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应用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应用题黄成康(广汉市向阳小学,四川德阳618308)摘要: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理解要在认真读题的基础上,理顺关键句,提炼数量关系,难一点的可以画线段图帮助理解,从多角度出发,考虑运算关系和数量关系,沟通除法,分数和比三个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解题合力,加深对应用题的理解,列出方程或算式解答应用题.关键词:理解;分数;应用题;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抽象程度比较高,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怎样解决好这一难题,成为众多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既然数学应用题是抽象的现实问题,那么我们理
2、解应用题就要把抽象的问题还原成现实问题。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是一个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除法应用题可以转化为乘法应用题,把分率改写成百分率,则分数应用题又成了百分数应用题。数学应用题的构成要素是:具体内容,名词术语,数量关系和结构特征。这些构成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造成学生解答应用题困难的原因。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数量关系。确定了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得到解决方法,因此应用题教学应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重点抓住名词术语进行分析,把握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解题方法。我们应该抓住知识的迁移
3、条件,以数量关系为核心,整合教学分数应用题。而数量关系实质上就是数量与数量之间加减乘除,加减乘除之后必然有一个结果,这就是我们要找的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教学时我们应该抓住读、画、议、悟等环节,理解题目的内在含义,为理解应用题打下扎实的基础。一、要在“读题”上下功夫。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应用题实质上就是由几个相关联的句子组成的一段话,在这段话里有许多信息需要学生去处理,这时学生就要用到语文知识,把多余的话去掉,保留揭示数量关系的句子。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多读几遍题,认真读,仔细读。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关系
4、只限于加减乘除,重点就是要确定相关联的量是加减,还是乘除。揭示数量关系的句子实际上就藏在条件或问题里,读题的时候就要把这些句子找出来,理顺关系。例如,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应用题里最常见的句子是:“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这种句子本身就是一个数量关系(谁÷谁=几分之几)。而诸如“谁比谁多几分之几”,“谁比谁少几分之几”,都可以转化成“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这样简单的问题,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解答。例如:(1)学校有故事书1200本,是科技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关键句:故事书是科技书的。关系:故事书÷科技书=设:科技书有x本。
5、列式:1200÷x=(2)学校有足球40个,比篮球多,篮球有多少个?关键句:足球比篮球多,可以理解成:足球是篮球的。关系:足球÷篮球=设:篮球有x个。列式:40÷x=(3)学校运动队有队员150人,比舞蹈队队员的多10人,舞蹈队有多少队员?关键句:运动队队员比舞蹈队队员的多10人关系:运动队队员-舞蹈队队员的=10人设:舞蹈队队员有x人。列式:150-x=10二、要在“画题”上下功夫。有不少的应用题,文字叙述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小学生的思维又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一些抽象问题理解起
6、来困难较大。如果教师一味的从字面去分析题意,用语言来表述数量关系,虽然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却难以理解掌握,事倍功半。即使是学生理解了,也只是局限于会做某个题了。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起到了奇妙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会复杂关系的应用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了思维的发展,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线段图是凝固的应用题,用线段图把一道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表达清楚,既锻炼动手的能力,又要锻炼分析思
7、维能力。既便于理解应用题,更便于解决应用题。例如:李老师打一篇论文,已经打了,休息一会儿后,接着又打了250个字,刚好是这篇论文的一半。这篇论文有多少个字?250?个关键句:打了这篇论文的加上250个字刚好是这篇论文的一半。设:这篇论文有x个字。列式:x+250=x三、要在“议题”上下功夫。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式,相互之间受到有益的启发。通过讨论还能披露谬误,及时纠正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偏差。“真理越辩越明”,教学时必须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
8、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这样学生既知道了不同的解题思路、策略,也进一步掌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使学生不仅丰富自己的理解,又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既达到增强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又能提升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认知能力。四、要在“悟题”上下功夫。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