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329221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8
《高校德育实效性分析论文 _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校德育实效性分析论文高校德育实效性分析论文高校德育实效性分析论文高校德育实效性分析论文 一、高校德育过程取向方面的原因 1.高校德育过程的泛政治化倾向。首先,重政治教育轻道德教育。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忽视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驱使青年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社会政治活动,忽视了对受教育者的国民基础文明教育、行为习惯训练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其次,把现实生活中的品德问题政治化。学校德育工作者习惯以政治的立场和尺度来认识道德问题,把一些本来属于道德教育与评价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如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与其政治立场相联系,把道德品质好坏当作政
2、治上是否可靠的依据;或者干脆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当成政治上进步的手段,将学校德育窄化为政治教育,使德育无法获得相对独立的品格与地位,无法真正实现道德的育人的功能,影响了德育的有效性。 2.高校德育过程的功利化倾向。一个时期以来,高校德育片面强调外在价值,而忽视本体价值,总要求德育出现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性。功利化倾向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德育长期以来被视作“消防队”、“救火车”的角色,社会需要什么,德育就抓什么,从而过分突出德育的外在功能—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忽视了德育的本性—对人及人性提升的关注。这种关注点的失衡,直接影响了高校德育的效果。高校德育的功利化还表现在,
3、缺乏循序渐进、层次递进性的教育引导工作,忽视学生的心理水平和接受能力,致使德育步入误区。 二、高校德育过程的认识方面的原因 1.对高校德育定位的认识存在偏差。德育过程是包含知、情、行的过程,而在我国长期的德育实践中却是重智轻德,智德分离。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在中外古代德育大家那里曾被反复深刻地揭示和强调。亚里士多德曾深刻指出:“教育是培养人美德的事业”。苏格拉底说:“知识即是美德”。知识与美德常常可以划上等号,有知识的人即是有美德的人。孔子说:君子“好德”,君子“近仁”。德育和智育从来就是和谐统一在一起的。“只是到了近代,特别是后来,教育制度化了,德育在追求形式化的教育中被分离出来
4、,单列出来。知识与道德之间、智慧与德性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界。”表现为: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教育轻思想引导,人为地把德育从教育中分离出来,使德育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应该指出的是,学校传递知识给学生,训练他们具有就业技能固然重要,但这不是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懂得做人的要义。学校对青年的道德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对德育的忽视恰恰是人才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2.高校德育过程对内容与任务的理解方面存在偏差。聚焦当前的高校德育,其过程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这种品德的过程,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高校德育把道德仅仅理解为
5、具体的目标或某个结局,往往制度化地误导人们把外在的规范当成内在的道德尊重,把道德手段化、工具化。“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塑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流特征。”在诸如此类的认识误区的支配下,愈是强调道德,就愈构建不起来。 三、高校德育过程内容方面的原因 1.内容过于理想化。道德既是人们对理想世界的一种把握方式,具有超越性,同时又是协调现实社会中各种关系的重要工具,具有现实性。因此德育内容要注意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使之既能引导人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追求,又能使人学会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道德问题。而在现实中,德育目标太高,就其本质而言违背了
6、“最高的价值是最普遍的价值”的逻辑模式,因为价值的先进性是通过价值的广泛性反衬出来的。把理想和现实割裂开来的德育不仅是空洞的,低效率的,而且极可能走向反面。 2.设计过于绝对化。在德育中往往注重对集体利益的强调,忽视学生的个体利益和个性需求。这种将集体主义教育推向无视个体的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极端,也必然违背了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使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3.内容次序混乱。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德育没有形成一个序列,常常出现重复、混乱甚至颠倒的现象,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基础行为规范教育,从而违背了德育的基本规律,也违背了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削弱了学生对德育内
7、容的接受度。 4.内容陈旧。德育内容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表现为理论的恒常性,即对过去发生的起码能自圆其说而不感到尴尬,对正在发生的能融合而不自相矛盾,对未来将要发生的有预见而不是麻木迟钝。但在现实中,高校德育内容不能充分反映社会变革所引发的道德观念更新,有的内容过于陈旧,而适应社会发展的某些新的道德观念却又没有适时得到认可、宣扬,致使高校德育的部分内容脱离实际而缺乏应有的可接受性。真正的道德不仅包含着人们认可的对现实富有意义和价值的道理,还包括对那些有可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