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35063
大小:31.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01
《《促织》与《变形记》的比较研究历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促织》与《变形记》的比较研究历程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写作及成书时间学界尚未定论,其名篇《促织》写于何时还难于确定。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生活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其小说《变形记》写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尽管中奥两国作家生活的时代及地域都有所不同,但毋庸置疑他们是两位幻想奇才。蒲松龄一生痴心志异,《聊斋志异》整体上达到了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创作的高峰;卡夫卡醉心写作,被尊为“西方表现主义大师”.两篇小说都写了“人化为虫”的故事,这种
2、相似性,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新时期初期,伴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大陆的复兴,著名学者方平先生1982[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促织》与《变形记》的比较研究历程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写作及成书时间学界尚未定论,其名篇《促织》写于何时还难于确定。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生活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其小说《变形记》写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尽管中奥两国作家生活的时代及地域都有所不同,但毋庸置疑他们是两位幻想奇才。蒲松龄一生痴心志异,
3、《聊斋志异》整体上达到了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创作的高峰;卡夫卡醉心写作,被尊为“西方表现主义大师”.两篇小说都写了“人化为虫”的故事,这种相似性,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新时期初期,伴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大陆的复兴,著名学者方平先生1982[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促织》与《变形记》的比较研究历程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写作及成书时间学界尚未定论,其名篇《促织》写于何时还难于确定。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生活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其小说《变
4、形记》写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尽管中奥两国作家生活的时代及地域都有所不同,但毋庸置疑他们是两位幻想奇才。蒲松龄一生痴心志异,《聊斋志异》整体上达到了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创作的高峰;卡夫卡醉心写作,被尊为“西方表现主义大师”.两篇小说都写了“人化为虫”的故事,这种相似性,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新时期初期,伴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大陆的复兴,著名学者方平先生1982[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年在《读书》杂志上发表《对于〈促织〉的新思考---比较文学也是“思考的文学”》一文,首次将
5、《促织》与《变形记》两者联系在一起,借助于“异化”这个来自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这一概念,作为有效的可比尺度,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分析,可谓是开创了《促织》与《变形记》比较研究之先河,这也是新时期第一篇关于两者比较研究的论文。此后,不少学者从各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拓宽了研究领域,使其向纵深发展,也令人耳目一新。但仿佛时尚的循环,随之而来的是时或出现复述、改写的“体会”,特别在2000年以后,出现了许多“炒冷饭”的行为,引起我们的注意。 纵观《促织》与《变形记》的比较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
6、段: 1979年至1989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研究视角相对单一,多数集中在思想主题的异同比较以及马列文论指导下的社会学分析层面,尽管不免受时代局限,但学者们还是努力挖掘到两篇作品背后的一些本质性问题,也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研究的高峰;1990年至1999[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年为第二个阶段,虽然前一阶段的研究色彩、价值取向有些淡去,并未发现太多新的问题,学术的“炒冷饭”行为也开始萌芽;2000年至今则为第三阶段,随着研究角度多元转变、视角拓展、层次加深,关于两者的比较研究
7、理应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我们看到的大多却是学术上的“炒冷饭”,令人失望。 第一阶段关于《促织》和《变形记》的研究多集中在“异化”主题比较上。如研究者正确总结的:“方平在文中倡导比较文学的‘思考性’,并试图通过比较《变形记》与《促织》来论证平行研究在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思考分析。作者认为’人变蟋蟀‘与’人变甲虫‘不约而同地揭示了不合理社会制度下人的’异化‘[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悲剧,虽然两篇文章都富有悲剧色彩,但其悲剧程度却有所差异,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历史因素
8、而非美学因素。” 显然这一阶段关于两者的研究有着很明显的马列文论色彩。有的从社会环境和人与人的关系角度分析了两部作品不同的社会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如孙大公的《为悲怆人生增添一线喜色---也谈〈促织〉和〈变形记〉的比较》;有的通过两篇作品的比较论证了卡夫卡和蒲松龄在时代、地域、社会制度和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差别,如厉严正的《〈变形记〉与〈促织〉》[4];有的则认为三部作品中的荒诞意识源自本身荒诞的生活,如牧惠的《蟋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