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 女娲造人》(第4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4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 女娲造人》(第4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ID:12290162

大小:11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6

2014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 女娲造人》(第4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2014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 女娲造人》(第4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2014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 女娲造人》(第4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资源描述:

《2014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 女娲造人》(第4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女娲造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   发挥自己联想、想象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象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学过程一、引用传说,进行导入。〈〈太平御览•风俗通>>中有《女娲造人》的传说记载:自从盘古开天地,揭开了人类历史,便开始了无休止的争斗。历史是由男人写的,也有不少女人涌现在其中,女娲氏可说是我们中国千

2、古第一的女英雄。在传说中,西方人的始祖为亚当、夏娃,东方人的始祖为伏羲、女娲。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传说《女娲造人》。二、赏析课文,自主阅读。  1 学生复述课文:以讲故事比赛的形式,让学生积极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文章。2、师生合作探究(1)从女娲造人动机,造人过程及人类诞生等方面对课文进行赏析,在此基础上训

3、练学生联想和想象力。(2)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3)对文章存有的疑惑进行组内质疑探究、交流。3(4)全班交流 对小组内无法解答的疑惑提出来,通过组与组之间探讨,进行全班交流,师生互动交流。3学生讲述自己所知道的女娲造人的故事。三、采撷传说,拓展延伸。我国最早的神话多在《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书中记载。主要有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鲧(gǔn)禹治水、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黄帝擒蚩等。教师小结:神话是反映古代人民对世界的产生、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一种杜撰的故事或传说。它反映了古代人类所进行的自

4、然斗争与社会斗争,充满幻想,寄托他们的一种理想和情感,有极大的艺术性和艺术魅力。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女祸造人》反映了我们中国人早期对人类起源的探索,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人是万物之灵长,所以一定要珍惜时间、珍惜的生命,去创造美好的世界。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①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或语句并体会它的好处。②《女祸造人》毕竟是神话传说,那“人,到底是从哪来的?”请同学们下去收集这方面资料,从科学角度进行解释。课后反思

5、:按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为此,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了神话《女祸造人》作为本节课材料,对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力的训练。成功之处:1、力图做到课堂开放而有活力。首先,这篇文章是神话传说,七年级学生很感兴趣。其次,让学生讲自己看过或听过的神话故事,课堂上很活跃。3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以讲故事,创编神话故事等比赛形式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点带面,全体参与,让学生在竞争中各有所

6、得。3、以最大限度发掘学生潜能。联想、想象能力的迁移。最后环节让学生创编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每个小组都讨论得热火朝天,将整个课堂气氛拉向高潮,学生潜能得到极大挖掘。4讲求语文教育丰富的人文性。首先,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其次,让学生认识到身为当代女娲,应有的责任与使命。不足之处:1、几个教学环节皆在老师主观引导下进行。没有很好贯彻“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课改观念。2、课堂评价不到位。如有的学生在回答“如何做当代的女娲”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有的回答我没能给予肯定,没有很好贯彻“教育机智”的有效运用,对问题的认识较窄。3、教学环

7、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在学生质疑这个环节,学生问题较多,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讨论的不是很充分。没有做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改思想。 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