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

ID:1284671

大小:148.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7-11-09

上传者:U-1889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_第1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_第2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_第3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_第4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摘要】本课题研究沿着“现状调查——成因分析——有效对话策略——实验成效——实验结论——研究注意点——今后研究方向”七个方面展开。重点定位在现状调查与分析及策略研究上。【关键词】数学文本有效对话策略一、问题的提出(一)与数学文本对话的现状对话教学理论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也曾说过,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共同创意的过程。但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大多数老师只重视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而忽略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他们认为对话就是你一句我一句的说话,因而把讨论或问答认为是对话,而潜心文本意义的思考却被排除在外。有些老师即使关注到学生与数学文本之间的对话,也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存在着许多低效或无效现象。如对阅读文本不感兴趣,阅读时匆匆浏览而过,找不到有用的信息,缺乏深层对话。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呢?这是存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二)与数学文本对话的必要性1《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标》指出“第一学段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第二学段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这里的“选择、收集有用的信息”,其阅读有关材料就是重要的途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材料有利于学生分析等能力的提高。2.时代的呼唤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数学的世界里,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受到各种信息的冲击。贷款、效益、股份、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一系列经济词汇频繁使用,与这些经济活动相关的数学知识,如利息与利率、数据分析、概率和统计等成为更重要的社会需要。要想读懂社会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书,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只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包括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的综合阅读能力。因此,加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作为小学生应从小学会学习,学会从数学文本中获取有效信息,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解决问题。而一个人假如不能和数学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又怎么谈得上会学习呢?3.课题的延伸2004学年,我们完成了台州市教科所课题《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并获优秀结题。在成果的后续推广中我们发现:数学课堂有效互动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但是我们只探究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没有展开研究。而优化学生主体与教材(文本)的深层对话,则是促进课堂建构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在此课题的基础上延伸对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研究,真正形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向交流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基于以上的背景,我们提出了“引领学生与数学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二、研究基本思想1.课题界定(1)“数学文本” 本文提出的数学文本指的是数学课本、习题、教师上课提供的文字信息和图片音像资料及课外数学科普读物(包括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数学专题讲座)、数学学习指导读物、以小学生为对象的数学期刊等。数学文本不同于语言文本,语言文本是发展儿童语言和心灵的载体。它不但可让学生掌握字、词、语法,还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将诸如真诚、善良、正义、勤劳、爱心等永远的东西根植于儿童的心灵深处,成为启人心智、怡人心境的精神漫游。而数学文本则是以严谨、演绎的面貌出现,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2)“有效”是相对于无效或低效来说的,主要是指学生在一段时间与数学文本对话之后,学生所获得的有关阅读数学文本的方法及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学习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那就是无效或低效的学习。(3)“策略”一词最早见于《人物志》。《人物志•接识》中说:“术谋之人,以思谋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可见,策略就是计策方略,是人们经与事物的多次交道所获得的“知己知彼”(行为)体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行动计策或谋略意识。本课题中的策略指教师为实现学生与数学文本的有效对话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4)“学生与数学文本有效对话”特指学生个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调动潜在的思维灵性,通过阅读数学文本构建意义的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发展思维、训练语言的重要载体。(5)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是运用有效教学理论和对话教学理论,在调查学生与数学文本无效或低效对话的现状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与数学文本有效对话的方法和方式,以此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的兴趣及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2.研究目的和价值通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能够激发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的兴趣,掌握与数学文本对话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的能力及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3.理论依据(1)对话理论:对话理论的概念,最早由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他认为对话可以从狭义和广义的不同层次上加以理解。从狭义来讲,是指说话者与对话者之间的言语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从广义上来讲,对话则包括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言语相互作用的形式:(1)人与人之间的现实的、面对面直接大声的言语交际。(2)书籍、报刊所包含的语言交际因素,这其中既有直接的和生动的对话,又有批评、反驳、接受等语言交际过程中以不同形式组织而成的书面反应:评论、专题报告、调查报告、文艺作品等等。(3)书籍、报刊筹印刷出来的言语行为,涉及的内容不只是现代的,而且可以针对历史上的作者本人,还有其他人在不同领域内的过去的行为展开的语言的交流。我们阅读、研究历史流传下来的书籍、报刊以及其他形式,如竹简、石刻等显示言语交际行为的文物,实际就是在同古人、外国人进行言语交际和对话。(4)扩而大之,其范围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党派的意识形态对话和种种言语交际行为。(2)“教学对话原理”:克林伯格(llingbergl.)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对话教学就是教师、学生、和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3)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学习不是消极地、全盘地接受,而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积累的经验出发对课文内容进行新的建构。这种建构过程必然是个性化、探究性、创造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必然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的。 (4)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有效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在洋溢着关爱和协调的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成效最佳。如果教学时间能够充分用于课程学习,课堂管理的机制能致力于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那么,就能提高学习的成效。因此,教师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及空间上的保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借助数学文本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享双方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互相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寻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但是我们只探究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没有展开研究。而优化学生主体与教材(文本)的深层对话,则是促进课堂建构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在此课题的基础上延伸对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研究,真正形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向交流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基于以上的背景,我们提出了“引领学生与数学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二、研究基本思想1.课题界定(1)“数学文本”本文提出的数学文本指的是数学课本、习题、教师上课提供的文字信息和图片音像资料及课外数学科普读物(包括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数学专题讲座)、数学学习指导读物、以小学生为对象的数学期刊等。数学文本不同于语言文本,语言文本是发展儿童语言和心灵的载体。它不但可让学生掌握字、词、语法,还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将诸如真诚、善良、正义、勤劳、爱心等永远的东西根植于儿童的心灵深处,成为启人心智、怡人心境的精神漫游。而数学文本则是以严谨、演绎的面貌出现,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2)“有效”是相对于无效或低效来说的,主要是指学生在一段时间与数学文本对话之后,学生所获得的有关阅读数学文本的方法及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学习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那就是无效或低效的学习。(3)“策略”一词最早见于《人物志》。《人物志•接识》中说:“术谋之人,以思谋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可见,策略就是计策方略,是人们经与事物的多次交道所获得的“知己知彼”(行为)体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行动计策或谋略意识。本课题中的策略指教师为实现学生与数学文本的有效对话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4)“学生与数学文本有效对话”特指学生个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调动潜在的思维灵性,通过阅读数学文本构建意义的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发展思维、训练语言的重要载体。(5)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是运用有效教学理论和对话教学理论,在调查学生与数学文本无效或低效对话的现状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与数学文本有效对话的方法和方式,以此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的兴趣及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2.研究目的和价值通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能够激发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的兴趣,掌握与数学文本对话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的能力及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3.理论依据 (1)对话理论:对话理论的概念,最早由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他认为对话可以从狭义和广义的不同层次上加以理解。从狭义来讲,是指说话者与对话者之间的言语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从广义上来讲,对话则包括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言语相互作用的形式:(1)人与人之间的现实的、面对面直接大声的言语交际。(2)书籍、报刊所包含的语言交际因素,这其中既有直接的和生动的对话,又有批评、反驳、接受等语言交际过程中以不同形式组织而成的书面反应:评论、专题报告、调查报告、文艺作品等等。(3)书籍、报刊筹印刷出来的言语行为,涉及的内容不只是现代的,而且可以针对历史上的作者本人,还有其他人在不同领域内的过去的行为展开的语言的交流。我们阅读、研究历史流传下来的书籍、报刊以及其他形式,如竹简、石刻等显示言语交际行为的文物,实际就是在同古人、外国人进行言语交际和对话。(4)扩而大之,其范围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党派的意识形态对话和种种言语交际行为。(2)“教学对话原理”:克林伯格(llingbergl.)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对话教学就是教师、学生、和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3)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学习不是消极地、全盘地接受,而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积累的经验出发对课文内容进行新的建构。这种建构过程必然是个性化、探究性、创造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必然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的。(4)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有效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在洋溢着关爱和协调的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成效最佳。如果教学时间能够充分用于课程学习,课堂管理的机制能致力于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那么,就能提高学习的成效。因此,教师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及空间上的保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借助数学文本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享双方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互相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寻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3)遇到困难处理方法不当从课堂观察和学生访谈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与数学文本对话时遇到困难或错误采用不恰当的方法。(1)碰到难题或不理解题意时把请教别人当作法宝,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2)出现错误时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老师的指点下才去纠正的,能自觉地寻找错误原因并自我纠正的学生只有12.5%,对错误作业置之不理的也有5.4%。由此可见,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学习中的错误不能进行正确归因。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养成这方面的习惯,二是不会找原因分析,三是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没有主动性。这一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二)学生与数学文本低效对话的成因分析1、对阅读数学文本的兴趣不浓的成因分析。 (1)数学文本太抽象。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以严谨、演绎的面貌出现,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它与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是互相矛盾的。数学知识与音乐、舞蹈、绘画乃至科学等内容相比,有它的特殊之处。它既不像自然物那样具备外在的形象,也不像科学现象那样发生奇幻的变化,更不像艺术作品那样富于动人的旋律或鲜艳的色彩,儿童一般不会自发地对事物背后抽象的数学属性产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多是那些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变化多端的事物。尽管数学没有吸引儿童兴趣的外在特征,我们也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上来,使学生对数学文本产生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验到数学内在的魅力,产生成对数学本身的内在的兴趣。这种兴趣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更是一种对理智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趣。它会对小学生现在和今后学习数学的态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2)电视、电脑游戏等大众传媒冲击。电视、电脑游戏能够给人们带来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互动娱乐体验,随着电视和电脑游戏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它逐渐影响着书籍等流行文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100%的学生认为电视或电脑游戏是最有趣的娱乐活动,与看书相比,当然会舍弃书本而选择电视和游戏了。它们最喜欢的媒体排名是:电脑游戏和电视、音像制品、各类书籍及报刊杂志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对数学文本兴趣不浓的原因之一是受电视、电脑游戏的吸引和冲击。2、数学文本的内容单调,学生阅读的途径有限的成因分析。通过教师座谈、课堂听课,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态度、阅读文本的时间安排及如何进行方法指导的种种表现做了访谈、观察和记录,再结合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问卷调查和教师平时的各类公开课,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数学文本的内容单调,学生阅读的途径有限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与数学文本对话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全有关。(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情况统计表见附件一)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觉阅读数学课本,做到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作业的学生只占5.4%,可见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上课时大部分老师都喜欢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老师或学生所提供的信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能准确而全面的获取有用的信息的同学为数不多,77%的学生只能获取一些信息。教师在教学中忽略学生对全课内容的阅读和理解,只有在阅读概念、法则、公式或做练习时才让学生打开数学课本。即使让学生阅读,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也较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搞快速阅读不等学生读完就让学生做题,或者学生对文本的意思还未完全弄清,就急于拓展补充的现象比较普遍。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有89.3%的老师认为“课本都让学生读了,还有什么可探究的呢”。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课堂教学不是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还应当完成学生在课堂上所形成的生成性内容,如学生的各种原始想法和冲动等等。而学生一旦通过看书阅读课本,可以很直接地把握学习的重点、要点,这样就等于达到了预设的任务,课堂教学过程只能是验证结论是否正确的过程。还有10.7%的老师认为“学生预习数学课本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学习”。持这种观点的老师认为,学生要学习或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在预习前肯定有不同的想法和学习方式,而预习后学生的想法全被课本所提供的想法所束缚和限制,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很难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自我感悟和过程体验。由于教师及家长对学生与数学文本对话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全,造成了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的内容贫乏,途径有限,使学生与数学文本对话的机会就相对地减少。3、学生对科学阅读数学文本的方法掌握不够的成因分析。学生对科学阅读数学文本的方法掌握不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学生与数学文本对话的指导。在调查中发现,半数以上的老师没有具体地指导过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看课本。多数教师只是结合习题讲解一些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如何预习,如何从学习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何与应用题、计算题、概念等进行有效的对话,都缺乏具体的指导。同时在听课中,我们也发现,老师对于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用言语激励方法评价,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学生有效阅读数学文本的方法。像这样忽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数学课本自主地获取知识,会不同程度的导致学生失去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从而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三)学生与数学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针对以上成因,我们在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1、激发兴趣,使学生想与文本对话 一个人学习的成效如何,取决于认知心理系统和情意心理系统。心理学表明:情绪对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拥有快乐、宽松的积极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容易诱发学习动力,对认知和创造具有激励作用。心理学家希尔博士说过:“人与人之间有很少的差距,那就是对事物有无兴趣,这种很小的差距所形成的结果却是非常大的,那就是兴趣可能使你通向成功,无兴趣可能使你通向失败。”学生对知识如果能充满兴趣,那将是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乐意地去学。我们是这样做的:(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欲望布置数学环境——营造与文本对话氛围布置数学环境是一种很好的课外活动形式。这种活动能够把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旧知识得到加深和巩固。又因为学生天天生活在学校里,接触到这些数学环境,对他们可产生熏陶作用,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具体有以下几种做法:(1)张贴名言名画。在教室里张贴几条古今名言和名画,如高尔基的“热爱书吧——这里是知识的源泉”,笛卡儿的“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寥寥数语,既营造出浓浓的书香氛围,又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2)装饰数学墙报。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因此,我们以教室的墙壁为基地,成立数学墙报编辑小组,鼓励学生积极撰写数学稿子,撰写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学生与文本对话后的反思及数学课外知识。内容有:介绍数学家生平、数学小故事、趣味数学题、数学信箱、学习经验交流等等。数学墙报每两个星期更换一次,到期中或期末时评比一下哪些学生发表的稿子最多、最有质量。学生对这小小的“数学墙报”表现出极高的兴趣,通过“数学墙报”,不但培养学生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扩大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视野,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有效互动。开展趣味比赛——激发与文本对话兴趣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趣味比赛活动。趣味竞赛内容有:(1)“考眼力游戏?”具体操作:出示几组由数据、图形、符号、文字等组成的材料,内容由简入深,先让学生看一眼,时间只有几秒钟,然后老师把材料隐藏起来,让学生凭着记忆将材料写在答题板上,最后同桌根据材料进行互评,评出优胜者。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读题能力。(2)“谁是预习小能手?”具体操作:在指导学生预习方法之后,选择一节数学内容,让学生自主预习,然后让学生写下自己预习后所得到的知识。记录形式为:预习后我知道了什么?我会?我还有其他的解法?(举例说明)我不懂的地方有?。老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和上课的表现,评出预习小能手。此项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3)“谁是高明医生?”针对学生分析能力弱,很难找出作业中的错误所在的情况,我们开展了此项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与作业错误对话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减少自己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具体操作:教师先搜集一些学生出现的典型错题,然后让学生找出错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如何改正?老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给予评价。以上趣味竞赛的举办,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想与文本对话的愿望,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文本的综合能力。(2)运用阅读期待,引发学生与文本对话欲望。“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美丽的期待总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增强记忆力,促使学生进入更为深层次的探究。因此,我们试着将孩子在学习上的期待心理合理、巧妙的运用到数学教学上来,就是希望孩子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对文本产生兴趣,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那么,在数学课堂里,如何运用“阅读期待”呢? 在导入处运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一开始就运用正确的方法导入新课,能集中注意力,明确学生的思维方向。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其中运用“阅读期待”能迅速的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总复习”时,教师创设一个缺少条件的“购物情景”,利用幽默夸张的语言引入新课,可很快地激起学生阅读信息的愿望。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逛商场吗?会买东西吗?真的会吗?那好,现在我们就去买东西。双休日,甲、乙两个商场都在搞促销活动,老师想用1600元购买一些必用的商品,你们说,我应该到哪个商场更划算呢?”生:“老师,你没有告诉我促销形式我怎么买呀?”(产生期待)师:“是吗?现在老师给大家一些信息,你们可要仔细思考。”此时老师出示“购物的信息”,只见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在品味课题处运用。课题往往浓缩着内容的精华。引领学生仔细品味课题,并借用“阅读期待”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明确,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导入新课后),师:“读一读课题,你觉得这节课我们要研究什么吗?”在过程持续中运用。数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数学教材这一“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心理学表明,上课后的第6分钟到20分钟之间,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学习效果较好。过后,学生的学习会逐渐地疲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能有效地汲取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较好的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运用“阅读期待”,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中去。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采用“读儿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读中感悟用字母表示数不但能表示一个数量,还能表示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又如学习“三角形分类”后设计一个“猜一猜”的游戏:信封里只露出一个角,你们能猜出它是什么三角形吗?激起学生的兴趣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题目并解答。在总结处运用。常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回;描龙画风,贵在点睛。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引导他们思考有关内容,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扣人心弦的课堂总结,能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的效果,使他们对下一堂课有向往感,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会分解”之魅力。因此,在课堂总结时运用“阅读期待”,可促使学生迫切地去与文本对话。2、着眼方法指导,引领学生善与文本对话。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学生形成良好认识结构的纽带。读书方法决定了阅读效果,因此,引导而是掌握有效的阅读数学文本的方法是数学教学的关键。课堂上应悉心知道学生直接读书的方法,并运用所得的方法去感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要产生有效的交互作用,实现与文本之间智慧的“对话”,又离不开方法的引领。为此,可从个体独立阅读和同学合作阅读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1)个体独立阅读的方法与文本对话离不开学生个体的独立阅读,在预习、自学课文和独立练习或测试中都需要学生个体的独立阅读。只有通过学生的阅读过程,文本意义才从死的语言物质材料中解脱出来,而拥有现实的生命。因此,我们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与数学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咬文嚼字反复推敲理学家朱熹曾有一段精辟的见解:“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读后理自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慢咽,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滋味。”这一段话虽是针对阅读语文来讲,但对于数学阅读也有很重要的启发。“咬文嚼字,反复推敲” 是指学生主体先逐字逐句的阅读教材内容,努力从整体上建立对数学知识的初步感知,然后“点击”重点字、词,展开分析、研究,获得对文本的深层次感悟。此方法适合于学生阅读应用题、概念、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等。当教师引领学生与有关概念对话时,可让学生借助“概念的关键词语是哪几个?能去掉或换成别的词语吗?能举大量的正反例子吗?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呢?等等来理解。经过抓住关键词,反复推敲,让学生理解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当教师引领学生解题时,更应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来帮助理解题意。如,学生在做题时,有时看漏了题中的某一关键字、词,有时看错了单位名称,从而导致答案错误。如:做一个棱长为3分米的无盖纸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泌的纸板?学生在读此题时,让学生圈出关键词“无盖”这一条件,可以有效地达到正确理解题意的目的。潜心会文动中悟意“潜心会文,动中悟意”指的是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多次与文本对话,并借助算一算、摆一摆、折一折、填一填、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文本的蕴蓄,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由于数学文本的特殊性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常不能正确的理解其中一些隐藏的、含蓄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特别是文字题和应用题。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潜心会文”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动手、动脑,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实践亲身体验文本的内涵,促进意义的建构。下面以应用题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潜心会文动中悟意”。“潜心会文”可采用四读法:初读——把题读通,明确题目中讲的是什么事,用的是什么单位,分清应用题的层次;重读——把题目读懂,读完后能准确的找出题中的条件与问题;理解性地读——把题目中每个词、句的含义弄清楚;分析性地读——根据题中的条件与问题去探求已知与未知以及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当学生在理解上碰到困难时就可借助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如,解答“小刚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读了6页,这时已读的页数与剩下页数的比是3:7,小刚再读多少页就能读完这本书?”师:“根据以上信息,你知道了什么?”(初读)“表示什么意思?”(理解性地读)生:“表示把全书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15份,第一天读了其中的2份”。师:“你能根据你的理解画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读6页的线段图吗?”“接着又该怎样画呢?“要求出小刚再读多少页就能读完这本书?必须先求什么?”(分析性地读)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读读画画,终于列出算式:6÷(-×2)×事实证明,“潜心会文,动中悟意”是与计算、几何、概念、应用题等对话的一个有效的策略。质疑问难比较阅读“质疑问难,比较阅读”指的是对话时要针对文本中所提的问题和文本留白之处,或提出问题,或认真地思考、验证、比较书上的结论,搞清每个概念、每个算式、每个图形的意思及知识的前后联系。如,教学《解比例》:在理解意义后,我让学生尝试解比例“30:12=45:x”。学生是这样解的:解:30x=12×45,30x=540,X=18师:“同学们,这样解对不对呢?谁能说说你的理由。”生:“我把18代到比例中,比值是相等的,所以是对的。”师:“你是根据什么来解比例的呢?”生:“比例的基本性质。”师:“书上和我们解的一样吗?我们去看一看,比一比,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问吗?生:“老师,书上为什么不先算出12×45的结果呢?”(质疑)生:“我知道,这样可以约分,能使计算更简便。”(释疑) 质疑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表现。我们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用心呵护孩子那稚嫩的童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让他们的个性充分舒展开来。长期坚持质疑问难和比较阅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就像朱熹说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实践证明,“咬文嚼字,反复推敲;潜心会文,动中悟意;质疑问难,比较阅读”是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的好方法,它能有效地改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方式,提高预习、复习及获取信息的效果。(2)合作阅读的方法恰当运用表演,引领学生感悟文本内涵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实现一定的教学内容在共同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现代中小学教学词典》)。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表演法,目的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仿佛亲历生活过程,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正确感悟文本内涵,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求路程》时,我就设计了一个表演的看台:找两名学生表演两人合作走一段路的情况,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从中领悟相遇问题的运动方向、运动时间和运动结果,同时也通过表演感悟到两人相遇时时间是相同的,两人走的路程和就是这一段路。从而为新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设置互助论坛,实现与文本有效对话“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是千姿百态的,如果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只停留在个体的理解上,那就达不到提升学生思维的目的。对话中的质疑和解疑是学生对文本不断叩问,不断获取意义,是真诚地展示自我,愉悦地接纳别人丰富自我的过程。因此,可设置一个“互助论坛”,让学生与学生展开对文本的对话。“互助论坛”的内容可以是课堂学习时要探究的文本,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的疑难问题,也可以是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的错题。论坛的操作流程是“阅读文本——同伴互助——现场对话——教师引领——实践再创”。(互助论坛的例子见附件三)“互助论坛”为学生提供了同伴互助、相互学习的好机会。同学们以开放、坦诚的心态共同展开心与心的平等、深入的对话,这是确保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内在要素。在“互助论坛”里他们可以聆听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自我认识、行为等方面的调整和提高。而教师们则以一个“平等中的首席”的姿态介入,引领学生对话,让学生去辩护,去思考,催生出一个又一个新的观点。3、拓宽文本渠道,为学生开放对话时空(1)设立专门的栏目——“数学课外书屋”,向课外开放“数学课外书屋”设在数学墙报的下面。图书来源来自于三方面。一方面是征求家长的配合,征订适合小学生看的数学课外读物和报刊。如(韩)金龙云:人民邮电出版社的《100个数学故事》、中国少年出版社的马希文的《数学花园漫游记》、李毓佩著的《数学故事》、《数学小灵通》以及《小学生数学报》、《小学生学习指导》等报纸。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互联网技术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教会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阅读是我们老师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做好推荐工作,介绍和搜索有利于小学生阅读的网站,将它收藏在收藏夹里,如万小数学网站(http://www.wanxiao.edu.sh.cn),此网站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数学故事、数学小品、数学游戏、数学儿歌、数学趣题和数学相声,很适合小学生阅读。还有一方面是建议学校图书室订购一些数学类的少儿图书,然后利用星期一和星期三开放的机会,向图书室借一些数学图书,方便学生阅读。有了书,还要有读书时间,我们将读书时间大部分设在中午,放学后也可借一些书回家看。在提倡“少做题,精练习” 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抽出一点点时间,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读书,丰富自己的数学课外知识,从课外知识中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2)创新数学课本的形式——“课本+你知道吗?”,向课内开放数学真正的文化意义在于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张扬数学思考的魅力,并改变一个人思考的方式、方法、视角。虽然课本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但数学教育不能只局限与数学本身,应将数学教育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到人类的智慧和文明,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因为在人类漫长的数学探索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将他们身上发生的许多趣闻轶事适当介绍给学生,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伟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感受数学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们试图在教材原来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进度,适当补充一些数学史、名人介绍等内容,以“你知道吗?”的形式出现在课堂学习里,让学生在课内就有机会与数学家对话。如,结合四则运算介绍运算符号的由来,结合圆周率的教学介绍祖冲之的故事以及介绍一些数学方法等等。从而吸引学生走进数学文本。(3)改革试题编制的方式——“试题带阅读理解题”,向课内开放笔试仍然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的数学笔试的内容通常是由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计算题、几何题操作和应用题组成,这种检查形式虽然能检测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但一般难以检测出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等。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概括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及探索、迁移能力等,我们在笔试时增加了一项内容——阅读理解题。阅读理解题一般由阅读材料和问题两部分组成。阅读材料取材于数学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知识的应用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片断,或是一个问题、一项任务的解决过程;题中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得分不纳入总分。阅读理解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阅读——理解——判断”例:计算:1÷1=1①上述解题过程,从哪一步开始出现错误?请写出该步的序号。②错误原因为③本题正确的算法是    。本题选取作业错例为阅读材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检测功能。通过查找错处、分析错误原因和写出正确答案,渗透了正确处理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如何做到有效的与数学习题对话。“阅读——理解——解决”例:钱江晚报报道:从5月1日“爱我浙江环保骑行宣传活动”有一百多名来自浙江民间的业余自行车爱好者开始了他们的环浙江骑行之旅。车队途径25个县市,全程约1600千米。当行程到全程的1/3时,有70%已退出了骑行队伍。坚持骑完全程的有12人,是出发时的10%左右,他们平均每天骑行8小时,骑行路程60%是山道。根据以上报道解答下列问题:①从上面的报道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请写在横线上    ②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本题以生活题材作为阅读材料,文字长,数据多,信息量大。有利于学生的信息梳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阅读——理解——迁移”例:高斯是德国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在高斯10岁的时候。高斯就能计算1到100的和是多少,高斯是怎样计算的呢?他不是按照1+2+3……的顺序一步一步加的,而是发现了一个规律:依次把这100个数前后对应起来,1和100,2和99,……,50+51,每一组数的和都是101,一共有50组,也就是50个101,所以,这道题的答案是5050。即,1+2+3+4+5+……+99+100=(1+100)+(2+99)+(3+98)+……+(50+51)=101×50=5050。同学们,你们也能像高斯一样,用简便方法算出下面的题目吗?1+3+5+7+……+101=( ),2+4+6+8+……+102=(    ),1+2+3+4+……+n=( ) 本题要求学生在读懂例子的基础上掌握方法,并应用方法解决新问题。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新知获取能力,迁移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与数学文本的对话更有效。(4)储备知识资料——“作业加数学笔记”,向课外开放学生接触的现实生活是丰富的,其中蕴涵着许多他们将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只不过他们没能有方向性的予以观察,以至于当相关的数学文本出现时,令他们感到陌生,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在作业中加入“数学笔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储备相关的生活材料。“数学笔记”的内容有反思、预习记录和储备相关学习资料。储备的时间放在课外,形式是发动家长带学生参观超市、工厂;观察周围的环境;说说家庭中与数学有关的知识等等,然后将这些资料储存起来。如《长方体的认识》的学习,先让学生搜索生活中长方体的实物,观察一下有什么特征,然后记录下来,让学生对长方体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进入《长方体的认识》的学习时,由于有了前面的实践活动,学起来就得心应手了。在完成学习后,再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长方体,并制作一个长方体。本次实践活动100%的学生参与,而且兴趣较浓。从学生的记录看,有61人完成较好,质量较高,占总人数的58.6%;有32人基本上能完成活动任务,占总人数的30.8%;有11人记录不完整,完成不够理想,占总人数的10.6%。从反馈中发现,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掌握地较好。下面是六年级相关内容要储存的资料。内容类别储存资料名称记录形式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课前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及预习图片、文字分数的乘法研究3/4×8和3/4×1/2的各种算法研究记录经历一次取款或存款活动,调查银行利率调查记录你对倒数的认识学习反思分数除法研究6÷2/3、3/4÷8和3/4÷1/2的各种算法研究记录罗列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分析原因错后反思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编生活中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文字记录圆的周长和面积收集生活中的圆形实物收集实物查阅圆周率的资料阅读笔记阅读著名数学家故事阅读笔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收集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收集实物统计初步知识调查生活中的统计现象调查记录正比例和反比例寻找生活里的正比例和反比例调查记录4.注重过程评价,使学生乐于对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出自《晏子使楚》)意思是说不同的水土能让相同的橘树结出不同的果实。这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多元智能理论也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时,要将学生放在发展性评价的环境中,让学生不断的产生快乐的体验。为此特从两方面进行过程评价。(1)与数学课本有效对话的评价①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标准阅读教材后,你知道了什么?(预习与课中自学)①较全面地理解方法、规律、法则、公式的得3朵学习花。②较零碎地知道方法、规律、法则得2朵。③偶有其中的一点得1朵。你能解决面对教材中的“布疑”吗?(预习与课中自学)①能独立的补充教材中的空白处和解决书中的问题得3朵。②偶会其中的几处得2朵。你能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吗?(探究与作业)①能准确无误的搜索有用的信息得2朵。②偶有一两次失误的得1朵。③感到无从下手的不得花。你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吗?(适用于应用题)①能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得3朵。②能提出两个问题得2朵。③提出一个问题得1朵。你会“读错、抄错”数据吗?(适用于练习与作业)①一周中从不“抄错、读错”的得3朵。②偶有一两次的得1朵。③经常“抄错、读错”的不得花。(抄错与读错的题目用◎标出)说明:表中评价内容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适当变化。②评价方法评价以学生的自评为主,小组评、老师评为辅。教学中不断的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不断地进行自我判断与自我分析,通过自我努力,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在学生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能力。试行时首先让学生介绍评价表的结构、内容、作用,让学生有所了解。只要谁认真的与文本对话,用心的去感知文本、质疑文本,大胆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和不同的解法,那么这个学生就可以记载自己的学习之花。为了提高操作的可行性,我结合教学内容,针对评价内容与方法,让学生自评后把自己的“学习花”画在文本旁边,两个星期互评一次,然后把每人所得的“学习花”公布在光荣台上。同学们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氛围。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及时发现问题,然后及时去探究、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自我完善。(2)与课外活动有效对话的评价对小学生的数学课外阅读进行科学评价,是保障数学课外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一环。为了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持之以恒地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获得更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和阅读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我们进行了与数学课外知识有效对话评价的探索。①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你可得几分?课外阅读情况你阅读了几本数学课外书?读完一本可得50分。(要求有批注)你摘了几条有关数学的文摘?1条可得1分。你做了几道数学趣味题?一道可得5分。(视难度再加适当的分数)你写了几篇有关数学的稿子?录用一篇得10分。你知道几个数学名人及有关故事?会说一个得5分。(小组里说或兴趣课里说)课外活动情况谁的眼力最强?眼力过关可得10分谁是预习小能手?评上预习小能手的可得50分谁是高明医生?评上高明医生的得10分谁是阅读理解小高手?评上阅读理解小高手得50分。②评价方法为了激发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与数学课外文本对话,也为了让老师和家长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和进步,我们采用“加分积分激励法”评价学生与文本对话情况。试行时定一个加分的标准,学生做好一件事便会得到相应的分数牌,这些分数牌就如同他们的货币,到学期结束时可以用它来换分值不等的奖品,奖品有本子、书等等。评价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情况均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上评价我们采用“成绩袋”管理的方式。“装满希望的成绩袋”的具体操作已在2003年《注重过程评价,促进主体发展的研究》中研究过,这里不再阐述。五、实验的成效经过一年的实验,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树立了新的教材观先进的教学观念,是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先导和灵魂。一年来,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了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理念、对话理念及《新课程标准》等先进的教育理念。从而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树立了正确的教材观、师生观和学习观。实验教师认为: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并不是不用教材,弃教材而不顾,而应该充分地挖掘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领学生与数学文本有效对话,使教材的使用价值得到升华。2、激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学生乐意与数学文本对话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实验前后运用同一张调查问卷调查学生与数学文本对话的兴趣及参与数学文本的对话的情况,结合观察法观察学生平时的表现。发现学生比以前更喜欢数学了,学习主动性更强了。喜欢阅读数学读物的比实验前多了35人,占总人数的65.5%,学生每天用来阅读数学课外书的时间超过30分钟的人数从实验前的7人增加到23人,能主动预习课文的比实验前提高了40%,全班有50%的同学能主动地做一些课外兴趣题,写一些数学稿子。100%的同学能自觉地完成作业并做到及时订正。多数学生的家中的图书种类有了明显增多。90%的同学课堂上表现出色。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善于从生活题材中搜索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3、培养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良好习惯,提高了与文本对话的效果 要想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转为“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成学习的主人。因此,实验时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经过一年的实践,学生已形成良好的与文本对话的习惯,学习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具体检测手段有:1、运用观察法观察学生平时的预习习惯、复习习惯、完成作业习惯、检查习惯和课堂上解决问题的习惯。2、运用同一张学生与文本对话调查问卷检测。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与文本对话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当课堂中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时,学生便会自觉地运用学习方法与文本对话,如咬文嚼字、动手操作、画线段图、自学教材等等,对于书中“还有其他解法吗?”,大部分学生都能用多种方法思考。学习困难生碰到难度大一点的问题也会自觉地请求老师帮助;当学生与习题对话时,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学生良好的与文本对话的习惯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读题、检查等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善,过失失分的现象减少了许多。全班形成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有疑难先独立思考再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方式。下面是实验前后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情况。实验前后学生与数学文本对话情况对照表各种情况实验前实验后人数所占比例人数所占比例与习题对话主动完成1933%4578%能够完成3560%1322%不完成47%00%练习时只读1遍就做题,结果出错2544%59%没有按照题目的要求做3153%23%把题目中的数据抄错了4171%1017%碰到应用题时弄不清题意不会做3459%1526%出错后不能重新读题检查1730%23%拿起题目就重新计算2950%475不找原因抄别人1220%00%预习时数学课本对话能预习数学课本35%3866%有时能预习数学课本1933%1221%不预习数学课本3662%813% 能主动推导公式、理解概念、法则610%3662%只记公式、概念、法则1628%1017%能用多种方法思考814%3662%只看不做4578%59%4.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较大的发展由于开展了学生与数学文本有效对话的研究,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各种活动的开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大的发展。我们在实验前后进行了相同难度、相同类型的教学效果的检测。学生所掌握的与数学文本对话的知识及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况。(前后检测题目见附件二)实验前后六(4)班各项活动测试情况统计表各种情况实验前实验后应得总分实得总分正确率应得总分实得总分正确率考眼力游戏120062052%1200100884%谁是预习小能手5800232040%5800464080%谁是高明医生174086049%1740145083%谁的阅读理解好3480203058%3480250072%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考眼力”、“谁是预习小能手”、“谁是高明医生”、“谁的阅读理解好”等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自学能力、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及探索迁移能力。同时在搜集资料中提高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往能力。5、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对话的作用,搭建民主的对话平台,创设多维的对话空间,给足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使学生想对话、会对话、乐对话,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从而在课堂中真正形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向交流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一年来,通过学生与数学文本有效对话的研究,学生掌握了与数学文本对话的技巧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能力,同时也减少了习题的错误率,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六年级数学质量抽测中,实验班学生11人参加测试,共7人获奖,其中一等奖占4人,占一等奖总人数的58%,总成绩占平行班的第一名。同时我们使用市里素质测试评估卷在2个不同的研究阶段,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从表中可以看出,与数学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运用能够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实现了高效率教学的目的。结果如表所示:六(4)班数学成绩统计表时间人数总分平均分及格人数及格率优秀率2006、1584582795086.225.8% 2006、7584814835696.5%55.2%从表中可以看出,优秀生从原15增加到32人,数学学习的优秀生大为增加,这证实,采用“与数学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实现了高效率教学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6、师生得到共同发展在与文本对话中,学生的情感、对话方法、交互技能、质疑能力、探究能力相互作用,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教师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调控能力、反思能力相互作用,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师生在研究在得到共同发展。在实验阶段,陈春仙老师撰写的论文《引领学生与数学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被评为临海市一等奖、台州市三等奖。教学成果《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被评为台州市二等奖。殷红梅教师撰写的案例获台州市三等奖,《数学课堂“错误信息”处理的策略研究》获临海市科研成果二等奖,其本人被评为临海市教坛新秀。马光红老师获大洋中心校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并上送市评选。六、实验结论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和材料都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与数学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和学生阅读文本能力提高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之间,确实存在着相关性。为此,得出结论:引领学生与数学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能够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数学文本对话;能够开拓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的渠道,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使学生掌握与数学文本对话的方法,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提高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形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向交流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同时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七、实验研究中感悟的注意点1.必须让全体学生都有效参与进来。美国学者Nystrand认为,学生的参与有两种形式:程序化的参与(proceduralengagement)和实质的参与(substantiveengagement),前者指单纯的行为参与,行为参与是指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是否积极;后者包括了合理的心理投入,它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发展。实践表明;单纯的行为参与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引领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时必须重视全体学生的实质参与,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策略层次的提高,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发展。2.必须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古人语:“亲其师,信其道。”美国心理学家马司洛也说过:“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地创造,从而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只有关系融洽了,学生才会敞开心灵,用心去与文本对话,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必须引领学生掌握一定的对话方法。“与数学文本对话”就是学生与数学文本之间产生交互作用的一种方式,而要使学生与数学文本的对话有效起来,必须让每位学生都掌握一定的对话方法,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需要我们教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消化信息,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手段,同样,在数学教学中,“与数学文本对话”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让我们用心地引领学生与数学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吧。八、研究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一年多的课题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与数学文本有效对话的策略的确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它有效地填补了去年研究的课题《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的空白,形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向交流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对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十分有效的。但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研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在与数学文本对话的方式和方法上进行了粗浅的探索,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大家进一步研究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运用,需要教师有灵活驾驭课堂的技巧,教师应怎样引领更有效?如何更科学地检测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效果?以及在低年级中如何有效实施?这些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  2.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美〕加德纳,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4.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于延强,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阅读,小学各科教与学,2006年第8期  6.赵玉香,数学也需要阅读,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5年第1-2期  7.周亮,引领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6年第9期  8.唐金海,深层对话:——数学课堂的倾心追求,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4.6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