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注师生发展与和谐校园建设.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注师生发展与和谐校园建设 [摘要]高校创建和谐校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理念,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创建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体系,关注师生个性和谐,促进高校师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和谐校园以人为本师生发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中央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对高等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晴雨表”,更应该时刻关注和服务于这一战略目标,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的、现代
2、的、新型的和谐校园。 创建和谐校园,要求高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提供优质服务,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等营造安定、和谐的发展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撑平台。创建和谐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下面主要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关注师生的发展三方面去探索创建和谐校园的途径。 一、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1.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发挥重要作用 师生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隐性资源,对大学生的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大学核心角色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的人际关系模式既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又关系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应该也呈现
3、出宽容、和谐、平等、交流、互动的特征。和谐的师生关系向学生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成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潜在的模式,可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本无字的道德教科书,是和谐社会在大学的缩影。因此,构建一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大学师生关系新模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2.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以爱为基础的 教师在关爱学生的过程中,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形成师生相互尊重的氛围;二是要给学生以充分的关心和爱护,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在他们学习、生活出现困难时给予及时帮助。以爱为基础的师生关系是打开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指挥
4、,唤起学生自尊,促进学生自强的钥匙,是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促进学生满怀信心,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因。 3.加强“平等对话,共同探索”师生互动的观念 树立师生互动的观念,就是要克服教师中心、单纯灌输和信息单向传递的传统教育模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树立师生平等交往,双向交流,相影响,相互促进的新的教育模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学和现代教学理论,师生关系是双向交流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信息、知识、情感等多项交流的过程。教师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不仅要把一种知识、一个概念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把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理念传递给学生。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
5、增强师生间的交流2 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容纳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按照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更有利于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讨论。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和社会交往的范围。随着学生活动范围的扩大,交往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学生与教师接触也越来越频繁,联系越来越密切。 二、关注高校师生发展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1.以教师发展为主导,培养人才,善待人才,铸造强势师资队伍 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校园一定有教师队伍的蓬勃发展。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界都在提倡关注教师的成长,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激
6、励教师寻找成就感。如果一所学校有良好的教风,营造出了教师发展的浓烈氛围,教师都有强烈的发展动机和明确的发展目标,那么这所学校一定充满活力,具有不断向上、不断创新的盎然生气。教师跟学生的距离最近,关系最密切,教师是学生最现实的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个性品德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优良教风不仅表现为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教学态度,教师还要做到语言美、举止美、风度美、衣着美,用健康的文化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份评语,都将成为学生成长的及时雨和催化剂,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高校在关注教师发展方面:第一,应着手实施“凝聚力工程”,通过各种形式,发挥各种组织,抓住
7、各种机遇,根据不同需要,开展各种活动凝聚人心,使每位教师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第二,应给每一个教师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位教师在学校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有了“乐教”的动力,就能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促使自己从“乐教”向“能教”方向发展。第三,必须关注教师的生活,改善教师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这也是学校建设的一个方面。第四,必须强化师德教育,制定完善教师工作行为规范,加强教师品德和学习道德教育,使教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