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263956
大小:1.17 M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8-02
《春西南大学[]《心理学》作业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单项选择题1、科学心理学诞生时期,美国心理学始祖詹姆士提出了著名的( )学说来解释人的心理。1. 意识流 2. 经验论3. 整体论4. 感知论2、人格类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1. 阿尔波特2. 弗洛伊德3. 卡特尔4. 荣格 3、衡量感受性高低可用()。1. 感觉阈限 2. 韦伯分数3. 情商4. 智商4、在睡眠的哪个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1. 第二阶段2. 第一阶段3. 第三阶段4. 第四阶段 5、个性的核心是()。1. 智力2. 能力3. 性格 4. 气质6、长时记忆是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之
2、后,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在( )以上的记忆。1. 5分钟2. 30秒3. 1分钟 4. 3分钟7、成年中期个体心理发展任务为()。1. 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2. 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3. 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4. 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8、能够意识到记忆信息的记忆系统是()。1. 长时记忆2. 图像记忆3. 短时记忆 4. 感觉记忆9、诗人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世人目为神童。这说明心理发展具有什么特性?1. 不平衡性 2. 方向性1. 顺序性2. 差异性1
3、0、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作()。1. 归属和爱的需要2. 自我实现的需要 3. 成长的需要4. 尊重的需要11、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称为()。1. B.感觉融合2. 联想3. 感觉起伏4. 联觉 12、兴趣属于()。1. 习惯动机2. 有意识的动机 3. 社会性动机4. 内在动机 13、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是()。1. 强、不平衡2. 强、平衡、不灵活3. 强、平衡、灵活 4. 弱14、科学心理学诞生时期,心理学的研究主题集中在( )上。1. C.情绪2. F.行为3. 意识 4. 感觉15、
4、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智力有三种成分:成份性智力、经验性智力以及( )。1. 元认知智力成分2. 人际智力成分3. 言语智力成分4. 情景性智力成分 16、“足智多谋、随机应变”体现了思维的哪种品质?1. 逻辑性2. 灵活性 3. 独立性4. 广阔性 17、提出情绪三因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1. 詹姆斯和兰格2. 沙赫特 3. 坎农和博德4. 伊扎德18、电影中活动的画面主要是利用了人的( )。1. 知觉1. 感觉2. 对比3. 后像 19、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
5、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1. 爬山法2. 逆向工作法3. .手段—目的分析法 4. 尝试错误法20、下列哪个不属于创造性测量法的特点()。1. 复杂性2. 抽象性 3. 个别性4. 不确定性2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是( )。1. 安全需要2. 爱与归属需要3. 自我实现的需要 4. 尊重的需要22、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其容量的有限性,米勒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1. 4~82. 4~93. 5~9 4. 5~823、建筑工人根据建筑蓝图想象出建筑物的形象,这是( )。1. 创造想象2. 再造想象 3. 幻
6、想4. 联想24、维果茨基提出的教育能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著名概念是()。1.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 关键年龄3. 人为的发展4. 最近发展区 25、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轻度叫()。1. 最小可觉差2. 绝对感觉阈限 3. 差别阈限4. 差别感觉阈限26、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1. 指向性和集中性 2. 起伏性和集中性1. 指向性和选择性2. 调节性和集中性27、善于把开始的事情进行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品质是( )。1. 意志的坚韧性 2. 意志的果断性3. 意志的自觉性4. 意志的自制性28、注意力容易转移的气质类型是( )。1. 胆汁
7、质 2. 多血质3. 粘液质4. 抑郁质29、( )是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1. 动机2. 需要 3. 思维4. 感觉30、( )是伴随在心理活动中的首要心理特征。1. 注意 2. 情绪3. 思维4. 动机31、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是( )。1. 冯特 2. 华生3. 马斯洛4. 弗洛伊德32、“高分低能”说明()。1. 知识与能力无关2. 能力低的人同样可以获得高的成绩3. 掌握过多的知识反而会阻碍能力的发展4. 知识并不能同于能力 33、我们日常生活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实上就是对()现象的一种描述
8、。1. 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