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淮河水污染防治与问题探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淮河水污染防治与问题探讨 论文关键词:淮河;水污染;治理 论文摘要:多年来,淮河水污染不但成为了国家领导也成为了平民百姓的关注焦点,本文回顾了淮河水污染问题及防治成果,并且介绍了水污染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水污染治理的建议。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地处中原腹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国的七大流域之一。全流域面积27万km2,占全国面积不到3%,却拥有人口1.5亿,耕地面积1300多万hm2,均占全国总量的1/8。 15年前,养育着中国1亿5千万人口的淮河,
2、曾经发生特大污染事故,干流形成的污染带长达70公里,造成损失上亿元。对这起事故的清理,揭开了淮河治污的序幕,我国政府第一项大规模污染整治工程由此开始。但经过15年的时间,淮河水污染依然存在。 1水污染问题回顾及防治成果 过去,淮河流域山清水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江淮熟,天下足。”这 样古老的歌谣都是描述江淮流域的美丽富饶。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淮河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最终分别在1989年、1992年、1994年爆发了全流域特大污染事件
3、,而支流的污染事件层出不穷,有这样一首歌谣反映了淮河水质变化的过程: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3次重大污染事故充分揭示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的思路随着对水环境保护工作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而逐渐调整。 淮河水污染治理始于1994年,国家将治理淮河污染列为治理“三河”、“三湖”之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治淮十年来,沿淮四省采取了结构调整、工业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厂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一系
4、列措施。总体上看,沿淮四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淮河流域排污总量有所下降,水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过去淮河流域高速度的污染趋势得到初步遏止,十年淮河治污成效明显。 2水污染现状与问题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距离国家计划治理目标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沿淮四省经济仍在高速增长,人口持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域“十五”水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已取得的治污成果还很脆弱,如不采取超常规的做法,淮河“十五”治污目标难以实现,老问题无法彻底解决,新问题将更加突出。
5、2.1治污体制机制尚未理顺3 治水与治污没有形成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对污染治理进展状况缺少有效监督和必要的奖惩机制;大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没有实行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没有建立统一的监测和信息发布机制。现有环境监管能力不适应淮河治污新形势的需要,普遍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和执法成本高的问题。 2.2治污投入严重不足 淮河治污“九五”计划要求投入166亿元,实际投入66%。淮河治污“十五”计划256亿元资金安排中,还有173亿元资金缺口。全流域161个污水处理建设项目中,仅完成17%的
6、项目,29%在建,尚有86个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未动工。治污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缓慢,管网严重不配套。 2.3生态基流严重缺乏 目前,淮河流域有大小水库5700多座,其中大型水库36座。此外,还建有大小闸坝5000多个。淮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60%。流域内过多的闸坝建设改变了水的时空分布,难以维持生态基流,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汛期泄洪时,闸坝上积蓄的高浓度污水集中下泄,常常引发水污染事故。淮河沿岸农田灌溉多沿用传统方式,灌溉利用系数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到30%,利用效率低下,浪
7、费严重。 2.4治污的认识还不到位 淮河流域总体上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现象还很普遍,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生产方式尚未扭转。一些地方对治污工程不重视,对城市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建设不积极,即使建成后也难以保证正常运转,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个别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对违法排污放任自流。 2.5产业结构很不合理 淮河流域重污染行业仍然居多,工业污染仍是淮河污染的主要原因。造纸、酿造、化工、制药、印染等几个行业的经济贡献率约占全流域的1/3,而产生的
8、COD和氨氮则占到工业排放的80%和92%,近八成的超标企业集中在这些行业。 3、建议 3.1改善管理机制。 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体制基本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一样。但问题在于我国对环境保护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权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的水环境管理权之间的关系未作明确、详细、可操作的规定,导致实践中经常出现各部门之间“争夺权力、推诿责任”的现象,不利于水污染的全面系统防治。在中央和地方水污染防治管理的关系上,我国实行分级管理制,很容易出现水污染防治工作受“地方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