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235308
大小:3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0
《转基因产业化步入深水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转基因产业化步入深水区2010年05月05日13:57 来源:《经济参考报》 “企业如果要做转基因产业,至少要烧10年的钱,现在我们是用传统技术赚的钱来养生物技术。”位于北京中关村的某种业公司的办公室里,谈到转基因产业发展的现状,该公司负责人李博士有些无奈。 其实,转基因产业在中国已经发展了二三十年,但最近一年受到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农业部去年批准主粮转基因安全证书所引发的争辩还未消殆,不久前湖南、湖北被曝查出转基因大米的事件也仍在调查,转基因一度处于舆论风暴的中心。 众声喧哗的背后,转基因产业化已经步入了深水区。记
2、者了解到,转基因产业的商业模式和经济效益还存在变数,加之技术投入不足,企业缺乏竞争力,整个产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商业化路途漫漫基因专利或将失效 2009年,农业部批准了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这被看作是转基因水稻和玉米向商业化生产迈出的实质性一步。然而,转基因要真正实现产业化生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一方面,转基因由技术研发到产品产业转化需要很长时间;另一方面,作为与公众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转基因技术,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每一个步骤都不能互相替代,需要按部就班地按照有关法律程序去操作。业内人士感慨:“中国大部
3、分的基因专利真正到商业化的那一天,基本就是专利失效的时候。基因专利到底具不具备商业价值,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上述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水稻品种“华恢1号”和“B T汕优63”,是由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团队培育而成。受张启发院士委托,华中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传媒中心(以下简称华农生科传媒中心)在答复《经济参考报》记者的邮件中称,安全证书的获得,只是任何一个种子品种进入商业化种植的重要“门槛”,现在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的商业化生产还没有时间表。 “现在大部分企业都还没有多少实质性行动。”上述不愿透露名字的种业公司负责人李博士说
4、。他所指的“实质性行动”,一是进行基因方面的研究,或者购买基因的知识产权和使用权,二是转基因品种的培育。 事实上,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国际上农业生物工程应用得最早的国家之一。更加鲜为人知的是,中国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早在1992年,中国就首先在大田生产上种植了转基因抗病毒烟草。1993年,中国又开始种植转基因棉花。 然而,当转基因作物从烟草、棉花变为水稻、玉米,要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食物的时候,转基因产业化面临的挑战才真正开始。特别是舆论对转基因技术此起彼伏的争议,更是让很多
5、企业不敢贸然进入这块“是非之地”。 即使企业有了实质性行动,要真正实现产业化生产,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副局长戴小枫给《经济参考报》记者算了一笔“时间账”: 获得安全证书属于“种质创新”,将种质改造成好的育种材料,一般得经过两三年;再拿育种材料进行新品种选育,获得稳定的品系,最少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这时候企业提出申请,参加区域试验,一般三年后才能通过新品种审定并获得生产许可证;最后还要经过两三年的繁种,才可能开展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 如果再加上前期申请基因专利、进行转化工作的五六年时间,这样算来
6、即便在“理想的状况”下,从获得基因专利到产业化生产,也至少需要15年,稍不顺利的话则需要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难怪李博士感叹说:“中国大部分的基因专利真正到商业化的那一天,基本就是专利失效的时候。基因专利到底具不具备商业价值,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如此漫长的产业化过程,让国内第一家获准进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商业化的奥瑞金种业公司不得不评估各种商业模式的价值。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安全证书针对的是转化体(导入了某种基因的受体材料,也是完整的植株),而不是转基因品种,如果拿转化体去直接生产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的植酸酶,则可以立
7、即投入生产;如果是生产杂交种,销售给农民去种植,那么上述的审批环节一个都不能少。 奥瑞金公司董事长韩庚辰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转植酸酶玉米是全世界第一例,还没有既定的模式,奥瑞金今年开始正式评估各种商业模式潜在的经济价值,到明年才能确定到底按照哪种模式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 在中国,有专家一直呼吁,从加快产业化的角度,将环境释放和区域试验同步进行,以缩短周期。然而,作为与公众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转基因技术,推动其产业化发展不是简单的加快速度。“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每一个步骤都不能互相替代,需要按部就班地按照有关法律
8、程序去操作,绝不能跳过某个阶段,否则将来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戴小枫说。 经济价值尚存争论研发风险不容低估 对于转基因的支持者来说,转基因产业化是解决中国粮食紧张问题的“必选项”。然而有专家却认为转基因水稻的增产幅度“可以忽略不计”,通过传统的农业技术可以取得更好的增产效果;同时,即使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