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289731
大小:6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7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人教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案设计课题:醉翁亭记年级:八年级授课人:钟文萍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生2.学科:语文3.课时:24.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欧阳修的有关资料。教材分析:《醉翁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8课的一篇文章,主要写了醉翁亭周围的景色和游乐感受。全文分为四段:第一段写亭的位置、形势和命名由来。第二段写亭周围变幻优美的景色。第三段写游乐与宴饮。第四段抒写太守之乐,日暮醉归。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了解“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2.背
2、诵全文与课下注释。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本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与一炉的写法;理解以“乐”为线索贯串全篇的结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娱情山水,派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文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2.积累文言词汇。3.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解决措施: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反复诵读,教师点拨来达到目的。教学准备:制作ppt课件,百度搜索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思路:本课的教学设计内容主要分为六部
3、分:1.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新课。2.简介作者,介绍写作背景。3.范读课文,欣赏“醉翁亭”周围的美丽景色。4.读课文,整体感知。5.疏通文意,解决疑难。6.检查自学效果。7.指导朗读,揣摩体会。8.体会语言。9.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10.围绕“乐”字揭示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1.学生谈收获。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一、导入:二、新课:三、小结:四、作业:1.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汇。2.在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1.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新课。(大家知
4、道“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成语吗?)学生讨论完后,教师补充:现在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它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板书课题。2简介作者。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1553014.html(谁能来介绍一下欧阳修?)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出示正确答案。(大屏幕展示)3.介绍写作背景。(正确答案用幻灯片出示。)http://wenku.baidu.com/view/085fc9cf05087632311212ec.html1.醉翁亭什么样子呢?(欣赏图片)ht
5、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2.范读课文,欣赏“醉翁亭”周围的美丽景色。【百度搜索】http://www.56.com/u11/v_MzYwOTQ5ODc.html3.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4.检查较难读的字。(屏幕展示)5.指名朗读课文,正音。(其他学生挑毛病给小组加分。)6.再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小组合作,解决疑难,记下共同问题。7.学生质疑。8.检查自学效果。①说说
6、课文主要内容。(描写了醉翁亭秀丽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②各小组出两个考题,其他小组抢答。(可出翻译句子或解释词语)9.指导朗读。注意“也”“而”的语气。10.全班齐读,再次感知课文。11.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注意骈散结合的写作特点。过渡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哪呢?醉翁亭的山水美景醉了作者,也醉了我们,像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最让你陶醉的画面是哪一个?读一读,展示给大家。(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醉翁亭的美景把我们深深地感染了,作者当时被贬,却在文中处处体现了“
7、乐”,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进一步来赏析这篇课文。1.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2.诵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一、导入:二、新课:三、练习:四、小结:五、作业:抓住文眼“乐“字,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派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1.导言:上节课我们领略了醉翁亭周围的美丽风光,一幅幅画面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赏析这篇课文。2.下面大家带着这种享受,感情饱满地再来读一遍课文。1.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第二段:写山中景色
8、(朝暮、四时)及出游之乐。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第四段:写日暮醉归。2.读课文,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乐)3.文中写了谁乐?(太守、滁人、众宾、禽鸟)4.他们都为何而乐?太守——乐人之乐滁人——安定富足众宾——从太守游禽鸟——山林之乐5.文中是怎样描写滁州百姓之乐的?(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6.滁州百姓为什么能纵情山水?(因为他们生活富足、安逸,这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7.剖析太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