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利用开发土地发展农业的智慧

古代中国利用开发土地发展农业的智慧

ID:14447535

大小:62.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8

古代中国利用开发土地发展农业的智慧_第1页
古代中国利用开发土地发展农业的智慧_第2页
古代中国利用开发土地发展农业的智慧_第3页
古代中国利用开发土地发展农业的智慧_第4页
古代中国利用开发土地发展农业的智慧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利用开发土地发展农业的智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古代中国利用开发土地发展农业的智慧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马执斌 中国自古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历代帝王每年至少要在春秋两季祭祀土神和谷神,春耕之前,要祈求他们的保佑,秋收之后,要报答他们的恩赐,这就是行春祈秋报的古礼。古人称土神为“社”,称谷神为“稷”。北京天安门西侧中山公园内,有一座俗称“五色土”的社稷坛,那就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 帝王为什么要祭祀社稷呢?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德论》中的《社稷》篇总结前人的看法,说:“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

2、立社,示有土地;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这种说法,被后世学者普遍接受。 古时候,人们还以“社稷”象征国家。有人说:“国家灭亡引起社稷祭祀的变迁,也许正是人们要把国家称作社稷的一个原因。”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有句老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即老百姓以吃饭问题为头等大事。土地生长出来的谷物,历来是中国人的主食。有土地、有谷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国家自然太平无事,统治者就可以稳坐江山。这才是以社稷象征国家的真正原因,也是历代帝王祭祀社稷的真正原因。《论语·宪问》中说:“弈善射,奡荡舟,具不得其死;然禹、

3、稷躬稼而有天下。”历代帝王除祭祀社稷以外,还在孟春亲手扶犁耕田,提倡务农,最终的目的在于“有天下”。 虽说中国自古以农业为立国之本,但是我们打开中国地图就会发现,西部是高山、沙漠,东南部丘陵起伏蜿蜒,仅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一带有平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并不好。中国历来就以人口众多著称,如何利用和开发土地多种谷物,解决吃饭问题,一直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头等大事。古代中国人民在利用和开发土地方面表现出来的卓越智慧,令人赞叹。 一、用养结合,保持“地力常新壮” 农业的本质,归根到底,就是人类通过劳动,利用绿色植

4、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的过程。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要受温、光、气、热、水等自然条件的制约。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及沿海地区,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大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上述地区都发现有原始农业的遗存。原始农业是人类由获取经济向产食经济转变的分水岭。 最初的农业耕作制度是生荒耕作制度。人们砍倒一片树林,再点火烧荒,然后耕地、播种、收获。因为农作物生长要靠地力,换句话说,就是吸收、消耗土地蕴藏的能源。所以,种过一茬农作物的土地,由于地力耗尽就要抛荒,再砍另一片树林,点火烧荒,

5、然后耕地、播种、等待收获。在农业的初始时期,人少荒地多,采用生荒耕作制度是行得通的。 当然,砍伐、种植过的土地永久抛荒是不必要的。抛荒地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由于自然能源的投入,使荒地上的自然植被复苏而恢复地力。这样的地叫熟荒地。开发熟荒地比开发生荒地省力,于是,人们发明了熟荒农作制度。 在熟荒农作制度基础上,人们为了加快恢复土地而实行周期更短、更有次序地轮种轮休,于是,发明了休闲耕作制度。休闲耕作制度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在合理使用土地上,用养结合的智慧。 采用休闲耕作制度,土地休闲的长短,取决于地力

6、恢复的年限。在古时候,地力恢复有四条途径:一是自然能源的投入,也就是靠阳光雨露的温暖滋润,荒地上自然植被的复苏可使地力地得到恢复。再是劳动能源的投入,即通过人工对土地的耕翻和耘蓐,改善土壤的生产性能。我国北方气候干燥,土壤水分蒸发率高,耕翻耘蓐,使土壤表层形成由细土粒组成的覆盖层,切断土壤蒸发孔道,从而保持土壤水分,有利植物生长。三是人工施肥技术的发明。人工施肥能够有效地延缓土地贫瘠速度,,尽快地恢复土壤肥力,是适应农业发展而产生的一项重要的农作技术。 人工施肥技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从考古资料上看,迄今

7、为止,我国所发现的最早有施肥痕迹的遗址是浙江吴兴钱山漾。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大约5000年。在这一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木制千篰。这是一种至今仍被浙江杭州、嘉兴、湖州一带农民普遍使用的戽水、捻河泥的工具。戽斗,是一种木制的小桶,形状略像斗,两旁有耳,可以系绳,两人合作引绳提斗汲水。吴兴钱山漾的先民们,用戽斗汲取河中泥水灌田,河泥含有大量的有机质,能通过土壤自然的化学、生物机能,转化为可供农作物直接吸收的无机肥。这说明我国南方地区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萌发了人工施肥技术。在西方直到中世纪,大多数

8、庄园农田仍然不讲究施肥。 我国北方地区施肥技术出现于何时,目前尚无考古资料证明。据胡厚宣先生研究,甲骨卜辞中的“ ”及“ ”字,就是“屎”字。武丁时期有一条卜辞,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在武丁某年十三月的庚辰日占卜,问由庚辰起到第四天癸未日,在西郊平野的田地上,施用粪肥,将来能否得到丰收。”这类的卜辞,胡厚宣先生找出近二十条。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我国人工施肥的最早记载。武丁是殷王盘庚的三世孙。到西周时期,人们还知道使用绿肥来提高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