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638193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9
《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生物工程人才培养的概述 生物工程的含义。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以及蛋白质工程等学科,是门将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学和电子计算机、机械等现代化技术结合起来,相互交融渗透的新兴学科[2]。 生物工程的发展历程。中国的生物工程事业从20世纪初开始发展,在1919年建设了第一所生物工程研究所——中央防疫处。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世界各地都开始建立了生物制品研究所,而到了21世纪,生物工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例如在
2、基因工程方面,将外来的基因植入受体动植物细胞株中,通过复制、转录,翻译等操作,定向的改造了细胞株的功能,使细胞株成功的变成了所需要的物种。生物工程在农业、工业、医学、药物学、能源、环保、冶金、化工原料、动植物等领域都有很广泛的应用。随着对生物不断研究,生物工程已经渐渐成为了最有潜力的专业之一。因此培养生物工程专业人才越来越重要,在众多高等院校都有开办生物工程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会生物工程的基本操作,成为一个生物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但我看来,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方面依旧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进行改进。 二、生物工程
3、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大多数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不仅会影响学生成为社会需要人才,影响学生的就业,也会成为我国实现科技强国的绊脚石。 课程安排过于空泛,无法培养出“专才”。在福建农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包括高数、化学、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物分离工程、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胚胎工程、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微生物工程等课程,所要求的课程过多且过于空泛,课业过重,导致学生无法在某一领域进行很深入的研究,所学的专业知识都是浅层的。这样学生无法成为该领
4、域的专业人才。 实验课程安排的过少,实验室开放程度低,科研力度不够。生物是一个比较高端、精细的行业,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物产品的不断创新,对生物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大多数的高校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程安排的过少,且实验内容过于单一,大部分都是根据课本的步骤,照抄照做,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且对于一些较为高端的仪器设备,许多学校甚至没有对学生进行开放使用,仅限于参观的程度,导致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达不到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 在科研方面,学校没有下意识的去培养学生这方
5、面的能力,就福建农林大学而言,许多学生四年的大学时间就只是大四为了应付毕业论文而做一个课题研究。科研经费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导师制度,科研环境不联盟够浓厚等因素,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科研的追求。 校企联合停留在表层,缺乏“双师型”教师。目前,福建农林大学根据专业的特色也与龙岩永定金德啤酒厂、龙岩泰和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连江食用菌时间教学基地、龙岩武平岩前工业园区、安溪曲斗香酒业有限公司建立起校企合作项目[3],但这些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与专业有关的实践岗位有限,且虽然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但是学习的时间有限,往往都是形式
6、上的走过场,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学习、调查、研究。 现在大多数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偏向专业理论,缺少社会行业实践经验。而我们真正所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即不但有够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而且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双师型”教师本应该在教师团队中占据着一个很重要的比重,但实际上,“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还远远不够,同时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理论知识不成比例。 三、新时期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出优秀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我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学生能否很好的吸
7、收老师教过的知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课程的安排是否合理,课程的安排至关重要。由于所需要学习的科目较多,没有充足的时间将每个学科都学得很精。所以在大一、大二时,我们可以主要进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且在大二时,根据学生自己对本专业的了解,选择一个较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选择相应的导师,在业余的时间便可以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还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指明道路,为大三专业选修课的选择、大四毕业论文的设计指明方向,同时为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奠定基础。 加强校
8、企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无缝对接”这是校企合作的最高境界,也是国内院校所要追求的目标。福建农林大学虽与多个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但是都没有使得校企合作发挥到其最大的职能。那么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无缝对接”呢? 第一、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力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