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477866
大小:2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8
《关注体验学习 提高课堂实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关注体验学习提高课堂实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健康发展。要使学生领略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丰富、深刻的学习体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指导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学习”,提高课堂实效。 一、在生活中体验学习,引导学生“问”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来源于周围的生活世界中,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感悟数学,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例如:在教学完《圆的周长》后让同学们找出身边圆形的物体,编一道题让其他同学算一算:生1:我家有一个圆形餐桌,直径是13分米,周长是多少?生2:我在操场上画了一个圆,半径是0.6米,周长是多少?生3:我手中有一条直线长5分米,把它圈成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半径是多少?………这时,提问题的学生便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较好地实现了师生的角色互换,学生参与面广了,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二、在操作中体验学习,引导学生“做”数学。 学生学习新知识是一个“理解”、“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学生对此作出主动的反应,使新的学习材料与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利用农村学校的优势,课前先布置学生每人准备一块地瓜和一把小刀。第二天当我和同学们把地瓜和小刀一起带进课堂时,同学们都感到莫名其妙,老师让我们带这些东西到底是想干什么?同学们都感到非常纳闷和好奇。上课伊始,我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切地瓜,同学们要注意观察地瓜形状的变化。”学生们在我的指导下切地瓜,第一刀切出了一个面,然后垂直这个面又切出第二刀,切出了一个边,然后垂直这两个面又切出第三刀,切出了一个带尖的顶,这时同学们才明白带地瓜和小刀的用处,个个都精神十足,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时,我抓住了时机,因势利导地启发说:“同学们一刀切出了一个面,两刀切出了一个棱,三刀切出了一个顶,若是用刀继续切下去又怎样呢?”“同学们注意,请用刀垂直于各个面切下去,看谁切得最快!” 这时,同学们既激动又兴奋,个个跃跃欲试。当学生按着要求用刀垂直各个面切到第六刀时,一个具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长方体展示在每个学生的面前,这时同学们根据自己动手切出的长方体形状的地瓜,自己就能总结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了。我认为这样有趣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促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处于兴奋状态,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还能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培养了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分享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在探索中体验学习,引导学生“学”数学。 《课标》指出:“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可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对所学知识进行大胆的猜测、验证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十分注意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感知中,亲身体验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这一内容时,我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改教师的“教”为“导”,变教师的“教具”为学生的“学具”,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分、一角、一元的三种硬币,并分别量出它们的直径,引导学生把圆形硬币放在刻度尺上各滚动一周,观察记录周长是多少,启发学生思考:这三种硬币的周长是它们直径的多少倍?由于学生动手操作,感受很深,都有“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概括出圆周率约是“3.14”这个对应值。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教”不在全盘授之,而在相机诱导,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到学习新知的过程,获得新知识无比深刻。 四、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引导学生“用”数学。 《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中再现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同时,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作用,体会数学的应用性,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自主的发展。如:教学比例尺时,我给学生这样的信息:从虎邱到福州的实际距离是60千米,图上距离是2厘米。福州到泉州的图上距离是6厘米,你能求出福州到泉州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吗?让学生动手计算,并交流算法。这样让学生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在问题,亲身经历了“发现问题--建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知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五、在评价中体验学习,引导学生“爱”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这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课堂上,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评价。“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佩服他!”“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些,那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这些激励式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使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当学生遇到困难,答错或答不出问题时,我便满怀期待地说:“你肯定行,再动动脑筋,好好想一想!”使课堂成为“允许出错”的地方。这些鼓励式的评价,让学生感受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感受到在高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真正喜欢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每一位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崭新的教育理念为思想指导,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课堂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和谐的发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