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062401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1
《964-专题讲座讲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专题讲座讲稿:运用历史课进行礼义廉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2012年4月5日巴州区中学历史教育学会第二届四次年会上的发言巴州区奇章中学杨胜和636025各位同仁:今天有幸与大家一起探讨“运用历史课进行礼义廉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一家之言,如有不当,请不吝赐教。一、礼义廉耻的含义及其历史地位“礼、义、廉、耻”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四大基本道德规范,又称“四维”。最早见于《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2、。”在古汉语中,“维”即“纲”的意思,所以“礼义廉耻”又被作为治国的四大纲纪。随着历史的发展,传统的礼义廉耻观逐渐内化为中国人的道德行为准则,成为传统道德观念的精神内核。作为“四纲”,它指向社会道德,衍生出了三纲五常等伦理秩序和规范,显示了社会道德的调控作用,是治国的纲领,承担着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作为“四德”它指向个体道德,推演了儒家“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修养的理想模式,展示了个体道德的积极有为,是做人的根本,担当起人性复归、道德修复、风气完善的社会使命。①礼义廉耻的
3、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管子.牧民》:“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大意为: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有义,人们就不会妄自求进;有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有耻,就不会趋从坏人。人们不越出应守的规范,为君者的地位就安定;不妄自求进,人们就不巧谋欺诈;不掩饰过错,行为就自然端正;不趋从坏人,邪乱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中华伦理道德词典》解释为:礼,泛指封建社会或奴隶社会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义,指思想行为符合封建道德标准。
4、廉,指思想清正纯洁,行为节约、检点。耻,指因自己的言行过失而引起的羞辱惭愧之情。②礼义廉耻虽为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但在传统宗法等级社会中毫无疑问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从而带有历史的局限性。比如说,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德功能政治化、制度化,因此礼义廉耻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道德规范,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中包含了“天赋皇权”的宗法性、“君臣父子”的等级性,以及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和由此造成的虚伪之风、形式主义等等消极、陈腐的东西,压抑、扭曲了人性,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为封建阶级的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与合理性
5、进行辩护,又成为了人们思想解放的绊脚石。但是礼仪廉耻观中也包含着许多超阶级的、超时代的公共生活规则和伦理精神,具有强大的历史影响力、延续力和渗透力.因而它完全有可能作为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地基之一。而且,惟其有局限性.更要求我们今人立足于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需要,对礼义廉耻的内涵加以’‘现代转化”,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社会全方位现代化的时代主题。③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我们可以提炼整理出礼义廉耻的合理内核:礼,是“规矩”,规范并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道德法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最适宜的交往准则,“无规矩不成方圆
6、”,因此它必须要有一套外在的礼节、仪式来约束个人的行为。义,是“奉献”,是指个人的修养,强调的是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无私奉献精神,社会单个成员的言行举止要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要求,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首先满足集体利益,甚至国家、民族、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廉,是“操守”,是人们立身处世的重要情操和道德规范。指个人品行要端正,不贪不占,不渎职,做好份内工作,不帮别人遮掩过失,不推卸责任。耻,是“自律”,指个人的道德追求,强调的是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辨是非、知荣辱,
7、“行己有耻、求荣避辱”。因此,在今天讲“礼义廉耻”道德观教育就是讲修身、处事教育,就是讲“有规矩、讲奉献、重操守、勤自律”的教育。它与今天的公民道德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中学历史老师,要在历史课程中开展礼义廉耻教育,就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内容,根据礼义廉耻观的现代合理内核,提炼整理出对应的教育点,开展好八大意识的教育。附:礼义廉耻观在中学历史历史课程中的对应教育点项目合理内核历史课程对应教育要点礼有规矩平等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义讲奉献责任意识、道义意识廉重操守自责自律意识、廉洁意识耻勤自律荣辱意识二、历史课进行礼义廉耻教
8、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是历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决定的。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教学与教育有机统一,都是知识传授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相结合的教育。历史课程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教师通过历史课程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