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业务培训记录06

儿科业务培训记录06

ID:13092573

大小:114.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7-20

儿科业务培训记录06_第1页
儿科业务培训记录06_第2页
儿科业务培训记录06_第3页
儿科业务培训记录06_第4页
儿科业务培训记录06_第5页
资源描述:

《儿科业务培训记录06》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南充卫校附属医院儿科业务培训记录学习时间2013年3月22日星期五下午培训老师黄浩学习人员黄浩、李凌鸿、冯珍、姚颖、王艳、梁学敏、刘莉等记录人李凌鸿学习地点南充卫校附属医院二楼体检中心会议室学习内容主题:小儿腹泻的诊断和治疗内容:一、定义: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主要特点为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及不同程度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病原可由病毒(主要为人类轮状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以及鼠伤寒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耶氏菌、金葡菌等)、寄

2、生虫、真菌等引起。肠道外感染、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过敏、喂养不当及气候因素也可致病,是2岁以下婴幼儿的常见病。二、分类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1)轻型腹泻:有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不明显,体温正常或有低热。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2)重型腹泻:此型除有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伴有重度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1]。2、根据病程分为(1)急性腹泻:病程<2周。(2)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2月(3)慢性腹泻:病程>2月。3、根据病因分类(1)感染性腹泻:霍乱、痢疾、其它感染性腹泻(除霍乱弧菌和志贺氏菌外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

3、引起)(2)非感染性腹泻:食饵性腹泻、症状性腹泻、过敏性腹泻、内分泌性腹泻、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炎症性肠病、肠白塞、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等。三、病因1、感染因素: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1)病毒感染:寒冷季节的小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其次有诺如病毒、星状病毒、科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等。(2)细菌感染:1)致腹泻大肠杆菌: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及粘附-聚集性大肠杆菌。2)弯曲菌:与肠炎有关的弯曲菌属有空肠型、结肠型和胎儿型3

4、种,95%-99%弯曲菌肠炎是由胎儿弯曲菌及空肠弯曲菌引起的。3)其他:包括耶尔森菌,沙门菌(主要为鼠伤寒和其他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3)真菌:致腹泻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毛霉菌等。婴儿以白色念珠菌多见。(4)寄生虫:常见为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等。肠道外感染:有时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亦可产生腹泻症状,即症状性腹泻。年龄越小越多见。腹泻不严重,大便性状改变轻微,为稀糊便,含少许粘液,无大量水分及脓血,大便次数略增多,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中耳炎等,随着原发病的好转

5、腹泻症状渐消失。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腹泻:常表现为慢性、迁延性腹泻。由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一方面使肠道有害菌,耐药金葡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绿脓杆菌等大量繁殖,另一方面使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微生态失衡而出现腹泻,大便的性状与细菌侵袭的部位有关,病情可轻可重。2、非感染因素(1)饮食护理不当 多见于人工喂养儿。喂养不定时、不适当或以淀粉类食品为主食,或饮食中脂肪过多以及断奶后突然改变食物品种,均能引起轻~中度腹泻(消化不良)。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由于口渴,吸乳过多,增加消化道负担,均易诱发腹泻。大便为稀薄或蛋花汤样,无

6、脓血和酸臭味,如不及时控制,易并发肠道感染。(2)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或大豆制品过敏而引起的腹泻。(3)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吸收不良引起腹泻。(4)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以诱发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2]。四、发病机制1、感染性腹泻(1)病毒性肠炎:各种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其微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陷窝上皮迅速增生,自陷窝向外发展,覆盖小肠腔表面,这些增生上皮不能很

7、快分化,无消化吸收功能,致小肠粘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到损害,肠液在肠腔里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同时,发生病变的肠粘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良而积滞在肠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双糖的分解不全导致微绒毛上皮细胞钠转运功能障碍,两者均造成水和电解质的进一步丧失。(2)细菌性肠炎肠道感染的病原菌不同,发病机制亦不同。1)肠毒素性肠炎:各种产毒素的细菌可引起分泌性腹泻,如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产毒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入肠道后,先粘附在肠上皮细胞刷状缘,并在其表面定居、繁殖,不侵入肠粘膜

8、,然后细菌在肠腔中释放毒素,一种为不耐热肠毒素,与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