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伊藤博文与日英同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伊藤博文与日英同盟伊藤博文与日英同盟伊藤博文与日英同盟伊藤博文与日英同盟伊藤博文与日英同盟伊藤博文与日英同盟伊藤博文与日英同盟伊藤博文与日英同盟伊藤博文与日英同盟伊藤博文与日英同盟伊藤博文与日英同盟伊藤博文与日英同盟2009年第3期第23卷(总第152期)日本问题研究JapaneseResearchVr0Z.23No.3Sep.,2009伊藤博文与日英同盟张艳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100006)摘要:缔结日英同盟是近代日本外交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当时伊藤博文是元老中的主导者,在外交事务上拥有极大的发言权.伊藤博文对日英同盟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在同盟交涉中起了
2、什么样的作用,对此史学界是众说纷纭.本文主要利用日英同盟的提出及交涉期间,伊藤与首相桂太郎,外相小村寿太郎,元老井上馨,驻英国公使林董等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料,来探讨一下伊藤的态度及其在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伊藤博文不反对日英同盟,但主张先进行日俄协商,协商结束后再推进日英同盟.而桂太郎内阁则趁伊藤出访海外之机,全力推进缔结同盟,事实上将伊藤置于决策之外,使其处于被知会者地位,打破了长期以来伊藤博文,井上馨等对日本外交的垄断局面.关键词:元老;伊藤博文;日英同盟;日俄协商中图分类号:D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458(2009)03—0026一O8收稿日期:200
3、9—08—02缔结日英同盟是近代日本外交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但在日英两国交涉期间,当时在日本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元老中主导者的伊藤博文正在出游美欧途中,在访问俄国期间还与俄国就日俄协商进行了交涉.伊藤博文对缔结日英同盟究竟持何种态度,在交涉过程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对此史学界有多种观点存在.有学者认为当时的日本是同时推进日英同盟和日俄协商;还有学者认为伊藤博文是日俄协商论者,反对日英同盟;甚至有学者认为伊藤博文在日英同盟协商期间访问俄国,是与山县有朋,桂太郎等合谋,共同实施的一种外交策略,用这种行动来刺激英国政府,以获得对日本更为有利的条件.本文主要利用日英同盟提出及交
4、涉期间,伊藤与首相桂太郎,外相小村寿太郎,元老井上馨,驻英国公使林董等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料,探讨一下伊藤的态度及其在同盟成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次同盟成立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日本国内政治势力的变化情况.甲午战争后,日本的民族自信心大增,加快了?26?在东亚大陆的侵略步伐,努力想将朝鲜半岛纳为自己独占的势力范围,并扩张在中国的势力.这一时期俄国也积极扩张它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势力,甲午战争后沙皇俄国便以”还辽有功”为借口,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后来,又强行向中国政府租借旅顺和大连.1900年,俄国乘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企图占领中国东北全境.
5、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后,俄国极力主张各国尽快从中国撤军,而自己却不撤军,并乘机加紧向朝鲜渗透.这样一来,俄国成为日本在朝鲜和中国问题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再加上三国干涉还辽的旧恨,两国间关系日益紧张.在如何处理对俄关系上,日本国内出现了通过日英同盟抑制俄国和进行日俄协商两种论调.在当时的元老中也出现了两种外交思路,一种是山县有朋主张的日英同盟说,认为英国在东亚没有领土野心,通过与英国结盟可以遏制俄国势力;还有一种是井上馨提倡的日俄协商说,主张避免过度刺激俄国,与俄国订立条约,以承认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权来交换俄国对日本在朝鲜特权的承认,以利益交换的方
6、式获得对朝鲜的支配权,即主张对俄协调.当时在元老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历史纵横张艳茹:伊藤博文与日英同盟伊藤博文,因此,伊藤博文持何种立场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并无明确的文献体现伊藤的立场.井上馨与伊藤是牢固的政治盟友,在重大的内政,外交事务中的立场基本保持一致,从这一点来看,伊藤应该对日俄协商倾向性更强一些.持不同主张的这两股势力也都在进行外交努力.1900年末到1901年初,井上馨的女婿前外务次官都筑馨六和俄国使馆接触,主张就朝鲜问题与俄国协商,并希望通过元老井上馨,促使当时的首相伊藤博文和俄国公使举行非正式会谈.但由于当时外相加藤高明是亲英派,在他阻挠下这一计划未能实现.另一
7、方面,政府中主张日英同盟者也在加紧活动.早在1898年3月,当时还任驻英公使的加藤高明就认为如果能够缔结日英同盟,就不会出现三国干涉还辽的情况,故提议与英国结盟.1901年3月,德国驻伦敦临时代理公使向当时的日本驻英公使林董建议缔结日英德三国同盟,4月初,林董向日本政府报告了此事,加藤外相指示林与英国政府就此进行接触.元老中对三国结盟提议最早做出反应的是山县有朋,4月下旬,山县提交了名为”东亚同盟论”的意见书,认为要抑制俄国南下,避免和其冲突,有必要与第三国结盟,积极支持三国同盟的构想.但当时英国方面并不热心,日本方面也由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