33第四章授信管理33第一节客户等级评定33一、企业客户等级评定34二、自然人其他贷款客户及微型企业等级评定34三、农户等级评定35第二节授信管理36一、管理规定36二、农户的授信管理37三、优质客户授信管理38四、集团客户及关联企业授信管理38第五章风险管理39第一节信贷风险39一、信用风险39二、操作风险39三、市场风险40第二节风险分类41一、正常类贷款41二、关注类贷款41三、次级类贷款42四、可疑类贷款42五、损失类贷款42第三节风险分类与信贷管理43一、风险分类结果是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参考43二、分类风险信息是做好风险应对措施的关键43三、分类结果是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的重要因素44四、分类工作是强化贷后管理的重要手段44五、风险分类结果的分析运用是提高信贷管理水平有效途径44第四节信贷风险预警45一、信贷风险预警的含义45二、风险预警的必要性45三、信贷风险预警信号46四、获取信贷风险预警信息的途径46五、宏观调控与行业政策风险预警47(一)宏观调控的定义47(二)信贷投放与宏观调控47(三)调整信贷投向,规避限控行业风险48第六章内控管理49第一节制度建设49一、信贷制度与风险防范49二、制度体系建设49(一)制度框架要求49(二)制度执行要求49(三)信息反馈要求50三、制度完善50第二节信贷监督检查机制51一、信贷监督检查机制的意义5157 二、信贷监督检查工作基本流程52三、监督检查具体要求53第七章考核与责任追究54第一节信贷资产质量考核的意义54一、综合评判54二、分析诊断54三、行为引导55第二节考核制度55第三节问责与追究机制55一、尽职问责制度55二、责任追究制度56(一)责任追究的原则56(二)责任追究的具体范畴57三、不良贷款责任追究57(一)追究范围57(二)追究对象57(三)责任的界定58(四)追究方式5857 第一章信贷概论第一节信贷基本概念及种类一、信贷的含义信贷是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特殊价值运动,是债务人与债权人由借贷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从属于商品货币关系的一种经济范畴。信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贷是指存款和贷款等信用活动的总称,狭义的信贷就是银行贷款。本教材所指的信贷是狭义信贷,即农村信用社利用自身资金或信誉为客户提供资金融通或代客户承担债务责任的行为。二、信贷的主要种类(一)按贷款性质划分1、自营贷款:是指贷款人以合法方式筹集的资金自主发放的贷款,其风险由贷款人承担,并由贷款人收回本金和利息。2、委托贷款:是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贷款人(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风险,不代垫资金。(二)按贷款期限划分57 1、短期贷款:是指贷款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贷款。2、中期贷款:是指贷款期限在1年以上5年以下(含5年)的贷款。3、长期贷款:是指贷款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的贷款。(三)按贷款保障方式划分1、信用贷款:是指以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2、担保贷款:是指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3、票据贴现:是指贷款人以购买借款人未到期商业票据方式发放的贷款。(四)按贷款质量状况划分1、按贷款的到期逾期时间,将贷款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四种。2、按贷款风险程度,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五)按其它标志划分1、按贷款对象划分:农户贷款、农村工商业贷款、农村经济组织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其他贷款。2、按贷款定价方法划分:固定利率放款,浮动利率放款。3、按贷款周转性质划分: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金贷款。4、按贷款偿还方式划分:一次还清贷款,分期偿还贷款。5、按贷款的币种划分: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57 第二节信贷原则信贷原则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的行为准则,是各项信贷业务的根本出发点,它从属于农村信用社整体经营原则。在一个高度监管和法律约束的金融环境中,所有银行必须依法合规地开展业务,任何违反法律、行业规定以及监管规则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历的制裁,合规经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农村信用社在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必须是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切实遵循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的原则。一、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指农村信用社在经营信贷业务过程中,要避免信贷资金遭受风险和造成损失。农村信用社实质上是经营风险的机构,其能否妥善控制和管理风险,将决定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成败。如果贷款不能按期足额收回,就会出现较多不良贷款,继而影响农村信用社的清偿能力,动摇农村信用社信用基础,甚至造成无力对外支付而破产,因此农村信用社对贷款的严格审查和管理是紧紧围绕贷款安全而展开的。二、效益性原则57 效益性原则是指农村信用社在贷款发放上要追求最佳效益。效益性首先是指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考虑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企业,贷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争取获得最佳综合效益。贷款是农村信用社利润的主要来源,这是农村信用社开拓业务、改善服务和加强管理的内在动力。贯彻效益性原则,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一)重视贷款利息收入。(二)努力降低信贷业务经营成本。(三)选好贷款的投向和增加贷款投放量。(四)加强信贷管理,在管理中要效益。三、流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是指农村信用社在经营信贷业务中能按预定期限收回信贷资金,或是在无损失的状态下迅速变为现金资产的能力。农村信用社要满足存款客户的提款需要,也要满足借款客户的用款需要。为了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农村信用社除保持足够流动的现金资金外,还必须合理安排贷款的种类和期限。因此,农村信用社要注重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四、“三性”原则的关系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简称“三性”原则。这三者的关系既矛盾又统一:一般而言,期限长的57 贷款,因利率高而收益也较高。但也因为期限长而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加大,安全性减低,同时流动性也受影响。反之,期限短的贷款,利率相对较低使得收益也低,但却能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在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中,首先追求的应是贷款的安全性,其次才是效益性和流动性。只有首先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农村信用社的生存才能得到保证;同样只有通过信贷资金创造更多的收益,才能保证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流动性是条件,只有在对信贷资金不断运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调整信贷结构,为安全性和效益性提供保障。农村信用社信贷“三性”原则总体要求:在经营信贷资产时,应对各种负债和各种类型资产进行综合研究,寻求最佳组合,平衡发展。第二章信贷组织架构第一节信贷营销信贷营销是信贷业务开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农村信用社信贷营销主要包括五个步骤:市场机会研究、选择目标市场、设计营销策略、规划营销方案和营销的组织、执行和控制。本节主要介绍市场机会研究和目标市场和客户的选择。一、市场机会研究57 市场机会研究就是指对信贷市场和环境进行调研。农村信用社在信贷决策前,首先要对包括客户需求、竞争对手的实力和金融市场变化趋势等内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经营目标和战略。(一)外部环境。1、宏观环境。主要包括经济与技术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社会与文化环境。2、微观环境。主要包括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信贷客户的需求和银行同业竞争对手的实力与策略等。(二)内部环境。主要是指农村信用社的内部资源和自身的竞争力。1、农村信用社内部资源的分析,涉及人力资源、资讯资源、市场营销部门的能力、经营绩效和研究开发能力等内容,目的是确定在哪些范围内具有比较大的营销优势。2、农村信用社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包括:对金融业务的处理能力,市场占有率、市场声誉、财务实力、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等。二、目标市场和客户的确定(一)市场细分。市场细分主要是指农村信用社把信贷客户按一种或几种因素加以区分,使区分后的客户多个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以便确定客户政策。57 (二)选择目标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实质上就是选择目标客户群。在目标市场中,目标客户群应当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产品有足够和稳定的需求,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的创新或开发应当适应目标市场的变化,这样农村信用社才能占领目标市场并取得成功。(三)目标市场的进入方式。农村信用社选择目标市场后,要选择为客户的产品特征,确定最佳定位。根据信贷产品的市场规模、产品类型、技术手段等因素,可以将目标市场的进入方式分为主导式进入、追随式进入、补缺式进入等三种方式。第二节信贷营销组织一、营销组织设立的原则农村信用社信贷营销需要灵活高效的组织来保证,营销组织机构设立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营销组织的使命就是完成营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无须参与和考虑具体的审批、发放等事务性工作,因此营销机构应独立设置。在人员选择上,应当根据其原来较为熟练的业务领域,来确定其在营销组织中承担的具体工作。(二)权责对等。在保证信贷资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范围内的前提下,信贷营销部门在为客户进行产品设计、价格及配套服务的设计时,应有一定的职权,在行动时才有一定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完成相应的职责。(三)执行统一。组织分工越细,执行统一对于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的作用就越重要。57 二、营销的组织形式目前,营销机构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概括地说有直线职能制、矩阵制和事业部制。(一)直线职能制。是指在各级上级部门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营销职能部门,即将营销部门作为行政领导的参谋机构,不直接对信贷业务部发号施令,而只对其指导作用。其优点是保证集中统一地引导信贷业务的发展,缺点是营销部门和信贷业务部门之间不重视信息的横向沟通,工作容易重复,还可能出现矛盾和不协调,降低效率。(二)矩阵制。是指在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横向的领导系统。即在开发某一信贷产品时,从信贷业务、结算、财务和公关协调等部门抽调人员组织营销项目部,项目完成后,该项目部取消。该形式的优点是加强了横向沟通,克服多个部门脱节现象,具有较大机动性,但缺点是成员不固定,有临时观念。(三)事业部制。是指在对具有独立信贷产品市场、承担独立责任和利益的部门实行分权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即先将信贷业务分为批发和零售两个独立的部门,再在这两个信贷业务部门内分别设立各自的信贷营销组织,该营销组织从属于具体信贷业务部门的领导。该形式的优点是能把统一管理、专业分工很好地结合起来,缺点是相对需要较多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来运作,出现矛盾时协调较为困难。57 上述组织形式各有优缺点,农村信用社可按照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考虑政策决定的层次、指挥路线的长度、参谋支持系统、技术和人力资源、风险控制机制、集中程度以及营销业务的类型,来选择适合自身的信贷营销组织形式。三、客户经理制及其配套制度和措施客户经理是建立现代营销体系的核心要素和重要保证。客户经理制度是指农村信用社的营销人员与客户,特别是重点客户要建立一个明确、稳定和长期的服务对应关系。其目标是全面把握服务对象的整体信息和需求,在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组织有关部门共同设计,并对其实施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方案。它的实施,势必打破传统的以产品为导向的组织方式,向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的业务组织管理架构转变。客户经理制必须采取以下保障措施:一是制定和完善系列制度和措施,为客户经理制提供体制和组织保证;二是建立上下、同级的协同工作制,为客户经理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提供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三是以科学规范的信息系统和目标经营责任制为客户经理制提供技术和机制保证。第三节信贷岗位配置一、信贷岗位57 农村信用社信贷岗位的设置应根据审贷分离、岗位制约、分级管理和权责统一等原则,按照信贷业务流程分别设置调查评估岗、审查核准岗、审批决策岗、贷后管理岗等岗位。(一)调查评估岗:主要负责客户借款申请的受理,审查借款人的资信、贷款条件、借款用途等情况,提出是否立项调查的初步意见;负责贷款项目的合法合规性、真实性、安全性、流动性及效益性的调查评估和认定;负责办理贷款的有关手续及事宜。(二)审查核准岗:主要负责对贷款项目的合法、合规性和真实性的审查;审核借款人提供资料的完整性、贷款手续的合法合规性及调查评估岗意见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等;根据上报材料分析并提出风险控制措施;负责对贷款项目贷与不贷及贷款币种、金额、期限、利率、贷款方式、还款方式等提出建议。(三)审批决策岗:主要负责在审批权限内对贷款提出贷与不贷的意见,确定贷款的币种、金额、期限、利率、贷款方式、还款方式等,对借款人及贷款项目存在的风险提出控制措施,负责处理贷款业务中的重大事项;对超过审批权限的贷款,及时将有关资料连同报批意见,呈送上一级审批。(四)贷后管理岗职责:主要负责对借款人经营管理的监控及贷款的跟踪管理、收集客户的有关信息;负责按规定进行贷后检查,并及时提交贷后检查、贷款综合评价等报告;负责贷款本息的催收;负责对不良贷款实施有效的管理、处置等工作。57 二、专业委员会(一)信贷风险管理咨询委员会信贷风险管理咨询委员会为省联社理事会下设的信贷风险管理咨询机构,委员会实行委员制,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内部委员、外部委员组成。主要工作是为全省农村信用社提供信贷政策、贷款行业信息、贷款项目风险等咨询服务,促进农村信用社各项信贷资产业务在保证质量前提下持续发展。(二)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根据银监会的有关要求,农村信用社要专设信贷资产五级分类认定小组,要专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信贷资产分类结果的认定工作。如条件暂不成熟的,可分别由农村信用社贷款审批小组、联社信贷管理部或资产保全部、联社贷款审批委员会代理行使相应的认定工作。风险管理委员会由理事长(主任)以及风险管理、信贷、资产保全、财务会计、稽核监察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委员会主要工作职责是对信贷资产分类结果进行认定,具体的权限为:大额贷款;损失类贷款;分类争议较大的信贷资产。(其中:对拟定为损失类的单笔金额超过100万元(含)的自然人贷款、单笔金额超过2000万元(含)的企事业单位贷款提出审定意见后,报省联社最终认定。)57 (三)贷款审批委员会贷款审批委员会,作为联社常设的贷款审批机构,专门负责审批权限内的贷款,直接对联社主任负责,由专职或兼职人员共同组成,实行委员制,委员由5名以上(含)的单数成员组成,委员会内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文书记录员,联社主任不得参加贷款审批委员会。委员会工作职责是审批有关贷款、票据承兑、保函和其他授信业务;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信贷政策、贷款制度和借款人状况对贷款投向和风险进行审批,决定贷与不贷以及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方式和贷款利率等;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管理等级及信贷管理权限进行审议并提出调整建议;对贷款审批委员会决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质询;其他有关信贷业务事项的审议。第四节信贷制度与流程一、“三查”制度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等三个信贷业务中的主要环节即为贷款“三查”制度。(一)贷前调查是指贷款人受理借款人申请后,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以及借款人借款的合法性、安全性、盈利性等情况进行调查。贷款调查是保障贷款科学决策及贷款管理的依据和基础,其目的是保障贷款安全,分析风险,合理定价。57 (二)贷时审查是对贷款投向、贷款金额、贷款利率等进行的决策(广义上也包括贷款审批)。目前,农村信用社实行专人或专设机构进行审查,是对以往集审、贷、收为一体的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一线业务发展和二级风险管理的分工协作,互相制衡。(三)贷后检查是指从贷款发放直至回收为止的贷款管理,是负责对贷款用途的监督、掌握贷款客户的动态信息、补充完善贷款档案资料、落实还款来源、保全信贷资产、贷款本息回收、贷款总结的全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贷款“三查”制度的实施是农村信用社信贷质量管理、防范化解风险、明确贷款职责的重要措施,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共同维护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但是三个措施的存在又有各自的重要性,贷前调查在三者中起带头作用,要想信贷资金安全有保障,做好贷前调查是前提,它使贷款风险关口前移成为可能;贷时审查从专业化角度和第二视角,对贷款进行客观评估和科学决策,同时可对贷前调查形成制衡;贷后检查是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采取应对措施的有力保障,是规范信贷程序、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手段,是贷款安全的最终保障,没有好的贷后管理,再详细的贷前调查、再准确的贷时审查也可能前功尽弃。可见,贷款“三查”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体,要保证贷款安全,任何一项都不可偏废。二、审贷分离制度57 (一)审贷分离是指对客户的贷款在岗位之间、部门之间和机构之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贷款的可行性和风险性进行独立评审,经集体评审后,由有权审批人履行审批职能。通过权力制约,对信贷业务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二)表现方式:审贷分离制度具体体现为一线业务发展和二级风险管理的分工协作,互相制衡。其中一线业务发展部门负责客户和项目的拓展、选择、评估和报批,以及贷款批准后的发放、检查和清收;二线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权限之内的项目审批和权限之外的项目报批,以及贷款批准后对贷款执行情况过程的监督检查。(三)审贷分离制度的两个重要内容:1、集体审议制度。审贷分离制度因强调集体评审机制,经尽职调查的贷款项目原则上均需由本级机构,按有关制度规定开展集体评审,为有权人审批提供决策参考。2、分级审批制度。审贷分离制度中,经常需要采用分级审批,根据各分支机构的业务量、管理水平和信贷资产质量状况来核定其贷款审批权限,超过审批权限的贷款,要报上级审批。三、风险定价制度风险定价是指对风险资产的价格确定,它所反映的是资产所带来的未来收益与风险的一种关系57 。没有风险定价,就无法让客户承担为预防农村信用社未来损失所支付的代价,因而这些成本就没有收益与之对应。所以只有通过衡量风险,农村信用社才能了解风险成本,并将其与营业费用、市场竞争情况等作出比较,从而实现由粗放式经营向以合理搭配资本和以风险为中心的策略转换。贷款风险定价应遵循的原则为:(一)成本、效益和风险匹配原则。贷款利率定价应能够覆盖经营管理贷款所付出的成本、承担的风险和期望的资本回报,在有效管理贷款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二)市场化定价原则。贷款利率定价应根据市场利率水平变化、业务发展和同业竞争策略进行灵活调整。(三)差别化原则。贷款利率定价应根据不同客户对象、贷款品种、贷款方式、贷款期限、风险种类等,在进行成本、风险、收益等精细化核算的基础上实行差别化定价。(四)依法合规原则。贷款利率定价必须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金融政策及相关规定。四、流程管理信贷业务流程是信贷风险控制和提高服务效率的保障,合理和高效的信贷业务流程管理是提高农信社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信贷业务流程再造是当前农村信用社不断提升信贷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基本流程信贷业务基本操作流程包括受理、调查、审查(批)、发放、贷后管理等五个阶段。具体参见流程图:57 退还客户资格初审客户申请受理阶初步审查提交材料段申请人背景调查经营状况调查调查财务状况调查审查调查分析信贷审批信贷审查借款用途调查审批还款来源调查阶段担保情况调查合作前景调查落实贷款条件订立合同立据结算部门发放发放阶段登记台账支款落实用款条件信贷资产检查到期能否收回不良资产化解贷后贷款回收管动态管理理处置(重组、抵债、核销等)阶段(二)风险控制要点1、受理阶段57 受理阶段主要包括客户申请、资格初审、提交材料、初步审查等操作环节。主要风险控制要点:(1)信贷人员应对新客户进行资格初审,具体包括是否具有借款资格、是否有不良信用记录、是否符合本社的市场定位和基本信贷政策;(2)信贷人员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制度,认真审查客户的信贷业务需求是否合法合规合理;(3)对客户提交的资料,要力争取得原件,无法取得原件的要与原件进行核对,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调查阶段调查阶段主要包括客户评价、业务评价和担保评价,在调查评价基础上,出具书面调查报告,并报有权审查(批)人。贷前调查工作应遵循双人调查、实地查看、真实反映的原则。主要风险控制要点:(1)要坚持双人调查,杜绝未进行调查,却在调查报告上签名的现象;(2)贷前调查要全面。调查人员要实地对借款人的基本情况、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贷款用途、还款来源、担保情况、合作前景,以及客户潜在风险和收益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每一项调查结论都应该有相应的材料支持,防止贷前调查表面化、形式化;(3)要真实全面反映调查的情况。杜绝只说好话不谈风险的现象,严禁信贷人员和企业串通提供虚假资料和信息,隐瞒重要事实。3、审查审批阶段57 审查人在贷款审查时应遵循客观公正、独立审贷、依法审贷的原则,就贷款的合法合规性、安全性、可行性进行审查,准确揭示业务风险,提出降低风险的对策,并按规定提交有权审批人予以审批。主要风险控制要点:(1)要杜绝违规越权审批贷款;(2)坚持独立审贷,防止任何形式的外部干预贷款和人情贷款;(3)要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监管部门要求、行业信贷政策,按照法律规定审批贷款,防止出现违规贷款;(4)要按照规定程序审批贷款,不得违反程序或减少程序进行审批。4、发放阶段经审批通过的所有贷款必须按规定落实贷款条件,签订相关法律文书,确保要素齐全、内容合法,落实完善担保手续,并将相关资料移交会计结算部门办理账务处理。会计结算部门应重点审查贷款业务是否经审批人审批同意,借款借据与合同内容是否对应、要素是否齐全,填制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审查无误后,办理贷款业务账务手续并按相关用款条件办理支款业务。主要风险控制要点:(1)放款前提条件必须落实,特别是办理抵质押登记等主要贷款条件,无法落实条件或需要延迟落实的,要按规定程序审批;(2)签署法律文件要防范法律风险,合同要素要齐全、合法、有效,签署合同的应为有权签字人;(3)要做好核保手续,防止担保无效;(4)公司的借款和担保行为,应根据该公司的章程,来确定是需要董事会决议,还是需要股东会决议,确保该法律行为的有效性。57 5、贷后管理阶段。主要包括对信贷业务检查、回收、展期、重组及对不良信贷资产经营管理等内容。贷后检查必须遵循双人交叉、现场检查,预警报告、适时处理以及综合评价的原则。主要风险控制要点:(1)要及时监控贷款的使用,防止贷款被挪用;(2)要定期实地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抵质押物情况进行检查,关注有无发生重大变化;(3)发现贷款出现风险因素,要及时向上级汇报,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严禁知情不报,错失化解风险的良机;(4)对上级机构的风险预警,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不能走过场;(5)风险分类要准确,要结合贷后检查情况合理地确定贷款的分类结果;(6)对合同、借据、抵质押凭证等重要贷款材料,要专人专库保管,防止出现毁损、遗失。(三)主要几种贷款的操作流程1、社团贷款操作流程(1)社团贷款,是指由广东省内多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村信用社或联社,采用同一贷款合同,按照约定的期限和条件向同一借款人提供资金的贷款方式。社团贷款的筹组原则上应坚持“谁营销、谁牵头、谁评审、谁管理”原则。其流程如下图:调查审查审批主办社借款企业(1)提出大额贷款申请(2)提出贷款安排建议57 (3)办理正式委托(4)(5)(7)(8)发答书合(6)(9)签订借款合同邀面作请复承协函诺议参与社(2)主要风险点:非优质客户或优质项目申请社团贷款;社团贷款准入把关不严;社团贷款组织协调工作不合规;贷后管理不落实等。(3)应对措施:加强对申请社团贷款的把关;重视社团贷款可行性调查与分析,依据《广东省农村信用社社团贷款实施细则(暂行)》的相关规定,认真做好项目评审工作,并按合作协议组织协调社团贷款有关事项;落实专人加强贷后管理,按照规定收集档案资料。2、订单农业贷款操作流程(1)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契约型农业,是指农户与农产品的购买者之间签订订单,然后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订单农业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向从事订单农业生产的农户发放的,并由农产品收购企业提供担保的贷款。其流程如下图:收购企业订单农户(4)出具《订单农业贷款确认函》,提供担保57 (1)签订《订单农产品收购协议书》(3)签(6)(5)订(2)发借合项放款作目贷申协申款请议请书农村信用社●项目调查审批、核定总额●借款调查审批(2)主要风险点:贷款未能封闭运作;收购企业资信不佳,不具有代偿能力;农产品价格波动,农户将订单农产品出售给第三方或收购企业拒绝收购订单农产品,将风险转嫁给农信社;违反合同(或协议)约定的用途使用贷款。(3)应对措施:坚持专款专用、封闭运作原则;加强收购企业准入把关;强化订单农业贷款的贷后管理,及时捕捉信息,加强管理;要求订单企业向农村信用社提供有效的抵(质)押担保或一定比例的履约保证金等。3、个人购房按揭贷款操作流程(157 )个人购房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用信贷资金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各类型住宅用房或商业用房的贷款。按贷款的交易形态可划分为个人首次交易购房贷款、个人再交易购房贷款、个人购房转让贷款。三者的操作流程基本一致,首次交易购房贷款多了楼盘项目营销环节,其流程为:贷款催收楼盘项目营销档案管理按揭客户营销贷款发放受理、调查办理抵押备案订立合同审查、审批(2)主要风险点:按揭项目存有政策风险;不符合个人购房按揭贷款对象的客户套取贷款;借款人收入来源不稳定,第一还款来源不足;抵押担保不落实,存有法律风险等。(3)应对措施: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做好房地产项目营销与调查;做好调查工作,认真审核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收入状况、资产状况,确定是否具备偿还能力;办理抵押登记,规范抵押操作。4、农民公寓按揭贷款操作流程(1)农民公寓是指由村属集体经济组织主办开发,经当地政府、国土资源局、规划局等有权部门审批同意立项,在集体土地上建设的,以改善村民人居生活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出发点,用于村民家庭自住的小区型安居房。57 农民公寓按揭贷款是指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集体经济组织主办开发的农村安居房,并分期还本付息的贷款。具体的操作流程如图:农民公寓项目贷款额度审批流程项目发展商申请贷款基层社客户经理(调查镇政府批准项目立项公文、土地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退回贷款资料,并通知申请人不同意补同意基层社信贷审核部门(审核调查岗提交的资料,拟定按揭成数、年限、利率及担保方式等合作协议内容)不充同意同基层社贷款审批小组审批资同意联社复审料意同意联社贷款审批委员会审批同意与申请人签订按揭项目协议,要求申请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开始办理农民公寓按揭业务农民公寓按揭贷款流程借款人申请贷款57 调查、审查申请人的还款能力等借款条件,初步拟定贷款金额、期限、利率退回资料,并通知申请人农村信用社贷款审批小组审核,并按权限进行审批不同意申请人支付首期款,与信用社签订借款合同,办理放款提交联社审查、审批与农民公寓发展商签订合作协议不同意同意(2)主要风险点:村民不具备购买农民公寓的资格;所购买的农民公寓未能取得所有权凭证。(3)应对措施:村民申请农民公寓贷款应经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核准同意;借款人申请按揭贷款时,应以所购农民公寓房屋作抵押,有条件的地区,应将农民在其村落分红所得或村经济合作股权作为质押,并要求作为发展商的经济联合社、村民小组或其他农村信用社认可的集体企业,提供连带保证和回购保证。(四)电子信息系统控制流程57 为使信贷管理工作顺利推进,通过开发和完善信贷电子化信息系统,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加强对各类信贷信息的使用和管理。省联社成立后,按照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先后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企业征信系统及五级分类系统。1、征信系统目前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主要使用者是金融机构,通过专线与人民银行相连,并通过金融机构的内联网系统将终端延伸到辖属机构信贷人员的业务柜台,实现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定期由各金融机构流入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汇总后金融机构实时查询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报告。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运行的目的,首先是帮助金融机构核实客户身份,从信贷活动的源头杜绝信贷欺诈、保证信贷交易的合法性;其次是全面反映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帮助金融机构确定是否提供贷款及贷款金额大小、利率高低等因素,以及奖励守信者,惩戒失信者。再次是利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遍布全国各地的网络及其对企业和个人信贷交易等重大经济活动的影响,提高法院、税务、工商、海关等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力度;最后是通过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约束性和影响力,培养和提高企业和个人遵守法律、尊重规则、尊重合同、恪守信用的意识,提高社会诚信水平,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2、五级分类系统57 省联社按照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流程要求,组织改造和开发五级分类系统,以此逐步规范基层信贷人员的风险分类操作,加强信贷管理,其主要功能:一客户信息功能:满足风险分类的需要,收集相关客户信息,如客户类型、客户基本信息、客户的信用等级、客户相关经济信息等内容,为风险分类提供信息基础;二信贷台帐功能:通过数据抽取和补录,收集风险分类所要求的合同信息、借据信息、担保信息、违约记录等资料,并确保资料的准确性,为风险分类提供可靠的账务信息;三风险分类功能:按照分类的流程,提供任务指派、分类初分、分类结果调整、分类结果确认等功能,完成整个风险分类流程,为风险分类提供翔实的结果;四风险分析功能:对分类结果,系统提供灵活的汇总、分析功能,分析挖掘现有的数据,通过报表的方式展现出来,实现对风险资产的动态管理,以促使农信社发现风险、总结经验,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第三章授权管理第一节信贷能力等级评定农村信用社信贷能力等级评定是指省联社依据下属联社当地的经济状况及其辖内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水平、业务规模、资产质量(按五级分类)、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对辖内县(市)联社的信贷能力进行等级评定,并采取差别化的信贷管理措施。57 信贷能力等级是衡量农村信用社信贷经营管理水平的标准。信贷能力等级主要依据其本外币贷款效益、贷款质量、贷款风险度以及信贷综合管理水平等指标来确定。省联社对各联社进行信贷能力等级初评,原则上按不良贷款比例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级。为了鼓励控制新账不良贷款和加强信贷管理,新账贷款不良比率控制在2%(含)以内的联社可上调一个等级,超过5%(含)的联社下调一个等级,超过8%(含)的联社直接列入D级联社;上一年度发生重大信贷违规事件或违法案件的联社下调一个等级,情节特别严重的直接列入D级联社。第二节权限管理一、信贷业务授权制度信贷业务授权,是指联社对其所辖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审批权限的授权。信贷业务授权是联社法人授权的组成部分,以各农村信用社所确定的信贷经营管理等级为基础,授予农村信用社办理信贷业务的审批权限,包括直接授权和转授权。直接授权,指联社对辖属农村信用社授权。转授权,指农村信用社根据联社的授权并在本社受权范围内,对辖属分支机构或职能部门授权。57 (一)授权原则1、基本授权和分类授权相结合的原则。2、低风险业务适度授权、高风险业务适度集中原则。3、弹性授权原则。(二)权限的确定各县(市)联社根据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能力等级,综合考虑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后,分别制订和调整不同信贷业务的授权上限类别。1、内部条件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资产规模、资产质量和利润的整体状况;信贷员的素质和能力以及主要风险管理人员的资质和能力;现有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的完善程度等因素。2、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所在地区企业的经营特点和管理素质;所在地区社会信用情况;所在地区的金融总量、同业状况和金融秩序等因素.(三)授权管理联社应依据国家及有关部门的法律法规、省联社有关信贷管理规定对信贷业务进行授权,授权应适度、明确,授权采用书面形式,在授权机构盖章、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签字后生效,57 对经营权限和授权额度需要经常调整的业务,可作原则授权,具体权限和额度可通过文件等其他书面形式进行专项或特别授权。实行二级法人体制的农村信用社参照一级法人联社授权管理办法核定辖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审批权限。二、报备制度为强化全省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正确引导信贷投向,优化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金营运能力和使用效益,省联社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大额及特殊行业贷款实施报备制度,并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加大对贷款风险的管理和指导力度。省联社仅对大额贷款及特殊行业贷款作必要的风险警告和提示,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大额贷款以及特殊行业贷款的风险管理责任仍由发放该贷款的县(市)联社承担。特殊行业类别由省联社每年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及市场变化情况等进行调整并公布,目前暂限于房地产开发、水泥、钢铁、煤炭、电解铝等行业。第四章授信管理第一节客户等级评定57 客户等级是反映客户偿还债务能力和意愿的相对尺度,主要从客户的市场竞争力、偿债能力、管理水平和发展前景等方面来评定。主要包括企业客户等级评定、自然人其他贷款客户及微型企业等级评定、农户等级评定。一、企业客户等级评定企业客户等级评定主要以客户财务报表为基础,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评级对象履行相应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其可信任程度进行调查、分析、评价、测定和审核,对客户的偿债能力和违约风险做出全面的评价,并以简单、直观的符号表示其评价结果。二、自然人其他贷款客户及微型企业等级评定自然人其他贷款客户和微型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主要对借款人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产品市场、经营者素质及信用状况等进行全面分析、测定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自然人其他贷款客户和微型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判断的过程。信用等级评定是信贷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评定结果是自然人其他贷款客户和微型企业准入退出、信贷风险审查、信贷定价等的重要依据。等级分为四级,即优秀、较好、一般、不评级。优秀等级: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营运能力强,产品市场前景良好、竞争力强,发展前景良好,经营者素质优良,信用状况良好。57 较好等级: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营运能力较强,产品市场前景较好、竞争力较强,发展前景稳定,经营者素质较好,信用状况较好。一般等级: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营运能力存在不足的征兆,发展前景尚可,产品市场、竞争力、经营者素质及信用状况一般。不符合以上三个等级条件的自然人其他贷款客户和微型企业均列为不予评级。三、农户等级评定农户的等级评定主要根据农户个人信誉、还款记录、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制定具体的评定办法。等级分为四级,即优秀、较好、一般、较差。优秀等级农户:连续三年内在农村信用社的借款均能按时偿还本息,在个人征信系统中无违约记录,信用良好,无不良债信记录,有一定技术特长及较强的劳动创收能力。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户,其自有资产在30万元以上、经营规模在30万元以上、家庭年纯收入在15万元以上、自有资金占生产所需资金的50%以上;其他地区的农户,其自有资产在10万元以上、经营规模在15万元以上、家庭年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自有资金占生产所需资金的50%以上;较好等级农户:必须是连续两年内在农村信用社的借款均能按时偿还本息,在个人征信系统中无违约记录,信用良好,无不良债信记录,有一定的农业技术及劳动创收能力。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户,其自有资产在20万元以上、经营规模在2057 万元以上、家庭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自有资金占生产所需资金的40%以上;其他地区的农户,其自有资产在8万元以上、经营规模在8万元以上、家庭年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自有资金占生产所需资金的40%以上;一般等级农户:必须前一年度在农村信用社的借款能按时偿还本息,在个人征信系统中无违约记录,信用良好,无不良债信记录,有种养业技术并能确保贷款按期收回。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户,其自有资产在10万元以上、经营规模在10万元以上、家庭年纯收入在8万元以上、自有资金占生产所需资金的30%以上;其他地区的农户,其自有资产在5万元以上、经营规模在5万元以上、家庭年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自有资金占生产所需资金的30%以上;不符合以上三个等级条件的农户均归入较差等级农户。第二节授信管理一、管理规定(一)授信是指农村信用社向客户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或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的信用向第三方做出保证的行为。授信额度可以分为单项授信额度和综合授信额度,综合授信额度是多个授信业务品种额度的组合运用。按使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不可循环使用和可循环使用。(二)57 综合授信业务或可循环使用授信有利于简化授信操作,降低客户的资金使用成本,对建立和发展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客户群,开拓优质客户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广东省农村信用社的授信风险管理,规范统一授信标准及操作,完善信贷制度建设,加强客户管理,有效防范和控制系统性风险。(三)对信贷资产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不同业务品种、不同期限等多个角度设置控制线,以实现“支持有度、限额有数、分散风险”的目的。各联社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全辖甚至地区联动的管理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充分利用人民银行个人及企业征信系统,及时掌握贷款客户总体融资规模和风险程度,防止多头授信。二、农户的授信管理农村信用社依据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状况,在一定期间内一次性授予符合一般等级以上的农户可循环单项授信额度或可循环综合授信额度,允许农户在规定条件下循环使用信用贷款。具体标准为:优秀等级农户: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户,该等级贷款的最高额度原则上不超过10万元;其他地区的农户,该等级贷款的最高额度原则上不超过5万元;较好等级农户: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户,该等级贷款的最高额度原则上不超过8万元;其他地区的农户,该等级贷款的最高额度原则上不超过3万元;一般等级农户: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户,该等级贷款的最高额度原则上不超过557 万元;其他地区的农户,该等级贷款的最高额度原则上不超过1万元;较差等级农户:对此类农户,农村信用社原则上不予发放新的信用贷款,以收为主,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压缩原有贷款。三、优质客户授信管理农村信用社仅对符合优质客户标准的客户提供可循环单项授信额度或可循环综合授信额度;该额度在一定期间内一次性授予客户、并允许客户在规定条件下循环使用。四、集团客户及关联企业授信管理集团客户及关联客户具有系统风险性高、隐蔽性强、风险监控难度大的特点,对贷款项目监控和贷款回收存在较大的难度,易引发系统性风险。集团客户风险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在集团客户授信业务中必须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事前风险防范”的原则,统一控制集团授信总量。1、加强集团关联客户的信贷管理,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查明关联企业的组织结构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二是查清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三是全面掌握集团关联企业的经营动态。2、实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的信贷政策,重点发展与有产业支撑且主营业务突出、关联关系清晰稳定、无不良信用记录、经营稳健、符合农村信用社信贷政策的集团关联企业。357 、实行集团关联企业的统一授信、集中审查、集中管理,切实强化集团关联客户的贷后管理。建立集团关联企业的信贷管理责任制。要按照“统一管理、协同配合、分工负责”的原则,建立集团关联客户监控责任制度。第五章风险管理第一节信贷风险农村信用社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依据巴塞尔协议,银行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及市场风险三大类。这些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当中,而信贷业务是上述风险最大、最明显的源头。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工具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工具持有人带来损失的风险。二、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如人员的操作失误、银行内外勾结、流程设计不合理、流程执行不严格、系统失灵、系统漏洞、外部欺诈、突发外部事件以及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等。57 操作风险主要分为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风险。由于农村信用社历史的原因和内外部环境,操作风险成为近年来非常突出的风险。三、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为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市场价格波动而引起的、金融产品价值或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对农村信用社而言,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以利率水平波动为例,其一方面将导致交易性资产价值的波动,另一方面也将对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非交易性市场风险产生影响。正是因为有了市场风险,才会出现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每一种衍生产品交易之中。相对于信用风险而言,市场风险具有数据优势和易于计算的特点,而且可选择的金融产品种类丰富,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加以规避。由于市场风险主要来自所属经济体系,因此具有明显的系统风险特征,难以通过分散化完全解决,只能通过投资组合来降低或规避。57 第二节风险分类贷款风险分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审慎性原则和风险管理需要,通过财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担保分析和非财务分析综合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划分不同档次的过程。农村信用社目前采用的是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把信贷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前两类合称为正常信贷资产,后三类合称为不良信贷资产。一、正常类贷款是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借款人能够用正常经营收入偿还贷款本息,无论从借款人本身还是从外部环境看,都不会影响贷款按时足额偿还。正常贷款的基本特征就是“一切正常”。二、关注类贷款是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同正常贷款一样,借款人能够用正常经营收入偿还贷款本息,但是存在潜在的缺陷,可能影响贷款的偿还,划分时要抓住“潜在缺陷”这一基本特征。从动态的角度考虑,如果些不利因素消失,则可以重新划为正常类;如果情况恶化,影响本息偿还则要划为次级类。57 三、次级类贷款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次级类贷款是不良贷款的分界线,划分时要格外审慎。借款人必须靠正常营业收入之外的其他来源偿还贷款本息,有可能造成一定损失的至少划为次级类。次级贷款的基本特征是“缺陷明显,可能损失”。四、可疑类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可疑类贷款具有次级类贷款所有表现,只是程度更加严重,往往是因重组或诉讼等原因损失程度难以确定划为可疑类。划分可疑贷款要把握“肯定损失”这一基本特征。五、损失类贷款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损失类贷款的基本特征是“损失严重”57 。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和履行什么程序,贷款都注定要全部损失或收回价值微乎其微,已经没有意义将其作为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在账面上保留。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贷款划分为损失类只是帐面的处理,是农村信用社内部对其真实价值的确认,并不代表放弃债权,农村信用社应该继续催收。第三节风险分类与信贷管理风险分类不仅是对资产质量评价的结果,同时也是对资产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因此,农村信用社应将风险分类与信贷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风险分类工作纳入日常的信贷管理当中。一、风险分类结果是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要根据分类的结果和分类过程所揭示的风险问题,及时调整信贷结构、制定和调整发展战略、业务规划及发展目标,从根本上扭转重规模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效益和重结果轻过程的现状,建立和完善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相互制约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二、分类风险信息是做好风险应对措施的关键风险分类是风险识别与风险预警的基础,对有不良征兆或已划分为不良的资产,要迅速采取措施防范和降低风险。对风险分类中发现的有不良隐患的资产,要密切关注借款人和担保人的资信、经营和财务状况、借款人履行贷款合同情况及抵押品价值变化情况等,并持续跟踪;有条件的机构要建立专门的问题资产管理机构或部门,形成专业化的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机制,加大对不良资产监测、考核、管理和处置力度。57 三、分类结果是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的重要因素经营的优劣取决与质量的好坏,而风险分类是衡量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将风险分类结果纳入农村信用社经营考核体系,建立包括发展指标、效益指标和资产质量指标在内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确保管理能力与业务经营、风险控制与经营规模、业务发展与经营效益相互制约和平衡,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四、分类工作是强化贷后管理的重要手段风险分类工作属于贷后管理的范畴,贷后管理也因风险分类而充实、完整。通过风险分类工作,把贷后检查中收集的风险信息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估,使贷后管理工作更有可操作性、系统性。促使信贷人员定期对客户及担保人进行走访和检查,及时了解掌握客户的各种变化情况,并依据变化实时地调整贷款形态,并将分类结果的监测、调整与运用工作日常化。五、风险分类结果的分析运用是提高信贷管理水平有效途径57 风险分类工作应坚持动态分析管理,对分类的结果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汇总上,应加强对现有数据的挖掘,风险分析要有深度、高度,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有效规避风险,同时也达到逐步提高信贷管理水平的目标。如通过总体分析,运用结构分析、趋势分析、对比分析等功能,促使信贷管理人员清晰把握全辖信贷资产的总体情况;通过不良贷款分析,全面了解不良贷款的分布情况、分析不良贷款增减变化情况及不良贷款的处置情况,科学制定清收、盘活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通过大户贷款分析,了解大户贷款的规模、性质、违约等情况,检测分析大户风险,促使信贷管理更有针对性;通过迁徙情况分析,反映辖内贷款迁徙的基本情况,准确把握信贷资产风险的迁徙方向,有侧重点地加以防范和化解。第四节信贷风险预警一、信贷风险预警的含义信贷风险预警,是通过与信贷业务安全密切相关的指标及信息的收集,及时分析、预测信贷风险,发现信贷业务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信贷风险预警具有主动防范性、持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二、风险预警的必要性(一)实施信贷风险预警管理,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和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实施信贷风险预警管理,有助于规避信贷风险,优化信贷结构,保证信贷业务的良性发展。风险预警的必要性在于提前发现风险,评估可接受风险的程度,从而达到降低风险实现收益的目的。必须把握好新增贷款与存量贷款的关系,在确保新增贷款质量的同时,还要运用风险预警的手段管理好存量贷款,尽最大努力消化历史包袱。57 (二)实施信贷风险预警管理,有助于转变观念,树立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立健康的信贷文化。三、信贷风险预警信号(一)借款人的各类信息;(二)与借款人相关的第三方的重要信息(担保人以及借款人的竞争对手、上下游客户、监管部门等);(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各类外部环境信息;(四)系统内的各类制度文件、信贷政策、信贷档案等信贷管理信息。四、获取信贷风险预警信息的途径(一)全面收集借款人的有关信息。包括定期收集并全面分析借款人的财务报表,监测借款人的结算往来情况,通过征信系统查询借款人融资变化及信用等情况。(二)收集与借款人相关的第三方的重要信息。如与担保人保持密切的沟通,从借款人的竞争对手、上下游客户、监管部门等方面来获取有关借款人的信息。(三)密切关注宏观调控等外部环境信息。(四)认真学习信贷政策,定期整理分析档案资料。57 五、宏观调控与行业政策风险预警(一)宏观调控的定义宏观调控,是国家为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而采取的经济措施。所谓的宏观调控是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政府调节市场的主要手段。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二)信贷投放与宏观调控银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得好或不好,快或慢,都会反映在银行业务方面上来。有人把银行比喻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神经中枢,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由于银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特殊,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必然对银行的业务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投放的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确保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投放与国家调控政策相一致,最大限度降低因国家宏观调控引发的信贷风险。按照《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有关规定,结合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投放中,对宏观经济环境的风险应着重关注以下方面:(1)通货膨胀;(2)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购买力;(3)利率及汇率;(4)GDP增长;(557 )物价调节与工资调整;(6)税收与政府财政支出;(7)失业;(8)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关注房地产、煤炭、电力、水泥等行业调控政策;(9)贸易平衡;(10)外汇管制规定及外汇来源;(11)政府的其他管制。(三)调整信贷投向,规避限控行业风险农村信用社要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指导辖内信用社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和企业。目前,应依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制)》(国家发改委第40号文)和《关于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切实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银监发〔2006〕47号文)的要求,正确理解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和产业政策,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投向的规模和节奏,杜绝打捆贷款,从严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特别是严格控制和压缩对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碳、汽车等六大产能过剩行业和水泥、煤炭、电力、纺织四大产需基本平衡、但规模过大行业的信贷投入;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研究,及时掌握房地产政策的变化,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土地开发和房地产开发贷款有关资质规定和资金配比的要求,有效控制土地开发和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增长,完善房地产贷款的风险管理;防止进入商业银行已压缩和退出的限制类和淘汰类行业,对已投入的要有应对预案,限期压缩,严防风险。57 第六章内控管理第一节制度建设一、信贷制度与风险防范健康的信贷文化建设需要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和风险管理技术支撑,需要先进的风险管理制度保障,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贷款操作规程、改革信用等级评定办法、明确授权授信管理限额、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制度、改进贷款风险预警制度以及加大风险考核问责等。二、制度体系建设(一)制度框架要求各联社应建立体系完整、风险控制到位、操作性强、流程化清晰的信贷规章制度,保证有业务的地方有制度的覆盖,使农村信用社有序、高效地开展各项信贷业务。(二)制度执行要求57 制度的效应关键在于制度的执行,按农村信用社的现状,不是制度的不完善,主要在于制度的执行力不强、执行效果差,所以强化制度的执行更为迫切、更为现实。各农村信用社要狠抓制度执行力建设,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靠制度用人管人的机制。不断提高信贷风险防控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三)信息反馈要求1、建立有效的信息传达制度,确保信息均能准确、快捷地传递到相关的部门和员工,促使全体员工及时了解经营理念和内部控制要求,正确履行岗位职责。2、建立有效的信息上传制度,确保各单位、部门和员工履行职责的情况、发现的信贷隐患和缺陷等信息均能顺畅反馈,并切实履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为决策层完善内部管理提供参考。3、建立有效的外部信息交流渠道,确保农村信用社与客户及监管、外审部门的充分沟通,以便采取及时和适当的措施加强内部控制。三、制度完善制度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与时俱进,随着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经营环境及业务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和修改。制度的调整和修改要由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经多方研究讨论,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后,作出修订,并按有关程序下发执行。在开办新业务、设立新机构、运用新技术时,经管部门首先要制定相关制度,并经过必要的测试认证、风险评估,按规定程序批准后实施。57 第二节信贷监督检查机制信贷监督检查机制指的是相关机构、职能部门、岗位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经济、金融方针、政策以及行业规章制度,对辖属单位及个人的信贷业务活动、管理行为等进行检查、审核、评估的过程,促使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合规经营、健康发展,确保各机构(部门)及岗位能按其业务范围,各司其职,在上下级中的位置、彼此之间联系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培育相互制衡机制。一、信贷监督检查机制的意义(一)保证国家金融方针政策、法规和农信社各项信贷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通过信贷业务检查可以全面掌握和了解农信社各项信贷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从而及时发现违规违纪问题,确保信贷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二)有利于预防和打击农信社内部各种经济犯罪行为。通过信贷业务的检查,对挪用信贷资金、违法骗贷、侵占集体资产等犯罪行为及时发现和揭露,一方面严厉打击了各种经济犯罪行为、避免农信社资金和财产损失,另一方面也起到了预防和制止犯罪行为发生的威慑作用。(三)对信贷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57 信贷检查结果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信贷从业人员业务素质高低的体现,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信贷从业人员结合实际进行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再学习的过程,这对信贷人员增强制度观念、提高业务素质、防止和杜绝差错的再次发生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四)有利于防范经营风险的发生,改善和提高农信社经营管理水平。通过信贷检查可以有针对性地完善农信社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改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水平。二、信贷监督检查工作基本流程信贷检查工作流程,要严格按照准备、实施、报告、处理(整改)、归档和后续检查等六个方面操作,确保信贷监督检查工作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一)准备阶段。研究制定信贷检查方案,明确检查的目的、内容、期限、方式及重点。一是确定项目;二是确定人员;三是收集资料;四是制定和审定方案。(二)实施阶段。此阶段是信贷监督检查工作的核心。检查组要严格按照检查方案进行,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检查工作,对检查工作的具体细节应做好记录,编写工作底稿,作为检查档案内容。在检查初步结束后,对检查中认定的事实及有关资料进行整理核对,确定查证的问题,被检查单位对所涉及的有关问题及结论签署意见。(三)报告阶段。检查结束后,检查人员要以检查记录为基础,并结合被检查单位的反馈意见,就被检查单位基本经营情况、实施检查的情况、检查的问题及评价、整改的建议、被检查单位的意见以及对有关责任人拟做出的处理意见等形成书面报告,按有关要求报送。57 (四)处理(整改)阶段。检查机构就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区分轻重急缓,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被检查机构应就检查组提出的问题及整改建议切实组织整改工作,并将整改的情况及时总结和反馈。(五)建档阶段。检查结束后,检查组应将检查过程、反映检查结果、证实检查结论等的主要资料建立检查档案,并确保信息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安全性。(六)后续检查阶段。后续检查是对检查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意见是否得到有效落实进行检查,评估整改效果的重要手段。后续检查应在执行检查处理决定后的必要时限内开展。对于未落实整改措施的单位及有关责任人应进行严肃处理。三、监督检查具体要求检查要做到“四个结合”,即: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专项检查与综合性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检查与奖惩相结合。依据信贷监督检查的要求,按照《广东省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操作管理办法》、《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指引(暂行)57 》、《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贷款档案管理办法》、《广东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管理办法(暂行)》、《广东省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授权管理办法(暂行)》、《广东省农村信用社统一授信指引(暂行)》、《广东省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报备管理办法(暂行)》、《广东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利息减免指引》及《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抵债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信贷制度,认真做好贷后跟踪检查、信贷档案管理情况检查、授权授信检查、利率定价检查、资产保全检查等各项检查工作。第七章考核与责任追究第一节信贷资产质量考核的意义信贷资产质量考核是对考核期间信贷资产运营效果的综合评估过程。它对提高信贷资产管理、增强资产质量意识和提高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为:一、综合评判信贷质量考核就是在数量、质量及效率等业绩方面的展现;对信贷人员而言,信贷质量考核是指他们工作行为、工作表现及其结果的评判,是上级和同事对自己工作状况的评价。二、分析诊断通过信贷质量考核反映的实际情况,从信贷经营的计划、质量控制、资金管理。以及利益管理、运营特性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由农信社内部运作的整体角度加以探讨,分别说明信贷运营各个层面运行情况,总结经验,检测农信社的信贷经营管理方式是否正常合理,透过业绩情况去寻找发现病根所在。57 三、行为引导通过对信贷质量业绩分析诊断所反馈的信息,认清自身的优势,寻找经营的差距,可据此制定相应的信贷经营决策与措施,引导下一经营周期的经营行为,为农信社的长远发展服务。每个信贷人员也可通过信贷质量考核的信息,适时调整和改进业务技能。第二节考核制度各农村信用社要按照有关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按“责、权、利”原则,建立信贷质量考核的激励机制,做到有奖有罚,确保信贷资产质量。各县(市)联社主要领导要对本社的资产质量负责,进一步落实资产质量管理和清收工作领导责任制,对新账贷款质量保持较好和清收不良贷款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要加大奖励的力度,以调动清收人员和信贷人员的积极性。第三节问责与追究机制一、尽职问责制度57 各级农村信用社应建立信贷管理、不良资产压降问责制度。对不良资产不降反升、新账不良贷款比例过高、清收压降工作不力、信贷管理混乱的农村信用社,联社应实行问责。坚决扭转管理不严、惩治不力、敷衍了事、问责不到位现象。对于新发生的不良资产,要全面、及时进行尽职调查,建立严格的问责制,该承担责任的要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二、责任追究制度(一)责任追究的原则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及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新老划断、区别对待,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以达到切实加强不良贷款管理,有效化解资产风险的目的。1、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原则。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不偏不倚,公正严明。对贷前调查不实,审查审批不严,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失职,资产管理过程中的违法、违规或失职等行为,按不同情形和性质,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责任。2、新老划断、区别对待原则。对不良贷款应区分“行社脱钩”前发放的贷款、1997-2002年期间发放的贷款、新账不良贷款(2003年1月1日后发放),分清不同的责任,作出不同的经济、行政处分(理)。对新账不良贷款,应严格问责,加大行政、经济等处分(理)力度。3、教育与惩戒相结合原则。惩戒的最终目标是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需要谨慎地、恰当地使用惩戒,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责任追究既要做到打击违规违法行为,又要保护和调动有关人员的积极性。57 (二)责任追究的具体范畴经过层层问责,如无正当理由或因业务管理混乱、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等造成贷款损失的,要追究县(市)联社、农村信用社有关责任人的责任。特别对以下八类不尽职行为按照有关规定从严追究,即进行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疏漏的;未对客户资料进行认真、全面和准确核实的;信贷决策过程中超越权限、违反程序审批的;未按照规定时间和程序进行贷后检查的;信贷客户发生重大变化和突发事件,未派员及时实地调查的;未根据预警信号及时采取必要保全措施的;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的;不配合尽职调查人员工作或提供虚假信息的。三、不良贷款责任追究(一)追究范围根据贷款五级分类划分的农信社持有的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贴现、承兑、信用证、保函、担保等抵债资产及票据置换不良贷款。(二)追究对象涉及信贷业务的调查评估、审查核准、审批决策、贷后管理(包括资产管理)、会计结算等各环节、各岗位的有关人员,农村信用社、联社负经营管理责任的主任或副主任。57 (三)责任的界定在贷款的发放、清收和处置过程中,如违法、违规或失职的行为属于某个环节、某个岗位的,则由某个环节、某个岗位人员负全部责任;如失职或违法违规的行为涉及多个环节、多个岗位的,则由多个环节、多个岗位的所有涉案人员共同承担责任。(四)追究方式1、经济赔偿:按不低于单笔不良贷款损失额的规定幅度予以赔偿。2、行政处分:警告,严重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3、其他处理:通报批评,停止责任人的贷款权或授信权,下调信贷员或经理等级,取消信贷员或经理资格,在岗清收,离岗清收,责令引咎辞职、解除劳动合同。4、对于须负主要责任的,可根据情节、性质或损失程度的不同给予从警过至开除的处分,作出的经济赔偿应相对较重;对于须负次要责任的,可根据情节、性质或损失程度的不同给予通报批评至解除劳动合同的处理,作出的经济赔偿应相对较轻;对于须负完全责任的,可根据情节、性质或损失程度的不同给予从记大过至开除的处分,应完全负责经济赔偿。5、对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