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体的角度思考文言散文教学内容

从文体的角度思考文言散文教学内容

ID:15044324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1

从文体的角度思考文言散文教学内容_第1页
从文体的角度思考文言散文教学内容_第2页
从文体的角度思考文言散文教学内容_第3页
从文体的角度思考文言散文教学内容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文体的角度思考文言散文教学内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文体的角度思考文言散文教学内容  沪教版新教材中的现代文篇目从语体的角度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从体裁的角度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文体划分清晰。教师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要把文体作为现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依据之一。  那么,教师们有没有从文体的角度来思考文言散文教学呢?  一、文体的界定对于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笔者以《愚公移山》为例说说文体的界定对于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愚公移山》究竟属于什么体裁?新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将其收编入第八单元“神话传说”,与《精卫填海》《女娲补天》一起合编为第33

2、课《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显然编写者将《愚公移山》的体裁界定为“神话”。  但另一种看法是《愚公移山》的体裁为寓言。人教版的《教师用书》明确指出:“《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孙绍振分析:“在强调人的意志的决定作用这一点上,《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属于同一个母题。但是,《愚公移山》是寓言,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是神话,二者虽同为虚构的想象,但寓言系个人创造,而神话为民族集体的想象。神话比寓言情节的幻想更为自由。”  体裁界定的不同自然影响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因为教材编写者认为《愚

3、公移山》是神话,所以沪教版《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将教学目标定为“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欣赏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魅力”。教材后的“学习建议”为“课文所选取的三则神话所描述的内容有许多共同之处,请说说这些神话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象。”而如果从寓言的角度出发,根据寓言的基本特点,我们应当带领学生在了解了寓言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思考和探讨这则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此外,也有教师不从体裁的角度出发,而从语体的角度出发,把《愚公移山》当成是文言记叙文来教,分析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明

4、显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相悖,未领悟经典文言作品的核心价值。  可见,不仅是现代文教学,文言散文教学也同样需要关注文体特征,并做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开发。  二、运用文体知识梳理现有初中文言散文篇目  古代的文言散文内涵宽泛丰富,探究初中文言散文,分属于多种不同的文体,呈现了精彩纷呈的局面。沪教版新教材所收录的文言散文(仅指散体文,不包括赋体文和骈体文)按文体分类后大致如下:  史传文:  《孙权劝学》《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巢谷传》  杂记文:  ▲山川景物人事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

5、翁亭记》《登泰山记》《桃花源记》《核舟记》《口技》《白洋潮》《天目》《卖油翁》《记承天寺夜游》《山川之美》  ▲笔记文:《陈太丘与友期》《周处》《干将莫邪》《谢道韫咏絮》  论说文:  ▲先秦诸子散文:《两小儿辩日》《论语》八则《天时不如地利》《吕氏春秋》两则《孔孟论学》《公输》《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橘逾淮为枳》  ▲说:《捕蛇者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问说》  ▲寓言:《愚公移山》《黔之驴》《束氏畜猫》《螳螂捕蝉》《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书信:《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答司

6、马谏议书》  ▲奏议:《出师表》  ▲其他:《为学》《勉学》《卖柑者言》  三、把握文体特征进行文言散文教学  每种文体都具有区别于他种文体的独特的个性色彩,了解和品味这些特点,才能由篇及类,触类旁通,从文体的角度感受文言散文的艺术魅力。  1.史传文的教学  史传文又叫历史散文,它是历史和文学的融合,所以,教学中我们既要读历史,又要品文学。  “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对于史传文来说,还要寻找其突出的文学价值。  2.山水游记的教学  沪教版教材中选编了许多山水游记,有《小石潭记》《岳阳楼

7、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桃花源记》《记承天寺夜游》《白洋潮》《天目》等。  其中,《桃花源记》比较特殊,对于它是否是游记散文的争议很大,比如,鲁迅先生认为其“幻设为文”,不是山水游记。笔者比较赞同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的看法,将其归属为一种虚拟性的游记散文。陶渊明是如何对自然山水进行描写,来寄托人类社会理想,感受作品中较强的社会批判意识,这是我们教学中要关注的。  3.论说文的教学  显然,论说文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对其“论述性”的学习。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提高说理能

8、力等方面都将是很有意义的。  再以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文章第一段,连续用了六位名人的例子,都经历苦难最终成功,将他们罗列在一起显示出了一种共性,论据显得很有说服力。接着,孟子运用这种枚举式的归纳得出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结论,振聋发聩。然后,孟子从理论上进一步提升,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最后,作更深邃的概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行文有一种强大的推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