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900669
大小:41.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24
《设计新理念_感性工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设计新理念_感性工学本文由qiliyu123贡献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 李砚祖 “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是界于设计学、工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日本筑波大学研究生院感性认知与神经科学部主席、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原田昭认为,这种综合与交叉涉及艺术科学、心理学、残疾研究、基础医学、运动生理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1 学科的发展,实际上还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适应和关注:在当代,人类健康包括心理、生理健康、衰老、智力发育和衰弱、精神疾病、环境建设和改良、教育、艺术等各
2、种社会问题的存在,已不能依靠单一学科来研究和解决,而必须建立一种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和各学科相通的平台,形成一个系统,为全面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提供有益和有效的路径。感性工学应是从设计的角度,联合相关学科建立研究共同体平台的一种尝试。“感性”在汉语中一般指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形成的认识。日语中的“感性”也基本同义。从字面上解,“感性工学”中“感性”是工学的定语,其“工学”不是一般的工学而是“感性”的“工学”。因此,感性工学中的“感性”,包括“感觉—提供了从外界接受信息(刺激)的能力;敏感性—对刺激力度的觉察做出反应的时间和准确回馈的频率;情感——精神所处的
3、状态,如高兴、悲伤或愤怒等内容。3 感性相对于理性而言,在认识论中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分。西方自古以来即将“理性”与“情感”作为二元对立的概念为认识论的基础。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所开创的所谓“美学”实际上即“感性的认识之学”(Scientia Cegnitionis sensitivae),主张以理性的“论证思维”来处置非理性的“情感知觉”。但在“美学”的发展和学科化过程中,原始意义的“感性的认识之学”却一直没有得到张扬,康德继承了鲍氏关于美是基于情感的思想,但却反对鲍氏关于感性认识即是美的理广岛大学的长町三生教授认为感性工学主要是“一种以顾客定位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技术,一种将
4、顾客的感受和意向转化为设计要素的翻译技术”。2 “感性工学”是日本设计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尤其是90年代所致力开拓的设计新方向、新学科之一。它将过去定为难以量化、只能定性的、非理性无逻辑可言的感性反应,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加以量化,籍以发展新一代的设计技术和产品。 感性工学的形成与发展感性工学是在以下几个背景作用下开始形成的:一是工程学的发展;二是工业时代生产理念的转向。世纪,人类在工程学20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发展迅速,在世纪末,其研究与发展开始面临发展方向上的问题;在工业生产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由生产者依据自己的理解来设计和生产产品,即以制造为导向的理念,从20世纪70年代
5、开始发生动摇,向着市场导向的理念转变,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基础的。现在,顾客已开始按照他们自己的要求和喜好来挑选产品,真正形成了所谓的“买方市场”,生产者迎合顾客的需要改变自己的生产策略和态度。三是心理学、脑科学等科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一种人类精神活动学与大脑科学交叉融合的趋势。这些2003.4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21论。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其巨著《美学》的开篇就表示了对鲍氏“美学”概念的不满,他认为其内涵应当是“美的艺术哲学”,鲍氏的“感性之学”已经被主流的艺术哲学理论所淹没了。但它却成为“感性工学”最初的渊源。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赫伯特?西蒙发表的《人工科学
6、》著作,不仅成为现代设计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并为工程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路径和新的思考方向。这也成为“感性工学”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具体而言,最早提出“感性工学”一词的是日本东洋工业KK集团(今马自达汽车集团)前会长山本健一,1986年他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发表题为《车的文化论》演讲时,提出了这一概念,并引起很大反响。1987年,马自达汽车公司横滨研究所率先成立了“感性工学研究室”,此后,日本主要的汽车制造和家电企业相继成立了类似的研究机构。1993年,在日本文部省成立了“感性工学小委员会”,研究感性工学发展的可能性,其使命至1997年成立全国性的“感性工学学会”为止。1997年成立了“日本
7、感性工学学会”,1999年召开了第一届感性工学大会,至今已召开了4届,2003年10月在日本筑波召开的第6届亚洲设计大会,亦以“理性和感性与产业的融合”作为本届大会的主旨。日本的感性工学方面的研究实际上在山本健一提出这一概念之前即已开始,相关的研究和概念如日本物理学界开展的“感应工学”“诱导工学”研究,设计界开展、的“人间工学”“感觉工学”“情绪工学”“生体、、、工学”研究等。在研究方面,日本近年各学术领域都积极导入了感性工学的理念,特别是在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