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点火系统故障诊断分析开题报告

发动机点火系统故障诊断分析开题报告

ID:11023300

大小:4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9

发动机点火系统故障诊断分析开题报告_第1页
发动机点火系统故障诊断分析开题报告_第2页
发动机点火系统故障诊断分析开题报告_第3页
资源描述:

《发动机点火系统故障诊断分析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2009)级专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发动机点火系统故障诊断分析系(部):汽车工程系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班级:2009级汽车检测与维修五班学号:200914081060186学生姓名:张鉴指导教师:纪建平报告时间:2012年5月2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各种先进的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汽车上大大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使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汽车电子控制从发动机开始,而发动机控制技术从控制点火开始,在各种工况下,可以通过E

2、CU控制各个执行器从而获得最佳的点火提前角,使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及稳定性均处于最佳。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都可对点火线圈初级电路的通电时间和电流进行控制,在提高了点火的可靠性同时也有效地减少电能消耗,防止点火线圈烧损。电控点火的性能越好结构就越复杂,从而使点火故障诊断维修的难度增加,所以要有清晰的点火系统故障,以及故障的诊断分析思路是至关重要的。点火系统在引擎运转时所扮演的角色是在任何引擎转速及不同的引擎负荷下,均能在适当的时机提供足够的电压,使火花塞能产生足以点燃汽缸内混合气的火花,让引擎得到最佳

3、的燃烧效率。点火系统的基本装置包含了电源、点火系统(电瓶)、点火触发装置、点火正时控制装置、高压产生器(高压线圈)、高压电分配装置(分电盘)、高压导线及火花塞。现代的点火提前装置则已改由引擎管理电脑所控制,电脑收集引擎转速、进气歧管压力或空气流量、节气门位置、电瓶电压、水温、爆震等讯号,算出最佳点火正时提前角度,再发出点火讯号,达到控制点火正时的目的。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跟一般的微机控制点火系统基本原理一样,凯美瑞的独立点火系统也是需要利用曲轴位置传感器和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来感知曲轴位置和活塞

4、位置,将信号传给电子控制单元ECU,ECU再结合发动机转速,空气流量传感器,水温,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等信号,发出控制信号控制点火器,从而使点火线圈适时的产生高压电。A2系统发电机采用了先进的无分电器独立点火系统,这种独立的点火系统有以下优点:每缸都有各自的独立的点火线圈,即使发动机转速很高,点火线圈也有较大的闭合角,可保证足够的点火能量,每个缸均有点火线圈,单位时间内通过点火线圈初级绕组的电流较小,点火线圈不发热;点火线圈体积也减少,能直接装在火花塞上面;取消了分缸高压线,避免了对计算机信号的电磁干扰;在提高

5、点火正时控制精度的同时,还可以达到点火时间的全程调整。本文就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进行简单介绍。三、课题的研究方法及措施3.1研究方法1.对汽车发动机点火系统的原理进行研究,分析故障出现的原因。2.使用有目的针对的方法进行故障诊断。3.根据诊断结果,提出部件的检查的方法及步骤。本次论文是研究人一一车一一各种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这些故障性进行诊断突破了用传统方法对系统的诊断及研究,提出了一种解决点火系统系统故障的新方法。23.2措施1.在平时使用时注意保养和维护。2.发现有故障时一定要及时维修。3.最主

6、要的是要定期进行保养。四、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进度2011.09—2011.10论题了解、材料收集,阅读了与论题有关的基础性文献,对汽车点火系统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2011.10—2011.11撰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汽车维修车间进行亲自动手操作,用亲身实践来弥补理论的不足。2011.11—2012.03论文初稿写作2012.04—2012.05论文修改完善2012.05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郑开青.电控发动机常见故障[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1987.[2]竺可桢.发动机异响[M].北京:科

7、学出版社,1973.[3]李清明.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4.[4]钱人一.现代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5]刘汉军.大众汽车电控系统维修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6]郭新华汽车构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7]扬海泉.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8]邹小明.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9]李东江.汽车电控系统故障检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8、[10]ReedMatthewP.SehneiderLawreneeW.BurneyRichardEInvestigationofAirbagindueedSkinAbrasions.SAEPaPerNo.9225101992Strieh5J.ShearingofNerveFibersasaCauseofBrainDamageDuetoHead[11]KevinJostAirBagTeehnologyAutom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