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556252
大小:14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9
《智能网络视频监控技术详解与实践之视频监控技术发展过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智能网络视频监控技术详解与实践之视频监控技术发展过程1.2视频监控技术发展过程 视频监控技术按照主流设备发展过程,可以分为3个大的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模拟视频监控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数字视频阶段及近几年兴起的智能网络视频监控阶段。模拟监控阶段的核心设备是视频切换矩阵,数字视频阶段的核心设备是硬盘录像机(DVR),智能网络视频监控时代没有核心硬件设备,系统变得开放而分散,设备包括网络摄像机(IPC)、视频编码器(DVS)、网络录像机(NVR)及中央管理平台(CMS)等。目前的实际应用中,各种类型的产品和系统架构均有一定比例,并均将继续存在一定时间,但从长远看,
2、智能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代表了视频监控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代视频监控系统(即模拟视频监控系统)由模拟摄像机、多画面分割器、视频矩阵、模拟监视器和磁带录像机(VCR)等构成,摄像机的图像经过同轴电缆(或其他介质)传输,并由VCR进行录像存储,由于VCR磁带的存储容量非常有限,因此VCR需要经常地更换磁带以实现长期存储,自动化程度很低,另外VCR的视频检索效率十分低下。 第二代视频监控系统(即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DVR为主要标志性产品,模拟的视频信号由DVR实现数字化编码压缩并进行存储。DVR对VCR实现了全面取代,在视频存储、检索、浏览等方面实现
3、了飞跃,之后DVR在网络功能上不断强化。 第三代视频监控系统(即智能网络视频监控系统IVS,IntelligentVideoSurveillance),开始于本世纪初,主要由网络摄像机、视频编码器、高清摄像机、网络录像机、海量存储系统及视频内容分析技术(VideoContentAnalysis,VCA)构成,可以实现视频网络传输、远程播放、存储、视频分发、远程控制、视频内容分析与自动报警等多种功能。 1.2.1模拟视频监控时代 第一代视频监控系统也叫做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简称CCTV(ClosedCircuitTelevision),是完全模拟的视频监控系统。此类技
4、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并逐步得到广泛应用,直到目前,模拟视频监控系统仍然因为其长期的应用积累而具有广大的市场占有率。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主要组成包括视频信号采集部分、信号传输部分、切换控制部分及显示与录像部分,视频信号采集部分主要为摄像机(镜头)及相关配件;信号传输部分负责将摄像机的电信号传输到矩阵主机或显示与记录设备,或反向将矩阵主机(控制终端)的控制信号发送给解码器以控制镜头或云台动作(统称PTZ控制)控制等;切换控制部分是系统的核心,主要功能是进行视频图像的切换及前端设备的控制;显示及录像部分主要为监视器和长延时录像机,用来显示和记录前端摄像机传输过来的视频信号。
5、 1.视频采集设备 视频采集设备主要包括摄像机、镜头、防护罩、支架、解码设备、电动云台等,实现的主要功能是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主要视频采集设备列举如下: 摄像机(Camer) 镜头(Lens) 防护罩(Housing) 支架(Bracket) 解码器(Decoder) 视频分配器(VideoDistributor) 2.信号传输设备 信号传输设备主要包括信号收发器、信号放大器、铜缆、光缆等,其主要功能是实现视频信号的上行传输及控制信号的下行传输。主要信号传输设备列举如下: 各类线缆及连接器 信号收发器(Sender
6、/Receiver) 信号放大器(Amplifier) 3.切换控制设备 切换控制设备主要包括矩阵控制器、控制键盘、控制码发生器等,主要负责视频信号的切换及前端设备的控制。主要切换控制设备列举如下: 矩阵(Matrix) 控制码发生器 键盘(Keyboard) 人机界面(GUI) 4.显示与记录设备 显示与记录设备主要包括监视器、画面分割器、磁带录像机等,显示与记录设备把从现场传来的电信号在监视设备上进行图像显示或记录。显示与记录设备列举如下: 多画面处理器(Multiplexer) 多画面分割器 监视器(Mo
7、nitor) 磁带录像机(VCR)1.2.2数字视频监控时代 数字视频监控时代的标志性产品是硬盘录像机,简称DVR(DigitalVideoRecorder)。硬盘录像机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本世纪初得到大规模应用,硬盘录像机的出现将磁带录像机(VCR)送上了末路。硬盘录像机实质是集音视频编码压缩、网络传输、视频存储、远程控制、解码显示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计算机系统,其主要组成是视频采集卡、编码压缩程序、存储设备、网络接口及软件体系等。 早期的DV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