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ID:13103702

大小:60.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20

上传者:U-8429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_第1页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_第2页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_第3页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_第4页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王道勇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博士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的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正式提出来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最新的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现在是怎么样的、未来将会出现哪些挑战,我们应当怎么进行推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共同思考的。今天,我们利用一点时间,大家共同讨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这个时代为什么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第二,目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哪些挑战;第三,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基本思路。讲这么三个问题,第一背景和意义;二,挑战;三,对策。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大意义第一个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正式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正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四位一体”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这样一个总体布局。十八大报告的说法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刚刚加进去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以看一下十八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关键词的一些区别,在生态文明这一块你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是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过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看一下关键词,所谓的关键词讲一些重要的名词,比如说生态,十七大只讲了12次,十八大讲了39次;环境,十七大讲了27次,十八大讲了33次;资源,十七大讲了24次,十八大讲了32次;生态文明,十七大讲了2次,十八大讲了15次,所有的有关资源、环境、节约、污染这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基本的关键词全部增加了次数,而且有些次数增加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可以看出来,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非常高,前所未有。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提出了美丽中国的这样一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为什么我们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它的重大意义有哪些,这个需要我们从目前国内外总体的现状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两个基本情况,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可以理解为什么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什么地方?(一)资源约束:资源高消耗之路不可持续在资源这一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个大的资源约束,资源高消耗之路不可持续,资源高消耗之路已经完全不可持续了。当前中国有一个基本的说法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有这么一个说法。人口众多,没问题,世界第一,幅员辽阔,没问题,960万平方公里,前世界排名前3位。地大物博这一块,地大也是对的,但物博绝对不对,中国的物产非常不多,尤其是一些资源性的东西,现代工业所需要的一些、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些基本资源方面,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煤水铁这些东西,最基本的人类生存资源中国是极度欠缺的,中国非常欠缺。这是中国目前统计的数字。耕地面积为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人均水资源面积为四分之一,天然气是全世界的二十分之一,铝、铜都是五分之一,十三分之一,占全世界的水平都非常地低,我们是个资源贫国。我们可以发现全世界的夜景图里面,资源消耗高的都是发达国家,这是美国宇航局发表的一个全球的夜景图。从夜景图中间可以看出来,这是美国,这是西欧和北欧,这是中国的东南地区,这是日本、韩国,这是朝鲜,朝鲜就没什么灯光。经济越发达,这个地区的资源能源消耗就越大。这是美国,美国总人口3亿人口,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多一点,但他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的能源,排放世界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美国的人均能耗水平是中国的五倍,如果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是全球经济的老二,如果我们经济发展超过美国的话,我国的人均GDP,人均消费水平跟美国持平的话,那全世界都完蛋了。因为没有简单,美国是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不到,但它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的能源,如果中国是按美国的人口的方式消耗的话,把全世界能源的三分之四都消耗掉了,在现有的能源里面还缺三分之一的口子,不知道哪里找去,二氧化碳排放量美国是四分之一,如果中国像美国那样生活的话,完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会急剧升高,资源高消耗之路对中国来说,经济越发达,这条路越走不通,我们必须警惕。(二)生态约束:生态代价惨重之路不可持续第二,生态这一块约束很强,我们生态的代价惨重的道路也不能再走了,过去我们走的一条道路,一般也都是生态代价基本惨重,西方发达国家也是这么走了,西方发展模式的生态代价非常惨重。比如说我举一个例子。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20世纪十大污染事件里面,大家可以看一下,其中前8个都是在发达国家出现的,而且前8个里面都是在六七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四五十年代这个时期出现的,到七十年代过后,西方国家搞“绿色和平运动”过后,环保运动过后,西方国家的生态代价才不是那么惨重,以前的代价非常惨重,过去二三百年之内西方国家在地球上对生态的破坏非常严重,它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像温室气体,比如说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温效应占63%,二氧化碳的生命周期是多长时间呢?200年。它可以生存200年时间。像甲烷,它可以生存12到17年,氧化亚氮这个气体能够生存120年,氢氟碳化物生存5万年,这些温室气体排放到空间过后很长时间不会消失,过去二三百年,西方工业革命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很多温室气体到现在为止都对全球气温产生巨大的影响。加上最近三四十年、四五十年发展中国家工业大发展导致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百万物种灭亡。这是《自然》杂志得出的结论,百万物种有可能会灭亡,像很多地方的海平面会上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得过诺贝尔和平奖,他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候之前写过一本书叫《难以忽视的真相》,也出了一个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他就是因为这本书和纪录片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而在这本纪录片里面他得出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在最近65万年以来全球的温度一直是横着变化的,但是从1950年之后,它一下就起来了,未来二三十年还会继续往上升。全球变暖会导致北极和南极的冰川融化,然后导致格陵兰岛等这些北极的岛,全岛的冰川都会融化,这种结果如果是事实的话就会导致海平面上升5到6米,那时候全球有二三十个国家会亡国,国家就没了,就泡在水底下了。比如说我们看新华社发的图片,马尔代夫。马尔代夫这个国家的平均海平面海拔就1.5米到3米不到,如果海平面上升到4到5米的话,全泡到海里了,所以马尔代夫已经在澳大利亚以及内陆地区买土地,准备迁过去,所以那时候马尔代夫的美景我们就看不见了,这是世界。中国发展的生态承载力也有限,我们无法搞非常高能源的生态的惨重的发展道路。中国现在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三分之一多,荒漠化面积占四分之一多,90%的草原、90%的湖泊都在退化,受到污染,所以中国整个生态承载力就不足。我们可以看一下图片,中国宜居地区本来就不多,越是绿色的地方越宜居,西部地区很多地方根本就不适合居住,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很多地区不适合居住。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中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这条线的北面是黑龙江的瑷珲,南面是云南的腾冲,所谓的腾冲-瑷珲线,这个腾冲-瑷珲线,是1936年的时候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划的。96%以上的人口都住在这条线以东南,以南,以西北的国土面积很多,占50、60%,但它人口非常少,只占5%、6%,中国本来宜居人口就不多。很多地方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沙漠化、戈壁、盐碱化现在非常常见,城市地区污染很严重,北京地区都很严重。北京市出现了“北京下土了”的说法,有一段时间,2004年的时候北京甚至还掉土,掉的不是雨点是土,掉土。像珠三角地区,像广州这些地方,它污染都很严重,像广州这个城市的雾霾非常严重。(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我们可以看一看,从现实中可以看看,无论是资源这一块还是环境这一块,中国经济的发展都应该汲取西方国家的教训,都应该结合自己实际的能力、实际的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来进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我们一般认为有这么两个意义。第一,从理论上看,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民族传统的哲学理念、深层里面是完全契合的,生态文明建设跟中华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念都是完全契合的、尽心知性而知天这种感觉,它通过中华民族最近的一个说法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要相互融合,融洽相处。西方文明不是这么认为的,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是向外争取,征服大自然,让大自然为它自己服务,这是它的基本理念,而中国这个文明的理念是“天人合一”,生态文明建设与这个理念是完全契合的。另外生态文明建设也体现了辩证统一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认识论,辩证统一的思想,破坏、建设变成统一的思想。有发达,就必须有相关的发展,有经济发展必须有生态环境的发达。另外,根据现实、实践的情况来进行认识牺牲理论。当然还有现实意义,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至少有以下五个现实意义:第一,顺应时代和世界的潮流,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已经完全地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像德国这些国家,它的绿党刚开始成立的时候非常小,现在绿党已经成为国会中的第三大党,非常大,影响力很大,老百姓、民众都觉得环保是正常的,生态文明是很正常的一个现象,它顺应时代潮流。第二,顺应国内的民意,老百姓现在对生存问题基本上都不太害怕了,但是对生态、对发展问题很恐惧,生态破坏过后带来一系列巨大的问题让老百姓感到很不安全,老百姓现在由生存到生态的这样一个诉求的变化,它顺应国内的民意。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第三,它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政绩观。过去地方官员一般考核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GDP,最近一段时间社会稳定也比较重要,但是仅仅依靠GDP的经济发展来衡量一切,这个时代在中国基本上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的经济基本上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大建设。所以,GDP至上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在政绩考核的过程中日益加上社会稳定,加上生态文明保护情况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基本指标,这样的话我们的官员在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在做规划的过程当中,可能就会觉得我需要全面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政绩观。也有利于社会成员对生态问题深刻反思。我们中国老百姓对发展有一种狂欢,发展得非常好、非常高兴,继续再搞20年,但是现在改革开放搞30年,我们应该回过头来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但是我们带来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未来还需要这样的代价吗?我们付得起这样的代价吗?这需要全社会的成员反思,然后形成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新的节约意识、新的环保意识、新的生态意识,这是第四。第五,有利于总的中国的发展从单向发展,形成了经济发展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个方面全面发展的这样一个时代转变,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发现,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具有它自己内在的很重要的、重大的意义,但是生态文明建设当前面临了很多挑战。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一)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型所以我们下面讲第二个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我讲以下五个方面的挑战:第一,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型,这也是目前一个很大的最根本性的问题。我国最近几年以来,一直在不断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的转移升级,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我国过去二三十年以来形成的一个打工经济、底层经济、高资源高能耗经济都还存在,这种经济对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比如说,过去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增长”,过去的企业是底层的小企业,分散在各个地方的企业,环保意识非常差的企业,我们很多的能耗高、污染重、排污标准不达标,甚至不执行,这都是经济发展方式过程当中一些过去的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些后果,我们现在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转型完,未来这些东西仍然可能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对我们的环境保护,对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的影响甚至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图片,户户点烟,村村冒火的现象很常见,分散的小工厂非常常见,过去乡镇企业等非常多,很多民营企业都是这样的,污染非常严重,资源消耗非常厉害。我们现在一直砍自己的树做一些方便筷、做一些纸等,我们都是砍自己的树,结果把国内的树砍得差不多了,现在开始慢慢去亚马逊河流去外面往回运了。结果导致经济发展方式滞后,导致一系列不稳定因素,比如说很多村庄上访,不高兴,很多村庄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说癌症高发、儿童的血铅现象非常严重。最近几年以来,全国信访总量里面环境信访一直处在前3位,直接进行抗争,上访,不高兴。还出现环境集体行动,一些所谓的群体性事件,这是集体行动的早期阶段,无组织、无目标的行动大规模聚集现象,最终带来巨大的破坏作用,破坏影响,但是他们是乌合之众,环境性的具体性事件。自1996年以来,我国的环境性的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在高发的态势,每年的增长率是29%的速度在增长,2011年重大事件比2010年同期增长120%,所以公众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很多事件自2012年以来,像什邡事件、镇海事件、天津事件、大连事件,各种各样的群体性事件,群众聚集反对低产能的产业在本地落户,希望产业调整升级,搞一些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甚至还有集体行动。比如厦门的PX事件、江苏的启东事件等。2007年的厦门PX事件,当时反对PX项目在厦门市区落户,结果连续几个月市民不断地散步,通过散步的方式进行抗议,最终导致这个项目倒台,这个项目最终落到泉州,后来又转到外地去了。比如说2012年江苏的启东事件,江苏启东事件发生的时候,很多市委市政府的大楼都被冲进了,领导甚至都受辱了,当时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最终的起因是排污管道的修建问题,造纸厂的修建,排污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对当地老百姓的利益没有关注够,所以导致老百姓起来抗争,最终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然后警车被砸,很多人受伤,市政府大楼被抢,整个项目停工,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这是环境的集体行动。为什么环境性的上访,群体性事件、集体行动越来越多呢?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的项目的层次很低,会带来很大的人身伤害、环境污染,所以老百姓反对了,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导致老百姓过去的这种东西不能再搞了,但是我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远远没有完成,很多地方仍然在搞,结果导致很多社会不稳定因素,这是第一个阻力,第一个挑战,它考验着我们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和实际的效果。(二)部分利益群体阻力巨大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第二个挑战是部分利益群体的阻力非常大。很多利益群体不愿意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到目前为止,很多人持反对态度,比如说一部分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得差不多了,经济发展起来了,这时候对它来说觉得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但是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来说,我这山清水秀的,我这个生态环境保护得本身就比较好,我们穷、经济不发达,我现在管它是什么项目,这个项目能引进来是最重要的,至于引进什么项目再说,我没有挑选的余地,我现在的重点不是生态文明建设,我现在的重点是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跟我没什么关系,我可以污染一下环境。还有一些落后地区的淘汰的产能就威胁政府说,这个工厂不能关闭,关闭了过后这个厂子600号人就会失业,失业完了以后就会去政府门口示威,他们都成为了无业,你能安排吗?它都威胁。有些地方政府还保护它,因为是落后产能,可能是这个地方的利税大户,地方主要靠它生存,它只能保护它,这样也能看出来,部分利益群体不太愿意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有些地方的人愿意,有些地方的人不愿意。原因很简单,两个:利益驱使与发展眼光的短浅;第二个原因,利益再分配和补偿机制不健全,除了目光短浅之外大部分的老百姓还是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但是有一点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当中有些人受到损失了,受到损失过后得到好处的这一部分人是否给他一点补偿,这是问题的关键,如果你能给它一点补偿的话,或者补偿比较合理的话、利益再分配比较合理的话,这样的话大家都会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所以现在利益再分配和补偿机制是非常关键。举一个例子,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图片。这是中国目前开发区的分布图,这张图是国家制定“十二五”规划主题功能区的时候绘制的图,这个权威了。这个图可以看出来,我国的经济开发区都集中在京津冀、山东半岛、胶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和一部分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区的开发区非常少。但是我国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恰恰都分布在经济未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可以看一下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基本上没有重点生态功能区。一旦划分为重点生态功能区过后,开发利用都受到限制,不能开发也不能转化为别的东西,也不能建别的东西,必须保护,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利益纠葛问题,为什么发达地区没有生态功能示范区,原因很简单,这个地方他们已经破坏得差不多,本来就没有,因为它本来就是人口聚集的地区,本来就没有。欠发达地区本来经济没有发展,都把它划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话,结果导致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很难了。比如说黑龙江很有意见,黑龙江大兴安岭生态功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能区,黑龙江认为我怎么会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呢?我的农业很发达,林业也很发达,但是我的工业都特别发达,但是你一划定的话,我很多地方不能开发,而很多优惠政策就不给我了,我不干了。现在的农产品的价格非常低,公共产品价格很高,好处大家得了,但是代价由它一人承担,所以很多人不干,所以现在生态补偿和整个利益的传输机制很不健全,应该把发达地区的很多财政收入,以捐献经费的方式转移给中西部付出代价的一些地区。目前我们有些地方有,比如资源税、耕地占地补偿等这些东西都有,关键的问题是力度不够,而且制度不健全,很多方面还没有,这是第二点的挑战,很多利益群体不想让你生态文明建设。(三)相关法律制度较不健全第三个挑战,相关法律制度较不健全。现在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我们是立了很多的法律,但是有关的一些法律有一个重大的问题是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这是一个现实。守法的话成本很高,要执法的话成本也很高,但要违法的话成本很低。守法的话,比如说排污达到二类水的标准,你必须采购一整套的排污设施,而且还有技术人员,招聘很多人去管理它,然后运行起来很贵,买就很贵,运行起来很贵,所以执行起来很贵。第二,执法很难,很贵,对于一个到底谁排的,我们也分不清,很难分,然后通过技术手段来进行鉴定的话划分很高,取证非常难,但是无法成本很低,很多人发现我违法的罚款很少。比如说环保部环境监察局曾经有一个课题组做过这样一个研究,它发现在一个地级市的企业平均下来如果有一次违法排污平均会处罚4.97万元。如果违法排污一次的话,平均大概会罚5万块钱,但是它获利获232万,所以它的违法收益是成本的46倍,我只要拿1/46交罚款,剩下的都是我的,所以违法成本非常低,导致很多人很愿意违法而不愿意去买排污设施,而去遵守法律,所以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是很健全。(四)民众生态文明意识薄弱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第四点挑战,民众生态文明意识薄弱。民众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都比较落后,这是目前的一个基本情况。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觉得也不落后了吧,现在很多人看PX项目事件、启东事件,这些事件出来之后老百姓都上街,都不断地闹事要求关闭,这仍然不是先进的标志,不是民众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先进的标志,现在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是利益侵害-过激回应型,这样一个反映。如果生态这一块侵犯了我的利益就行动,不侵犯我的利益我就不行动,反映非常过度,打砸抢这种就出来了。西方国家是全民的生态意识普及了,所有的人,几乎跟我没关系,只要游行示威的话,我都会去游行,我去喊几句口号,要保护环境、要保护生态,然后我喊口号的过程中也不会过激、不会打砸抢,喊完过后我就走了,剩下的事情跟我没关系,我也支持一下,我很文明、很守法,而中国的生态文明意识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很多人觉得这是他的事情,跟我没关系,它的环境会破坏跟我没有,这种理念仍然有。另外节约意识不足,生态环境环保意识都有问题。比如说节约意识不足,我们中国人非常奢侈,非常浪费,国家粮食局在2012年10月16日曾经呼吁全中国人在粮食日最好饿一饿自己,饿一饿自己过后你就会知道粮食多么珍贵,粮食局的统计数据表明:一年之内,中国人浪费的粮食够两亿人口吃一年,中国13亿人口实际上粮食如果都节约的话大概能养活15亿人口,我们可以多生一点孩子,没问题,但是我们浪费了2亿人口的粮食,粮食在中国浪费得非常普遍,节约意识不足非常常见。像我们吃个满汉全席,一个月饼10万块钱,这是奢侈品,这是明显地浪费了这个产品,虽然不吃就看,看完过后就倒了,节约意识非常不足。环保意识比较落后,比如像农村、城市里边的沟沟渠渠里边扔了很多的瓶瓶罐罐、塑料袋、电池等,他随便扔,扔的结果是像电池、塑料袋这些东西几十年、上百年都在污染土地,环保意识落后。生态意识传统,很多生态保护这一块用传统的方式,比如说每到秋天的时候,收完玉米、收完秸秆过后就烧,大规模地把天地里面的秸秆给烧掉,结果烟雾缭绕,有些城市里边连续几天之内全部被烟雾环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飞机都无法起飞的现象,生态意识仍然比较传统。(五)城镇化与城市定位模糊第五点,城镇化与城市定位比较模糊,这是我们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中国目前城镇化、城市定位比较模糊,每个城市都贪大求洋。贪大,越做越大越好,至少二百万人口、三百万人口,盖楼房盖个六百米、七百米、五百米的摩天大楼;求洋,向西方学习,做了很多像西方的威尼斯等小区,像西方学习,向西洋学习,结果自己的特色全部给瓦解了,城市定位非常模糊,在这里面生态建设的模糊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比如说城市地区就基本上没有大的连续几十亩、上百亩、几千亩的林地,城市的生态基本上被条块化了,一条一条一块一块,小块小块的,它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比如说太湖地区,1986年的时候城市发展是这样的一个状况,红色是城市,到2004年的城市化是这样一个规模,城市到处都是,城市的触角伸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实现城镇化,但环境保护这一块就没弄好。结果导致我国出现了太湖污染非常严重,到目前为止,我们都不敢说把它弄好,这是东部发达地区,以前的太湖,现在的太湖,太湖的蓝藻暴发,导致很多水根本无法吃喝。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还有西部地区,如云南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城市化定位过去比较模糊,导致滇池周围很多小工厂把滇池给污染了,然后云南发改委有一个数据说改革开放以来,滇池地区的中小企业创造的利税大概一共是80个亿,但是治理滇池已经花了170个亿,明显得不偿失,就是因为早期城市发展,全国都是这样的,定位很模糊,现在城市发展应该越来越用生态、用低碳这些理念来约束城市发展的一个冲动,让城市走一个生态文明的道路。这是我说的第二个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五大挑战,经济方面的挑战、利益集团的挑战、民众意识的挑战、城市发展建设的挑战等,面临着很多挑战。认清挑战过后就是具体怎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三、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下面说第三个问题,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党的十八大报告实际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未来的走向已经从宏观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一个宏观的线索,已经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了,而我们可以看一下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些说法。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一个基本要求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个具体任务我有不读了,大家可以看PPT,有三个具体要求,一二三,具体要求都是一些硬性的要求,我们到2020年以前必须实现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块,对我们总论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地位、方针、路径、目标都做了全面的安排。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它的基本理念;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方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路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目标,美丽中国。所以党的十八大已经把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我们将来关键是具体怎么落实,怎么做的问题。我们现在从落实角度来讲,一个是理念的落实,一个是制度的落实。(一)生态文明理念建设首先应该形成一个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应该有创新。从十八大报告以来,我们可以认为有以下几个理念是应该着重关注的:第一个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格局中是特殊重要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贯穿在四大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你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特点,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处理的都是人类内部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个人的关系,社会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是处理人类社会内部的关系,而生态文明建设它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生态的关系,所以从理论上来讲,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逻辑层次上应该高一个层次,跟它更近的是人类的文明建设,人类的文明建设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块,逻辑层次的地位更高,所以它的地位非常特殊,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贯穿性,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不要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有可无,比别的建设的重要性不高,不要有这种意识。第二,应当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这个理念应当彻底地实现。我们都知道中国长期以来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非常大,西方工业文明有一个基本理念是征服自然、战胜大自然,让大自然匍匐在自己的脚下,成为自己的奴仆,让自然、动物、植物、矿产资源都为自己更美好的生活而服务,西方国家的文明是向外用力的文明,我们的儒学大师梁漱溟的说法是:它是向外用力的文明。向外夺取,攫取一切,征服一切,能把自然踩在脚底下,是这样一种文明。而中国的文明强调的是和谐,天人合一的文明,所以我们这个文明应该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于我们这个文明来说应该是一个基本的理念,西方国家工业革命时期就无法接受这一理念,要征服大自然,战胜大自然,利用大自然,这是它的理念,而我们现在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就希望通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工业文明带来了一些恶果最小化,让人与自然最佳相处、最佳和谐。原因很简单,人与动物、跟自然界的一些生物的区别不是很大,我们跟酵母的基因相同性就达到70%,人和类人猿的基因差别是1%以下,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别更小99.9%,都是一样的。人只是自然界的一个构成部分而已,并没有凌驾大自然,征服大自然,让所有的动物、植物,所有的生态资源为你服务的这样一个先天的优势,所以你要尊重自然,尤其是要顺应自然,这是我们的一个新理念,一定要贯彻执行的,这是理念这一块。(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另外一个是制度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未来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我们知道,在大的层面,路径、方针、具体目标都说得很清楚,我们的理念如果转变过来的话,它的重点是落实,而落实的重点是靠制度建设,如果制度建设不好的话,理念转变得再好,文件规定得再清晰都没有用,所以未来生态文明制度重在建设,尤其是制度建设。以下我说几个制度建设,可能是未来努力的一个方向。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第一,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现在我们有一部分也是有了,前面我说过了,如资源税,我们的新疆地区专门搞资源税返还,新疆地区油气资源特别丰富,但是都是国有大企业去开采,开采完了过后就运到内地了,本地买的油气资源还很贵,新疆就很不高兴,国家通过资源税的方式返给它钱,每年返给它几十亿的钱,这样的话利益相对平衡一点,资源的利用慢慢实现有偿使用的制度,对任何资源都应该是有偿使用的,用价格机制让它慢慢地形成节约资源的倾向。而生态补偿制度应该更加完善,我们现在生态补偿机制执行起来的力度是很差的,甚至水平极低的,象征性地给一点,我们要形成长效的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要开发的话谁就去保护,谁如果受到好处了,谁就要付出代价,去补偿,这是基本原则。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横向转移纵向化的转移支付机制,我们横向转移,应该是浙江的一些钱转移给青海,因为长江源头的保护青海的代价比较大,但是比较转移呢?青海应该得多少,浙江应该拿多少,这应该是横向转移,但是我们应该健全它的纵向支付机制,浙江按一定的比例交给中央,中央再转移给青海,不断地支付下去,支付体系现在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但是仍然不健全,标准比较低,很多都没有规定,制度的空缺都有,这是第一个制度建设。第二个制度建设是环境问责制度要进一步完善,环境问责,比如说一个企业污染了环境,污染了水源,甚至造成巨大的污染事件,这个是否是处罚,怎么处罚,这个个例执行起来的问题就各不相同了,很多地方执行得非常严格,但也有一些地方执行很不严格,甚至采取保护措施。罚款,罚个200块钱得了,罚个5万块钱得了,罚款很少,实际上是要保护,这跟环境的保护法的一个立法初衷有关系,但是环境保护法的立法是立法的二元目标,既要保护环境,又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持续发展,这两方面有时候是相互冲突的,你要保护环境特别好的话,经济持续发展有可能会受到损害,经济快速发展的话,有时候为了保持发展速度的话,肯定要牺牲环境,所以这样的话很多地方政府在环境问责这一块基本上处于拖、掩盖、隐瞒的方式来应对,所以政府未来环境保护的重点应该是通过服务,通过管理来加强约束。这种约束包括两种:一种是地方政府本身约束自己的行为;第二个方面要管好自己的企业以及排污大户以及其他相关的一些部分和个人,这是第二个制度,环境问责制度。第三个制度是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在环境保护这一块,污染会对所有人都产生危害,每个人都是利益相关者,每个老百姓都不高兴,所以一旦环境保护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让公众有序地参与,如果你不让公众参与,不让公众有序参与的话,公众很有可能通过像启东事件、厦门PX项目事件这种方式,通过比较激进的方式游行示威、散步、上访这种方式来表达,这种表达还不如让公众主动参与。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现在很多地方的企业的企业项目立项都进行环评,环评(环境评价)的过程当中都会找一些当地人来开公证会,这种就是好的做法,但是千万不要走形式主义,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说事先专家论证、开座谈会,进行书面陈述,共同协商,开听证会等各种方式来让公众表达自己的利益,建之前实现让公众都知道,都参与,如果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协商,然后解决这个问题。公众参与这种可能是未来我国环境保护的一个新的理念,新的制度建设的一个重点。下面这个图片是日本的大阪机场,当时就是很好的例子,大阪机场是建在海里面的,而它通过一条路到达海里面去了,当时大阪机场是在市中心的,因为飞机造成大量的噪声污染,周围的老百姓都非常生气,经过多次与政府、与机场方面沟通,通过公众参与的听证会、论证会等各种方式,不同地参与过后,公众对机场本身的难处也有所了解,机场对自己应该搬迁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在政府的协调下大家就搬出来了,他们把这个地卖了很多钱,当地的老百姓生活改善了过后,他也愿意出一部分钱,然后帮助机场搬迁,最后搬到海里面过后,大阪机场的噪声污染谁也污染不了了,所以它的日子过得非常舒服。公众参与制度也可能是我们未来的一个发展的方向,我们中国现在老百姓的公众参与在环保这一块的积极性越来越大,我们政府应该对公众参与的一些具体的制度规定应当有更加明显、更加明确的规定,然后不要再像过去有些地方做得那样搞形式主义,所谓来讨论听证会的都是事先指定好的,所谓的工人和农民都是假扮的,个别地方都有可能,说的话都是一片赞同,没有反对的声音,对政府、对企业的当前是有利的,但对长期来说它是埋下了动乱和矛盾冲突的根子,接下来长期肯定会爆发出来的,还不如现在让公众参与,完全公开,这可能是未来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第四点,完善社会影响评价制度。现在企业进行立项的时候都会有环评(环境保护评价、环境影响评价),这个企业开工后可能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有一个总体的评价,环评报告现在的分量越来越重,但是现在出现一个新的问题,有时候环评报告出来过后,它污染一定程度,但民众仍然不高兴。最近几年以来,尤其是江苏、浙江、四川等地的环境的集体行动、环境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厉害,说明老百姓对生态的诉求比过去高得多,它希望生活更加好一点,尤其环境、空气、水、蓝天更美丽、更蓝、更青,它有这样的诉求,这种诉求可能会导致即使环境影响评估通过了,在生产运转的过程当中它仍然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老百姓来上访,来堵塞厂门要求停厂,这都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对于这种恶劣的社会影响我们事先应该进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我们对重大的项目,公众对风险进行事先的评价、评估,这种评估现在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展了,但是现在很多地方是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它没有要求必须高,另外一个评估报告很多是走过形式的,有时候都没有请专家自己做的,有时候请专家过后签个字根本没仔细想,有时候评估报告根本就不拿出来给大家看。现在目前的关键是一定要对社会影响评价的制度要完善,在完善的过程中一定要对项目执行情况的预测和分析一定要准备,即使有些项目通过了环评,有时候如果社会影响评价无法通过的话,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项目应当重点关注它,这是不是应该通过或者说是不是应该有正确、正式的规章制度明确地规定一下,它是不能通过的,如果这种规定非常明确的话,很多企业都事先做环评,尤其是做社评的话,这个企业今后的发展一定会更加顺利,地方政府可能会面临着一些混乱状态,甚至出现付出更大代价的这种状态可能就会很少出现,如果这样的话未来的制度就会更加完善,我们的前途也会更加光明一些。这是我们的第四个制度,还是那句话,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于理念的落实、关键在于制度的完善以及执行,我们只有先进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并且完全坚持这个理念,并且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越变越好,我们美丽的中国才会真正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才能够真正实现永续发展。好,谢谢大家。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