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637714
大小:1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8
《苏洵苏辙文风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苏洵苏辙文风比较研究苏式三父子名满天下,皆以在散文创作上的卓越成就立足于“唐宋八大家”之列,其中苏轼文字奇纵、声名远扬,而苏洵与苏辙也同样别具一格、有着各自的特点。苏洵有着正统的儒家思想,同时他兼取法家思想,关心政治生活,主张政治改革,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表现出了纵横家的气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苏轼、苏辙的政治观点也产生了影响。但是,总体来说,苏洵、苏辙父子在文章风格上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接下来本文将从具体作品入手来比较研究他们文风的异同之处。首先,不论是苏洵的《嘉祐集》还是苏辙的《栾城集》,议论文都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他们的史论或政论都各具特点,尤其是
2、苏洵,他的作品往往观点新颖,以其独特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如《管仲论》,他提出“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无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可见他将齐国之乱的罪责归咎于管仲的过失,批评他不能像萧何一样“举贤而自代”最终导致齐国覆灭,整篇文章言辞老辣,分析事理精细入微,气势所向披靡,采用了大量的反问句来加强语气,如“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邪?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
3、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邪?”等等,在通篇纵横驰骋的论说中,可以看出他深刻笔力与饱满感情的深度融合。同时在《权书》、《衡论》等作品中,苏洵也表现出了其纵横恣肆、雄健奔放的文风,文中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也极其简练锋利、苍劲雄迈,如《心术》一文采用分析推导的方式,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之术,文章开篇即提“为将之道,当先治心”,要求将领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之后又提出“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等等观点,论述了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只有善于备战养兵才能百战百胜,只有知己知彼、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观
4、点。另外,苏洵、苏辙父子都著有《六国论》,都是借六国破灭来论述政事,通过这两篇文章可以鲜明的看出两人不同的文风。苏洵的《六国论》开篇点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一开始便将自己的论点旗帜鲜明的摆出来,毫不拖泥带水,接下来便通过“六国互丧,率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等观点来佐证“弊在赂秦”的论点,讲述各诸侯国“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失败事实,同时提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的设问并加以回答,指出齐国的灭亡是由于其他五国归顺秦国导致本国无所依的原因,归根究底也是由贿赂秦国所致。紧接着便提出“以赂秦
5、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来使“秦人食之不得下咽”的方法来说明不赂秦则国不亡的事实,最后笔锋一转借古讽今,“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作者以此深刻地表现了自己的满腔激愤,讽刺了当时宋王朝贿赂西夏以求一时平安的行为。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分明,议论气势磅礴,很典型的表现了苏洵议论文雄奇恣肆的风格!不同于其父苏洵的笔势老辣、锋芒毕露,苏辙的《六国论》也有其独特的一面,文章开篇娓娓道来,“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常为之深思远虑……未尝
6、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十分委婉曲折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六国的破灭是在于他们“不知天下之势”,接下来便紧扣“天下之势”,指出“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由于它们所处地理位置的特别,不管是秦国还是各诸侯国,想要“争天下”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韩魏两国,对秦国来说,韩魏更是它的“心腹之疾”,而齐楚燕赵四国却没有认识到韩魏是“诸侯之障”的形势,反而“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使自己失去了屏障,而秦国也因为韩魏的依附能够长驱直入,使“天下遍受其祸”。这篇作品观点新颖,行言流畅
7、,从容不迫娓娓道来,也有其特有的温粹疏宕之气。除了议论文,两人在书、序等体裁的文章上也大有建树,较出名的作品有苏洵的《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与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文字婉转曲折,情致绵密,首先点明“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以欧、范等人的离合为线索来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慕望爱悦”之情,紧接着对孟子、韩愈、欧阳修的文章加以论述,称赞欧阳修的文章“纡徐委备,往复百折……无艰难劳苦之态”,并通过“誉人以求其悦己,洵亦不为也”表明自己对他相知甚深,并不是虚伪的谄媚之词,最终亮出自己的请求,“欲执事之知其知我也”。为了使
8、欧阳修能相信自己,文末苏洵将自己数十年来的辛苦求道未成的经历一一数来,“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