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文化本土化的悖论

ID:1210046

大小:303.1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08

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文化本土化的悖论_第1页
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文化本土化的悖论_第2页
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文化本土化的悖论_第3页
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文化本土化的悖论_第4页
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文化本土化的悖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文化本土化的悖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专翌嘉第9期,ouRNALoFc盘震怒器i毛li瓣uN。vE骼删2鬈.磊矿Vol-30JOURNAL0FCHENGDUNORMALUNIVERSrI’YSbp·2U14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文化本土化的悖论李丹(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4)拳摘要:当今全球化的语境在造成全球文化日益一体化的同时,也给各民族文化带来了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文化本土化的诉求正是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在文化领域的反映。以“失语症”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等为例,分析文化本土化诉求的悖论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对此悖论的解决方

2、案。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破除全球化和本土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破除对纯洁的民族身份的偏执,而着眼于其发展和建构,在书写“现在”中展现生命价值和民族性格。关键词:全球化;本土化;民族身份认同doi:10.3969/j.issn.2095—5642.2014.09.087中图分类号:Io;D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5642(2014)09-0087_()4一、全球化语境及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语境带来了巨大的文化悖论:一方面是全球文化日益一体化,另一方面是文化的多极化、多元化及民族文化的新崛起。就

3、第一个方面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在全球化语境中推行其文化霸权,实行“文化帝国主义”。美国州立汉密顿大学教授佩查斯在《20世纪末的文化帝国主义》一文中指出,文化帝国主义就是西方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文化生活系统的渗透和控制,以达到重塑被压迫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身份,使之服从帝国主义阶级利益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全球化根本上就是一种以经济行动来实现新的文化整合的过程。其结果是弱势国家和民族发言权的丧失,固有的文化被削弱、被重新整合到一个由强势国家和民族所控制的“普遍性”世界之中,宿命般地面对着自身

4、文化之特殊性丧失的威胁。另一方面,就在各弱势民族文化无可奈何地认同全球化所来带的全球文化之同质化的宿命的同时,也对之充满了抵抗。民族特性丧失的威胁导致了族别意识和区域意识的空前觉醒,以期守护本民族的族别属性。二、文化本土化的悖论文化本土化的诉求正是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在文化领域的反映,是出于对文化一体化及文化帝国主义殖民的抵抗,而产生的自觉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以文学为例,20世纪末至今,学术界对汉语言文学之本土性的诉求空前强烈,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文论界发起的那场大规模的关于“失语症”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讨论。先

5、是一批学者从西方文论的淹没中惊醒过来,发现我们已经丧失了自己民族的话语系统、语言能力甚至言说方式,失去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概念、范畴、理论、尺度,所言所说全是西方话语,因而在当今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中失去了自己的声音,惊呼我们已经“失语”。而关于中国古代文论如何实现现代转换的讨论,就是文论界对失语说作出的积极回应。然而所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在陷入一个悖论,正如朱立元指出,“失语症者思考问题的出发点看来是反对西方中心论,想为中华民族文论在世界文坛大格局中争一个与西方平起平坐的位置,至少要争一席之地,有自己民族的话语和声音

6、。但一方面它仍然默认了西方中心论,仍以西方话语的习惯视野来看待、衡量中国当米收稿日期:2014m6旬2作者简介:李丹(1979一),女,四川眉山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7万方数据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9月代文论,因而从中所看出来的满眼都是西方话语,却看不出、听不出近百年形成的中国现当代新话语传统中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它在论证‘失语症’时所使用的话语,包括概念、范畴、命题,甚至思考、推理、言说方式,无不是西方式的,包括‘失语“话语重建’一类说法也直接来自西方。这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

7、悖论:一方面竭力论证中国当代文论完全处在西方文论的绝对支配和控制下,丧失了自己的话语,另一方面却津津有味地使用着西方文论的时髦术语,演绎着西方文化的思辨逻辑。”¨。同时,究竟如何实现古代文论的“创造性转换”?在“道⋯‘气”“风骨”“神思”等概念中注入新义?这当然是不难做到的。可这新义从哪里来?如果来自西方,那么注入新义后的“道”“气”“风骨”“神思”等还是不是中国的概念,就不大好说了。实际上一旦注入了西方文论中相关概念的含义,原概念的基本涵义就已经被篡改,就会出现悖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化转换”,这个提法就潜藏着悖论

8、,因为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不断西化的过程。在此,问题的实质就是:学术怎么本土化?什么样的学术才是真正本土化的学术?“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本土化的学术如何可能?事实上只要我们还在使用东方、西方之类的概念,我们就不得不受这类概念的牵制,冲不破以社会进化论为基础的“西方中心论”,走不出西方的庞大阴影。探讨如何使文化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文化本土化的悖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专翌嘉第9期,ouRNALoFc盘震怒器i毛li瓣uN。vE骼删2鬈.磊矿Vol-30JOURNAL0FCHENGDUNORMALUNIVERSrI’YSbp·2U14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文化本土化的悖论李丹(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4)拳摘要:当今全球化的语境在造成全球文化日益一体化的同时,也给各民族文化带来了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文化本土化的诉求正是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在文化领域的反映。以“失语症”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等为例,分析文化本土化诉求的悖论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对此悖论的解决方

2、案。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破除全球化和本土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破除对纯洁的民族身份的偏执,而着眼于其发展和建构,在书写“现在”中展现生命价值和民族性格。关键词:全球化;本土化;民族身份认同doi:10.3969/j.issn.2095—5642.2014.09.087中图分类号:Io;D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5642(2014)09-0087_()4一、全球化语境及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语境带来了巨大的文化悖论:一方面是全球文化日益一体化,另一方面是文化的多极化、多元化及民族文化的新崛起。就

3、第一个方面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在全球化语境中推行其文化霸权,实行“文化帝国主义”。美国州立汉密顿大学教授佩查斯在《20世纪末的文化帝国主义》一文中指出,文化帝国主义就是西方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文化生活系统的渗透和控制,以达到重塑被压迫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身份,使之服从帝国主义阶级利益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全球化根本上就是一种以经济行动来实现新的文化整合的过程。其结果是弱势国家和民族发言权的丧失,固有的文化被削弱、被重新整合到一个由强势国家和民族所控制的“普遍性”世界之中,宿命般地面对着自身

4、文化之特殊性丧失的威胁。另一方面,就在各弱势民族文化无可奈何地认同全球化所来带的全球文化之同质化的宿命的同时,也对之充满了抵抗。民族特性丧失的威胁导致了族别意识和区域意识的空前觉醒,以期守护本民族的族别属性。二、文化本土化的悖论文化本土化的诉求正是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在文化领域的反映,是出于对文化一体化及文化帝国主义殖民的抵抗,而产生的自觉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以文学为例,20世纪末至今,学术界对汉语言文学之本土性的诉求空前强烈,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文论界发起的那场大规模的关于“失语症”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讨论。先

5、是一批学者从西方文论的淹没中惊醒过来,发现我们已经丧失了自己民族的话语系统、语言能力甚至言说方式,失去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概念、范畴、理论、尺度,所言所说全是西方话语,因而在当今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中失去了自己的声音,惊呼我们已经“失语”。而关于中国古代文论如何实现现代转换的讨论,就是文论界对失语说作出的积极回应。然而所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在陷入一个悖论,正如朱立元指出,“失语症者思考问题的出发点看来是反对西方中心论,想为中华民族文论在世界文坛大格局中争一个与西方平起平坐的位置,至少要争一席之地,有自己民族的话语和声音

6、。但一方面它仍然默认了西方中心论,仍以西方话语的习惯视野来看待、衡量中国当米收稿日期:2014m6旬2作者简介:李丹(1979一),女,四川眉山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7万方数据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9月代文论,因而从中所看出来的满眼都是西方话语,却看不出、听不出近百年形成的中国现当代新话语传统中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它在论证‘失语症’时所使用的话语,包括概念、范畴、命题,甚至思考、推理、言说方式,无不是西方式的,包括‘失语“话语重建’一类说法也直接来自西方。这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

7、悖论:一方面竭力论证中国当代文论完全处在西方文论的绝对支配和控制下,丧失了自己的话语,另一方面却津津有味地使用着西方文论的时髦术语,演绎着西方文化的思辨逻辑。”¨。同时,究竟如何实现古代文论的“创造性转换”?在“道⋯‘气”“风骨”“神思”等概念中注入新义?这当然是不难做到的。可这新义从哪里来?如果来自西方,那么注入新义后的“道”“气”“风骨”“神思”等还是不是中国的概念,就不大好说了。实际上一旦注入了西方文论中相关概念的含义,原概念的基本涵义就已经被篡改,就会出现悖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化转换”,这个提法就潜藏着悖论

8、,因为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不断西化的过程。在此,问题的实质就是:学术怎么本土化?什么样的学术才是真正本土化的学术?“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本土化的学术如何可能?事实上只要我们还在使用东方、西方之类的概念,我们就不得不受这类概念的牵制,冲不破以社会进化论为基础的“西方中心论”,走不出西方的庞大阴影。探讨如何使文化本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