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后现代:当代中国研究中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嬗变(1)_政治哲学论文【精品论文】

走向后现代:当代中国研究中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嬗变(1)_政治哲学论文【精品论文】

ID:12330537

大小:23.9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16

走向后现代:当代中国研究中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嬗变(1)_政治哲学论文【精品论文】_第1页
走向后现代:当代中国研究中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嬗变(1)_政治哲学论文【精品论文】_第2页
走向后现代:当代中国研究中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嬗变(1)_政治哲学论文【精品论文】_第3页
走向后现代:当代中国研究中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嬗变(1)_政治哲学论文【精品论文】_第4页
走向后现代:当代中国研究中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嬗变(1)_政治哲学论文【精品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走向后现代:当代中国研究中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嬗变(1)_政治哲学论文【精品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走向后现代:当代中国研究中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嬗变(1)_政治哲学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检视西方政治社会学中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演进,揭示出当代中国研究中也存在一种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嬗变。这种变迁正在导向后现代阶段,这集中体现在:国家与社会关系日趋复杂;由二分对立式框架向三分互动式框架的转变;作为晚期现代性的后果,框架所隐含并不断积聚的风险越来越大等方面。  "国家与社会"是西方政治社会学一个由来已久的分析框架,这一框架提供了一种有别于现代化理论和意识形态批判的话语题域。这一分析框架长期以来一直是当代中

2、国研究(ModernChinaStudies)的重要分析框架,乃至"有关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认识,就直接影响到了当代中国研究的发展。"(赵文词,1999)在1999年香港科技大学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讨论会上,赵文词就根据美国当代中国研究学者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不同看法,将自1950年代后期始到其时止的40多年中的研究分为前后相继的五代或五个阶段(赵文词,1999)。这种理解当然不仅借助于研究者的想象力,还要依赖于当代中国具体的社会现实结构的演进。也就是说,"国家与社会"既是作为一种对应于学

3、理分析的解释框架,又是作为一种对应于实体建构的规范框架,尤其对于其中作为"社会"一方的"市民社会"而言,正如邓正来所说,"市民社会之于中国论者的这两种资源,一开始就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紧张。正是对这种内在紧张缺乏足够的知识自觉,导致了中国市民社会论者在研究中的种种问题"。(邓正来,1998)本文即主要依据此一框架在学理和析分手段的意义上探讨其自身整体结构的演进脉络,而现实的实体建构仅是此一框架背后的参考坐标。  一、框架范式的历史脉变  "国家与社会"是近二十年来盛行全球的一股社会理论研究路径,从学理上而言它

4、是对以前流行的"国家主义"范式的批判回应,而其研究脉络(context)可溯及洛克与黑格尔,但后两者对"国家与社会"的不同理念则决定了在此分析框架的名义之下长期以来至少存在两种主要的亚模式。  遵循洛克一脉的研究模式,主要是强调社会先于国家或社会外于国家的观念,国家只是总体来说社会个体形成契约的结果,其中隐含的先设前提即是社会与国家的对立、社会制衡于国家(虽然在洛克的观念中这两者的界划并不总是清晰可鉴),于是其后续传承中的孟德斯鸠便以此为深层理据提出了分立自治与相互制衡的学说。而黑格尔这一市民社会理论史上

5、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则与此迥然相异,他从市民社会的厘定与机理分析入手,发现了市民社会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现实意义,更确立了"市民社会"在他所构设的"绝对精神"现实伦理实体中的中介环节这一重要地位(黑格尔,1961:41),而由此环节向上,"由于观念的普遍性在市民社会中是一种盲目、自发的过程,所以黑格尔必然要否定观念的外在性,而达到自由的过程。'国家'作为黑格尔进一步的逻辑批判担当起了这一使命。"(田佑中,1999)也就是说,在黑格尔那里,国家是高于市民社会的逻辑环节。当然,"国家"在黑格尔那里并非是对

6、现实生活中实体的指认与建构,而毋宁说是黑格尔为凸显其"绝对精神"的逻辑发展阶段与对市民社会进行超越而设置的一个逻辑环节,如果我们理解黑格尔所说的--"现实性始终是普遍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如果这种统一不存在,那种东西就不是现实的,即使它达到实存也好"(黑格尔,1961:280)--再来理解他明确指出的,"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黑格尔,1961:253),"国家是个体独立性和普遍实体性在其中完成巨大统一的那种伦理和精神"(黑格尔,1961:43),就不会因此像以前大多数人一样误读黑格尔的国家观,包括马克思

7、早期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简单人本学批判(贺麟,1961)。黑格尔的"国家-市民社会"框架不同于洛克的二元分立式结构,而采用了上下双层式结构,即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框架(这一结构形式深深影响了后期的马克思,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中内在社会实践逻辑的指认,颠覆了黑格尔基于伦理的"国家-市民社会"分析框架,从而实现了将头足倒置的黑格尔翻转过来)。  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这种框架结构后来还产生了一种重要的变形,那就是哈贝马斯所依循的"国家-公共领域-市民社会"三层结构论。哈贝马斯从原有的"国家与市民社会"框架中

8、析分出的"公共领域"(publicsphere),也有学者将其指认为"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黄宗智,1999),而在我看来,"第三领域"的理解有可能将哈贝马斯所意欲建构的三层结构框架篡改为国家、社会、第三领域并存的三元结构框架。实际上,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一方面根本未严格界划于国家与市民社会之外形成第三者领域,他明确澄清道,"'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范畴,不能把它和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市民社会'的独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