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604638
大小:36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3
《融资融券业务开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融资融券业务开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仅有十几年的历史,信用体系并不完善,风险防范能力有限,在融资融券业务全面铺开后,采取证券金融公司主导的集中信用模式的可能性较大,由证券金融公司专门向券商提供融资融券服务,以加强对信用交易的监管与控制。截至目前我国尚未设立相应的证券金融机构,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融资融券业务开展及证券金融公司的设立对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新的业务增长点将随着政策松动而不断涌现,银行之间相关业务市场份额的争夺也将日益激烈。 一、融资融券业务模式国别分析:分散授信与集中授信并存 由
2、于证券融资融券交易是一种信用交易,目前国际证券市场融资融券普遍采取了外部信用的模式。证券公司在从事融资融券业务的过程中,其资金和证券有限,往往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公司可以根据需要向银行或专门设立的证券金融公司借款或借券,从而形成转融通机制。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国家都根据自身金融体系和信用环境的完善程度,采用了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转融通模式,概括为三大类: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模式、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集中授信模式和以台湾地区为代表的双轨制模式。 (一)分散授信的市场化模式中,并未成立专门的证券金融公司 作为全球金融
3、市场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信用体系十分完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高度一体化,这给美国采取市场化融资融券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投资者进行信用交易时,向证券公司申请融资融券,证券公司直接对投资者提供信用。而当证券公司自身资金或者证券不足时,证券公司直接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或者回购融资,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短缺的证券。这种市场化模式下,证券公司能够根据客户需求,顺利、方便地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调剂资金和证券头寸,并迅速地将融入资金或借入的证券配置给需要的投资者(参见图1)。 图1 美国融资融券业务模式 资料来源:根据
4、作者整理 (二)集中、双轨制授信模式的实现依赖于证券金融公司的创设 由于亚洲部分国家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证券金融公司,向需要资金或证券的证券公司进行转融通。应当说,证券金融公司是亚洲国家和地区在证券信用交易制度方面的一项创新,是在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尚未发育成熟的特定背景下所产生的一项制度。事实证明,证券金融公司在这些特定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 1.日本、韩国集中授信,专业化的证券金融公司处于整个融资融券业务的核心和垄断地位 从日本的集中授信模式看,专业化的证券金融公司处于整个融资融券业务的核心和
5、垄断地位。在日本的集中授信模式下,由证券金融公司而不是证券公司自身来联通货币市场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融资融券的中介,证券金融公司控制着整个融资融券业务的规模和节奏(参见图2)。 图2 日本融资融券业务模式 资料来源:根据作者本人整理 韩国也采用了高度集中的模式,仅设立了一家证券金融公司。韩国证券融资公司,成立于1955年,是目前为止韩国证券融资唯一专门机构,是韩国证券信贷的主要来源(参见图3)。 图3 韩国融资融券业务模式 资料来源:根据作者整理 2.台湾地区实行双轨制,证券金融公
6、司处于寡头垄断地位 在台湾地区证券公司中,部分拥有直接融资融券许可证的公司可以给客户提供融资融券服务,并可以从证券金融公司转融通。而没有获得许可的证券公司只能接受客户的委托,代理客户的融资融券申请,由证券金融公司来完成融资融券的服务。 有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既可以通过证券抵押的方式从证券金融公司获得资金,也可以将不动产作抵押向银行和其他非银行机构融资,因此证券金融公司并不是资本市场和货币资金市场之间唯一的资金通道,而是专门以证券质押的方式获取资金的特殊通道(参见图4)。 图4 台湾地区融资融券业务模式
7、 资料来源:根据作者整理 二、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备战融资融券业务开展 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将是一个渐进推动的进程,当前在融资融券初期,商业银行尚不能从事转融通业务,业务局限于资金存管及代理清算业务等方面,由于初期融资融券规模较小,因此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相对有限。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这类业务的开展在未来将给银证合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新的业务增长点将随着政策松动而不断涌现,银行之间相关业务市场份额的争夺也将日益激烈。因此,银行业不仅要立足当前,还要放眼未来,研究融资融券业务开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积极准备融资
8、融券业务带来的资金存管和清算业务量增加 我国《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规定,证券公司经营融资融券业务,应当以自己的名义在商业银行分别开立融资专用资金账户和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资金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