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与罗杰斯人格理论之比较

斯金纳与罗杰斯人格理论之比较

ID:12509202

大小:2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7

斯金纳与罗杰斯人格理论之比较_第1页
斯金纳与罗杰斯人格理论之比较_第2页
斯金纳与罗杰斯人格理论之比较_第3页
斯金纳与罗杰斯人格理论之比较_第4页
斯金纳与罗杰斯人格理论之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斯金纳与罗杰斯人格理论之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斯金纳与罗杰斯人格理论之比较斯金纳与罗杰斯人格理论之比较一、两大人格理论  (一)斯金纳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  斯金纳的人格理论主要源于其从比较心理学角度对动物行为机制的研究。在他看来,人格的研究对象只应该是可塑性极强的外显行为,人格就是个体的这些外显行为方式或方式的组合。此外,他还认为,个体的学习经历是研究有机体行为和行为强化之间独特联系的最佳途径。因为个体在环境中可以学会哪些行为能得到强化,哪些不能得到强化,逐渐形成适应复杂环境的生存技能。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个体不仅被动地接受强化,并且还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主动

2、地选择与改变环境。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点。他进一步指出,由于人的环境在不断变化,因此其人格也会相应地不断发生变化。由此可以说,斯金纳主要是通过其强化理论,即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来说明人格的形成,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人格发展的目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指的是,如果一个操作发生以后继之呈现一个强化刺激,这个操作的强度就会增强,即R-S公式,R代表反应,S代表刺激。该反射主要关注的是某种类型的后果对行为出现频率的作用,能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后果叫强化;减少行为发生频率的后果就叫惩罚。强化又

3、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者都能增加行为发生频率,前者是指使用奖励增强积极行为的强化;后者则是指通过撤销厌恶刺激来增强积极行为的强化。  总的来说,斯金纳的人格理论比较简单,他较少对人格进行解释,主要侧重于说明其人格形成和改变的操作原则。  (二)罗杰斯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  罗杰斯的人格发展观主要来源于其25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由于他很强调人的主观经验和自我实现潜能,因此该理论又被称为人格的自我理论。  罗杰斯强调现象学观点,他认为每个人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人们对自己和世界的知觉构成个人的现象场,所谓的现象

4、场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或经验世界。因此在他看来,所有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正是这种内心世界而非客观世界决定着个体的行为。以此为出发点,他将个体与环境长期交互作用中形成的“自我”分成两个子系统,即“自我”和“自我概念”。“自我”是指个体的真实自我,即个体对自己知觉和意识无偏见的反映及自我的客观观察与评价,也就是个体的真实经验;而“自我概念”则是指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相联系的那部分知觉及其附着的意义。这两者始终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起初,婴儿的“主体我”与“客体我”是混杂的,但随着与环境和他人的交往,逐

5、渐分化出知觉的“自我概念”。随着自我的出现,个体产生了获得他人的温暖、关心、尊敬及认可等积极的关注需要,随后又形成了自我积极关注的需要。这两类关注在某种程度上都属于条件关注,因为为了得到他人(当然也包括最终得到自己)的关注,就不得不按一定的规定方式行动。其中自我关注是以他人关注为基础的,“为了获得父母的爱,儿童内摄了那些他还不曾真正感知但却被当作自己认识上的价值观。然后,他拒绝了解与这些内摄物相反的机体经验物。因而,他的自我概念就掺入了许多并非建立在他经验中的真实自我基础上的虚伪要素”,因此,个体的“自我概念”中内化了

6、他人的评价标准,如果个体遇到了与经验评价不一致的他人评价时,就有可能否认经验评价,而迎合他人,造成自我不协调的状态,即自我失调。  自我的发展是个体实现倾向的主要表现。罗杰斯指出“人类有机体有一个中心能源,它是整个有机体而不是某些部分的功能;也许解释这种能源的最好概念就是一种指向完成,指向实现,指向维持的增长的趋势。”可见,自我实现倾向是“个人奋力实现与保护自己的自我结构”,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这种倾向是与生俱来的,以“性本善”为出发点和目标。具体地说,就是指个体希望能不断地生存、成长、发展与完善自我,并在这一过程

7、中,不断地体验到快乐、满足和幸福感。  总的来说,罗杰斯既重视自我与自我概念的一致性,又强调实现倾向的动力作用。他的人格理论就是其在长期的理论与实践工作中,以“自我概念”为核心并以其对人性及实现倾向的理解逐步建构的。  二、两大人格理论的比较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这两大理论既存在明显差异,也有一些共同之处,以下将从两方面做具体探讨。  (一)主要分歧  1.方法论上的对立  这两大人格理论的对立,首先要追溯到两大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与现象学方法论的矛盾。实证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哲学家孔德(1778-

8、1857),他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描述一切可能观察到的事实,然后根据事实发生的频率推论出因果规律,达到了预测和控制自然的目的。到了20世纪30年代,费格尔将施里克和卡尔纳普的新逻辑实证主义与操作相结合,构成了所谓的操作实证论,斯金纳奉此为金科玉律。在心理学研究中,他始终采用严格的实验控制方法,对动物的可观察行为进行考察,以此推论环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