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汉语文学诉求的悖论

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汉语文学诉求的悖论

ID:9763792

大小:74.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5-08

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汉语文学诉求的悖论_第1页
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汉语文学诉求的悖论_第2页
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汉语文学诉求的悖论_第3页
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汉语文学诉求的悖论_第4页
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汉语文学诉求的悖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汉语文学诉求的悖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汉语文学诉求的悖论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汉语文学诉求的悖论内容提要:本文从冷战结束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紧张关系中分析由持续的现代化追求所导致的民族身份模糊乃至"丧失",和随之产生的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揭示这种焦虑的实质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体现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中的汉语言文学诉求的悖论现象,指出这种悖论源自汉语文学在西/中结构中的位置,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地位,和在全球化与民族化张力中的特殊处境。    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    近百年来,在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尽管文化守成思潮时起时伏,民族化与"西化"如影随形,从未断纤,但总的来

2、说,似乎还没有一个历史时期像柏林墙倒塌、东西方冷战终结以后那样,四处弥漫着因明确意识到民族身份在持续的现代化追求中渐趋模糊乃至"丧失"而滋生的如此浓重的焦虑情绪。  在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志士焦虑的是能否迅速有效地冲破传统的束缚,在中国实行西方式的民主新政。在"五四"时期,思想启蒙者焦虑的是能否迅速有效地改造国民的思想性格,为西方式的民主社会塑造新人,奠定基础。这以后,不管是20年代末和30年代左翼思潮的兴盛,还是40年代初至"文革"以民族和民间文化为表象的现代化追求,从中折射出来的焦虑实质上都是能否用人类最先进的普适性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铲除并取代日趋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  

3、80年代也不存在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至少就主流文化而言是这样。80年代存在的是不可遏制的"现代性冲动"和无所不在的"现代化叙事",是渴望实现现代化而急欲消融民族身份的持续性焦灼。这种焦灼是炽热高昂的,壮志未酬,豪情万丈,完全掩盖了族别问题。我不是说其时完全没有人注意这个问题,海外新儒家和"第三世界文化"的呼应者就在80年代中、后期发出了他们的声音,而是说提这个问题不合时宜,怎么注意也无济于事,其呼声相对微弱,基本上被呼唤现代化的声浪给盖住了。  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出现在也只能出现在柏林墙倒塌、东西方冷战终结以后。这是本世纪发生的最后一次巨型历史事件。这一巨型历史事件所造成的巨大

4、的意识形态空场迅即被经济竞争、文化较量以及民族和宗教冲突所填充,全球化与民族化,或一体化与区域化,相生相抗,并存并进,世界逐渐呈现出一体而多极的轮廓。全球化势必会强化民族化,一体化势必会促进区域化。一方面是市场经济模式、信息网络、金融资本和跨国公司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世界已被连成一个各部分相关互动的整体,以致于有人如玻尔魏坡勒(Paul.能不能解决问题又是一回事。  更严重的问题是:只要我们还在使用西方、东方之类的概念,我们就不得不受这类概念的牵制,冲不破以社会进化论打底的"西方中心论",走不出西方庞大的阴影。西方/东方等于强势/弱势,这种二元等级结构是由双方综合实

5、力的对比决定的,作任何"新潮"的辩解都没有用。在这种结构中我们处于下位,处境尴尬,独立自主的文化选择异常艰难。这种情形有点像上海产的桑塔纳轿车,即使再多的部件国产化,专利也还是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在大街上跑照样还得挂上人家的牌子。为什么提复兴中华文化?一种先进的文化还需要复兴吗?这样提本身就提示了提倡者自卑自尊的文化心理:现在的中国文化落后了,远不及西方文化,亟待复兴,重振雄风。不妨作一有趣的事实比较:我们可以无视非洲文化或印度文化的存在,从不在它面前犯怯,不怕被它同化;但我们从不无视西方文化的存在,反而密切地关注它的一举一动,时常感受到来自它的威胁担心被它同化。西方文化之于我

6、们,既是文化革新的福音,又是文化惰性的警示,无论我们喜欢还是嫉恨它,亲近还是疏远它,我们.L.的心都为它所牵系,这是毫无办法的事情。这里面没有什么大不了奥秘,无非是因为双方综合实力的悬殊太大,我们没有办法置身于自西(方)而东(方)的全球化大趋势之外。  这是极难排解的矛盾。这种矛盾才是产生民族身份认同焦虑的总根源。 汉语文学诉求的悖论    毫无疑问,汉语言文学诉求的悖论是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在文学领域的反映。  先看文学理论。  在我的印象中,"失语"一词好像就是由文论研究者首先提出并推及其他文学部门的。如果从王国维算起,我们在中西文论语汇的抵牾和交融中已经搞了近百年的文论研究

7、,不知多少人付出了多少心血,写下了多少专文和专著,现在突然有人喊出"失语",这可真是让人沮丧不已。难道我们先前所做的一切都是枉费心机?遗憾的是,这大抵又是实情,我们的文论的确少了些原创性。那些通用的文论教材,从基本范畴到概念体系,从逻辑架构到论述方式,无不受到西方文学理论(含俄苏文论)的制约。就是近十来年间问世的新版文论,也看不出有多大的改观,不过换换视角、加些新说而已,而这视角和新说,说穿了,仍然还是人家西方的。看来要独创新论,唯有走出西方。  季羡林就执持此见。他的"门外文谈",由中西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