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城市化机制与对策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

哈尔滨市城市化机制与对策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

ID:13967696

大小:11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5

哈尔滨市城市化机制与对策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1页
哈尔滨市城市化机制与对策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2页
哈尔滨市城市化机制与对策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3页
哈尔滨市城市化机制与对策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4页
哈尔滨市城市化机制与对策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5页
资源描述:

《哈尔滨市城市化机制与对策研究 microsoft word 文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哈尔滨市城市化机制与对策研究  二十一世纪是城市的时代,中国的城市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其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作用的结果,是不可抗拒和阻止的,中国的城市化将成为影响全球人类进程的重大事件之一。顺应城市化的潮流,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不仅是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哈尔滨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性选择。  1哈尔滨城市化的历史及现状特点  1.1哈尔滨城市化的历史演进过程  1.1.1城镇的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哈尔滨地区成为东北古代民族发展繁衍的摇篮。早在两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哈尔滨人”就

2、在这块土地上渔猎、生息、繁衍,在沿江富饶地带出现一些零星分散非固定的原始聚落。1097年,居住在这里的女真人在今哈尔滨东南隅城高子一带建立了“阿勒锦村”,成为哈尔滨古代有史可考的固定居民点。公元1115年,满族先世女真人统一了北方各民族,建立了金朝,哈尔滨地区成为金的主要活动舞台。    1124年,金建都于距哈尔滨东南30公里的阿城市白城镇,后称上京会宁府。  清代随着“京旗移垦”和封禁政策的放松,中原和东北南部居民大量涌入哈尔滨及其以北地区。松花江南北两岸哈尔滨一带先后设立了渡口、网场。哈尔滨、秦家岗、田家烧锅、傅家店、顾乡屯等村落陆续形成。随着人口的增加,松花江、阿什河、

3、呼兰河、通肯河流域的农垦规模空前加大。19世纪中叶哈尔滨与其相邻的呼兰、巴彦、阿城、双城、肇东等县成为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关内移民的涌入,为城镇的规模扩大提供了条件基础。19世纪末,哈尔滨地区已出现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随着交通、贸易的发展和人口等的膨胀,手工业作坊和集镇进一步发展,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1.2近代经济崛起及现代城市的初步形成阶段。1898年随着沙俄在中国境内修筑和经营横贯中国东北的东清铁路(中东铁路),确定哈尔滨为中东铁路的建设和管理中心,揭开了哈尔滨现代城市形成的序幕。到1903年中东铁路正式通车,哈尔滨人口已达35000人,城市用地为12

4、.7平方公里。1907年清政府正式开辟哈尔滨商埠。铁路的修建也大大加速了向东北区的移民过程和人口向铁路沿线的位移过程,为沿线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城镇的产生和发展。内河航运的开辟使松花江沿岸发展了一些小城镇。随着外来资本不断涌入,民族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用地规模不断增大,至20年代末,最初城市的各个聚落点已基本连成一片,城市人口达28.6万人。到三十年代,哈尔滨已成为有18个国家相继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外国侨民近10万人的国际性商贸城市。随着哈尔滨市国际贸易的开展,商业、金融业的繁荣,城市经济的辐射力和凝聚力波及国内和国际。哈尔滨作为地区经济中

5、心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强化的同时也带动了周围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与建设,这一时期对哈尔滨城镇体系基本格局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1.3日伪统治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东北。出于建立殖民地掠夺资源的目的,日本不断向哈尔滨输入资本,同时也大批向哈尔滨移民。1932年制订了“大哈尔滨都邑计划”,确定人口规模为100万,规划用地258平方公里。到1943年,城市人口已发展到73.4万人,城市用地也不断增加,联系各区的道路骨架基本形成,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到1945年解放前夕,哈尔滨虽然已发展成为东北北部的经济中心,但由于日伪统治长达14年之久,

6、使一度繁荣的经济逐渐衰退,殖民地经济畸型发展,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济中心的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些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也明显带有殖民地经济色彩。  1.1.4建国后城市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适应“一五”期间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哈尔滨市于1953年成立了城市规划机构,并开始编制建国后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56年经国家建委批准实施。在此期间,全国156项重点工程中有13个建在哈尔滨,形成了平房、动力工业区。1958年随着地方工业发展的需要,新辟建了三棵树化工区和哈西机械工业区。在哈尔滨南部形成学府区,构成了哈尔滨城市的基本形态格局。哈尔滨很快由商业型城市转为综合型产业城市。

7、各项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进一步发挥和强化了经济中心的作用。同时哈尔滨市人口骤增,迅速发展成为特大城市。  1.1.5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这一时期哈尔滨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城市规划管理机构一度被废除,城市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许多重要的历史建筑遭到破坏(如1966年圣?尼古拉教堂被毁等),城市中的一些重要节点被破坏,城市空间质量与城市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同时,受“上山下乡”口号的指引,哈尔滨市出现虚假的逆城市化现象。一批企事业单位迁往城市远郊,数以万计的城市青年迁出城市。该时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