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

科学发展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

ID:12026327

大小:52.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7-15

科学发展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_第1页
科学发展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_第2页
科学发展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_第3页
科学发展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_第4页
科学发展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科学发展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作者:王希尧/周天梅点击率:352日期:08-02-29文章来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摘要】新课程改革存在理论准备不足、实践先导不充分、新课程与旧课程缺乏衔接、师资条件不匹配、社会接纳程度不够等问题。新课程改革对科学发展观的偏离,可能给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潜在性危机。【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课程改革;潜在危机一、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在

2、新的历史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的关系全局的执政理念。被专家称为“第二代发展战略”[1]。是全局性战略方针,也是对当前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而不单是一个经济方针。科学发展观要义在于:我们要用科学的头脑作指导,促使“发展”科学化。所谓科学化,第一,就是要承认发展的条件性、阶段性、客观制约性。不能搞只顾主观愿望,不顾客观条件的“拔苗助长”式的发展。第二,就是要承认发展的有序性、连续性、规律性。承认发展的历史背景,有来龙去脉,总是从有序到无序,再从无序到有序;从量变到质变,有规律的发展。新与旧总是相对的,生命

3、总是从母体中孕育的,发展必然有继承,而继承必须发展。第三,就是要承认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发展总是互相关联的,互相协调的。平衡的打破总是暂时的,打破平衡是为了新的协调。不协调的发展,不可能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一是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二是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2]第四,人是发展的根本。人是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发展是为了人,有了人才能发展。新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所以发展必须以人为本。    二、以科学发展观反思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4、科学发展观给了我们重要启迪,使我们发现近几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18    (一)新课程改革忽视发展的客观制约性、理论准备不充分,观念不和谐,导致改革出现“强制性”,缺少“自觉性”[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转变观念”。可是新课改只有教学论的简单解释,没有教育学的、心理学的、哲学的论证。教学论只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只有教学论的解读是远远不够的。创新的课程改革,必须以创新的教育学,相应的心理学、哲学作先导,给予系统的、全面的阐释。即必须以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作为理论基

5、础。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论本身的正确性都尚待论证,就开始了推广。因此,人们无法判断是非对错。人们无法把握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于是改革失去学术基础,靠用行政命令,靠自上而下发文件强制推行。缺乏理论基础,必然导致理念的冲突与不和谐。表现如:    “整体人发展”的新观念。这是新课改要求树立的核心观念,要求新课程的教学追求“个体、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4]。但是,这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观念相冲突。“全面发展观”是经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教育学论证的,是教育界普遍认可的,是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个

6、体、自然、社会……整体人发展”观,则是需要说明的。    “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观念。新课改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师要当“催化剂”。这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相冲突。但是,学生主体论在当代是否合理则是需要说明的。“儿童中心主义”十九世纪就流行过了。那时有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经验自然主义哲学作基础,即使这样,到了20世纪60年代还遭到了抛弃。今天的学生主体论新在哪里呢?与“儿童中心主义”有无区别呢?    “新型知识观”。新课改提出的“新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一种探索的

7、行动或创造的过程”,知识不仅有“显性”,知识还有不可言传的“缄默的知识”,认为学习即“建构”。这就与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知识观相冲突。反映论者认为:知识是人的认识,是“人”这个认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知识分感性和理性两个层次。人的真知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亦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到感性,才能发展。获取直接经验和获取间接经验同样重要。新课程知识观不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混淆认识过程与认识结果的界线;取消理性知识,看轻间接知识。他们说:“传统课程

8、体系信奉客观主义的知识观,视知识为普遍的、外在的、供人掌握的真理。”这意味着“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前没有意义”。这就否定了人类积累的“普遍性”知识,剩下的就只有个人的“体验”。他们只承认“个人因素”。例如:“18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建构”知识观来源于现象学的教学论,是否合理,是需要证明的。    此外还有“活动的伦理原则”,“知识的生存方式”,“个性化”,“回归生活”……等等似是而非的“新”观念,也都需要作系统的理论说明的,不是凭引证几句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