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深水航道河床演变与航道回淤研究

长江口深水航道河床演变与航道回淤研究

ID:13328227

大小:3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2

长江口深水航道河床演变与航道回淤研究_第1页
长江口深水航道河床演变与航道回淤研究_第2页
长江口深水航道河床演变与航道回淤研究_第3页
长江口深水航道河床演变与航道回淤研究_第4页
长江口深水航道河床演变与航道回淤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长江口深水航道河床演变与航道回淤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长江口深水航道河床演变与航道回淤研究长江口深水航道河床演变与航道回淤研究【摘要】:河口是海陆相互作用的界面,受到流域来水来沙和外海波浪、潮汐、盐淡水混合等多种因子的叠加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水流动力和泥沙运动条件。经过长期自然演变,河口形成了与自然水流和泥沙条件相适应的平衡地貌形态。人类进行的航道整治工程,即使调整或改变其中的一个因子,都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航道整治工程与河口动力、沉积和地貌形态之间存在复杂的响应过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是我国水运交通行业关注的热点,又是世界河口治理的难点。周边河势的新变化、河口细颗粒泥沙运动理论的不完备和现有模型试验技术

2、的不完善,使得工程前难以精确预测工程后的实施效果。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二期工程完成后,北槽水流、泥沙和地形边界条件出现了新的不利航道建设维护的方向变化,上航道淤积强度增大。为此,本论文收集和整理了1998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开工以来系列的原型水文、泥沙、地形和航道回淤资料,试图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河床冲淤调整作用、深水航道回淤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二期工程后上航道集中回淤的机理和减淤对策等几个问题开展研究。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宽间距双导堤+长丁坝群”河床调整作用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采用“宽间距双导堤+长丁坝群

3、”的平面布置形式,其设计思想为“导流、挡沙、减淤”。一、二期工程实施后,北槽(丁坝段)河床冲淤演变特点为“丁坝缩窄河道、主槽冲刷加深、坝田边滩淤涨”。一、二期工程引起的(丁坝段)主槽河床冲刷效应持续至整治工程完工1年左右,调整后的航道自然水深保持在8~9m。在一、二期工程实施阶段,(丁坝段)主槽河床冲刷量与丁坝长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平均每km丁坝长度可引起主槽冲刷量达761万m~3。综上可知,“宽间距双导堤+长丁坝群”整治建筑物在工程实施阶段(1998—2005)展示出良好的“导流、挡沙、减淤”效果,具体表现为北槽水流向中泓汇聚,不同阶段工程实施后

4、相应的(丁坝段)主槽冲刷增深,航道成槽率高,在疏浚工程的配合下,深水航道一、二期工程的预定目标(航道水深8.5m和10m)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宽间距双导堤+长丁坝群”在北槽形成大范围的丁坝坝田。一、二期工程实施后,北槽丁坝坝田经历了持续的淤积过程,平均淤积速率约0.5m/a。随着北槽丁坝坝田淤积量增加,2002年之后北槽河槽总容积(坝田+主槽)呈现减小趋势。北槽河槽总容积减小同时伴随着潮间带面积的增大,造成北槽纳潮能力下降,落潮分流比不断减小,这不仅导致北槽进口段(非丁坝)淤积,而且使丁坝段主槽由冲转淤。若按丁坝坝田淤积至0m水深时估算,在二期工程完

5、成后上述河床的淤积调整尚需持续6~7年。因此,二期工程完成后,伴随着丁坝坝田淤积引起的主槽河床淤积调整,整治工程实施阶段对主槽河床冲刷调整的效果将有所弱化。深水航道回淤的时空变化规律航道回淤与水流、泥沙运动和河床边界条件有关。由于整治工程引起的北槽水流、泥沙和河床边界条件的改变,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实施后,北槽航道回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为全槽回淤强度减小,局部区段回淤强度增大。2000~2005年,尽管航道维护水深有所增加,但北槽航道回淤强度却呈现下降趋势,航道年淤积强度由工程前的2.93m,减小至一期工程的1.46m和二期工程的1.00

6、m,一、二期工程航道治理效果明显。从空间上看,一、二期工程航道主要回淤部位经历了下移和上提的过程。航道回淤强度与地形因素即滩槽高差有关,各单元回淤强度与航道两侧7m、8m河槽的宽度呈负相关关系。相同的河槽宽度,随着航道维护水深的增大,航道的回淤强度将明显增大。当8m河槽宽度等于1000m时,维护8.5m和10m航道水深,航道回淤强度分别约为5m/d和20mm/d。伴随着二期工程北槽整治段主槽的冲淤调整,航道回淤分布呈现向上航道集中的特点,回淤强度大的区段位于W3以上及附近区域。从时间上看,航道回淤的年际、年内变化与流域的来水来沙关系密切,航道回淤呈洪季

7、多淤、枯季少淤;洪季淤积位置下移,枯季淤积位置上提的特点,洪季(5~10月)北槽航道回淤量约占全年回淤量的80%,8月通常为航道回淤强度最大的月份。回淤量的年内分布与来沙量的相关关系好于来水量的相关关系,径流变化可引起航道回淤重心的变化,洪枯季北槽航道回淤的重心上、下移动约7~10km。北槽上航道(W2~W3)淤积的机理地形因素。二期工程后北槽上航道两侧地形冲淤的非对称性,即上航道上段(G单元以上)北侧淤积,上航道下段(G单元以下)南侧淤积,致使上航道轴线与深泓线交错,滩槽高差加大。动力机制。①落潮分流比的减小。二期工程完成后,北槽的落潮分流比仍在减小

8、,导致主槽落潮流优势降低,上航道下段(G单元以下)出现滞流点;②涨、落潮动力轴线分异。上航道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