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307619
大小:493.00 KB
页数:88页
时间:2018-07-21
《特岗教师专用资料教育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育学教育学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对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3.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4.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
2、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5.受教育者—是直接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他同时是自我改造、自我塑造的主体。6.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7.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8.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20世纪中期以前的欧洲国家。这种学制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道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3、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9.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10.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类型。这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类型。11.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12.教育的历史继承
4、性—是指每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13.人的受动性—是指人的生存和发展既要受到自身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环境的限制。14.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的身心在特定阶段的特定方向的发展亦即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15.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16.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17.互补性—是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
5、,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技能与生理机能之间。18.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19.遗传素质—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叫遗传素质。20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21.教育目的—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22.培养目标—
6、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23.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24.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其代表人物在中国有孟子,在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25.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奢华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其代表
7、人物在在中国有荀子,在西方有柏来图和康德。26.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28.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29.体育—是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31.劳动技术
8、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32.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