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总结反思

淞沪会战总结反思

ID:13309134

大小:32.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1

淞沪会战总结反思_第1页
淞沪会战总结反思_第2页
淞沪会战总结反思_第3页
淞沪会战总结反思_第4页
淞沪会战总结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淞沪会战总结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战争动员是实施战争的前提和基础,在淞沪会战前,中国抗日战争动员从1931年开始,是持续不断的,但又是不充分的,不全面的,尤其是军队的正面备战。对于一个单位来说,要提出明确目标(若规划),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进行动员,教育,应当全面深入的进行。目标要求应深入每个人心。首先,中国正面战场的军队,没有形成编成统一、数量确定、战力强盛、经常保持战斗准备的战略部队。(一线主力骨干、二线预备人员应配备合理,随时做好应对各种相关突发事件)中央军队与地方军队,编制体制不一,指挥系统不一,供应来源不一,从平时状态转为战时状态的过程自然不一,从总体上讲,应付突然战争,进

2、而达到战争初期基本目的的战斗力也不可能强劲。到会战爆发时,180多个野战师中,预定参加初期作战的军队只有3个师1个旅及少数其他部队,且无有力的海、空军及战炮、坦克部队支援,至于整个战役应该投入兵力的最高限度,亦没有确定的战略部队予以保证。其次,战争扩充体系不完善。(人员补充体系,应规划,作为工科,大体上应当统一规划。对于突击任务能形成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国家加入战争的行动不是一下子完成的,投入战场作战的军队,也是逐步增加的,加之减员部队的补充、新增部队的组建、各种军需物资的调集利用,都需要有坚强、完善的扩充体系作后盾。但由于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

3、始终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因而,根本不存在在战略上准备好了再打这样一种状态,这就使得整个战争扩充体系从一开始就带有先天缺陷。淞沪会战中,经反复增兵,最后参战的部队达73个师之多,其中相当部分部队(主要是地方军队)都是匆忙中调集而来,战场上临时补充的士兵,基本上都未经过正规、严格的训练,有些甚至连枪都未放过。其战斗力及投入战场后的作用,可想而知。国民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全国总动员及战时军队指挥体系,更是迟至8月15日至20日才得以实施和建立。日本军队在1937年初,共有17个陆军师团及大量海、空部队,淞沪战争爆发第三天,即以3个师团的精锐部队为基

4、于组成上海派遣军,增援淞沪战场。到1937年底时,日本全国共动员了24个师团,会战结束时,位于京、沪、杭一带的日本军队即达11个师团之多,外加强悍的海军第1、第3、第4舰队及海军航空兵主力部队。会战中,中国海、空军基本没有得到有效补充,会战尚未结束,即损失殆尽,中止了在该战场的行动。再次,军队训练不足。中国参战部队在战前,大部分未受过严格训练。即使主力部队,所受的训练亦有限,况且德式训练机制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军队的实情,所以训练效果不够理想。这些弱点,在各级指挥机关组织指挥、临机处置,尤其是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实践中,暴露无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军队指

5、挥员专业技术的培训与诸军、兵种的合成作战训练,近乎空白。各自为战的状态和专业技术技能的欠缺,在战场上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如,8月14日,空军奉命于凌晨发起攻击,而地面部队则迟至午后3时才开始进攻。战役初期的攻坚战中,面对日军的坚固堡垒,攻击部队的指挥员,则不晓得用火炮直接瞄准实施射击,至于弱小的坦克部队所遭到的厄运,则更是平时缺乏训练所致。第一线作战部队是这样,后续补充部队更是如此。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军队,战役的空前激烈无可避免;从战争学习战争,不仅残酷异常,而且也势必要以局部的失利作代价。最后,物质技术保障缺乏。战争既是精神与意志的较

6、量,更是物质与技术的拼搏。再完善、精良的部队,没有持续不断的、及时有效的作战物资与技术作保障,其战斗力都无从发挥。从这一方面讲,30年代的中国,基本不具备支持一场反抗强敌的大规模军事战略行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技术条件。经济贫困,国力不足,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钢铁、机械、化工、光学仪器制造等方面的薄弱,使中国无法生产先进的武器装备,有限的财政收入,亦不可能大批量购买军需物资,作战部队的损耗,尤其是舰艇、飞机、战炮和坦克,不可能及时得到补充,更谈不到在部队普遍应用新型的军事工程技术。除此以外,军队的作战准备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海军未能事先于长江、

7、黄浦江布雷设防,致使日本军舰轻易进入沿海、沿江,对整个战线造成了严重威胁;既设国防工事线忽视了京、杭国道方面,给日军造成可乘之机,既成之国防工事,设施不全,准备不足,难为实战所用等。日军的战争准备主要是通过加强据点工事,大量储备军需物资,以及“七七”事变后,增派海军陆战队登陆等途径实施的。战役开始后,其初期兵力凭借坚固工事,有效地阻遏了中国军队的攻势,坚持到了援兵到达。二、兵力投入战争的主体是军队,作战任务必需依靠军队来完成。因而在战役和战斗中投入实现作战目标所需的兵力,是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兵力投入的理论,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看法。但无论是

8、拿破仑、库图佐夫,还是鲁登道夫、施利芬和小毛奇,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依据敌我双方的态势及各次战役的目的,以及作战的外部条件(包括地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