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素质学说 双因素理论 绩效管理系统

绩效素质学说 双因素理论 绩效管理系统

ID:10965472

大小:3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9

绩效素质学说 双因素理论 绩效管理系统_第1页
绩效素质学说 双因素理论 绩效管理系统_第2页
绩效素质学说 双因素理论 绩效管理系统_第3页
绩效素质学说 双因素理论 绩效管理系统_第4页
资源描述:

《绩效素质学说 双因素理论 绩效管理系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绩效素质学说双因素理论绩效管理系统 2006年,国家出台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对事业单位现行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决定自2006年7月起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按照“统筹考虑、分步实施、制度入轨、逐步到位”的原则,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津贴补贴的实施工作已先后完成。2009年9月,国务院常委会决定高等学校从2010年1月起实施绩效工资。岗位绩效工资制从制度上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3P管理模式(Position、Performance、Payment),即以岗位分析为起点,绩效考核为中心

2、,工资分配为结果,并以此为主线来展开和落实高等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但是,目前的3P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岗位为基点,忽视了与岗位相对的非常重要的资源,即人力资本。事实上,对于一个组织来讲,人和岗位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像高等学校这种知识密集型的组织,每个教师都是非常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等功能实现的关键所在。因此,需要将经典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转变为现代的人才管理理念,并将该理念引入高等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运用于高等学校绩效工资体系的设计中。  一、绩效的定义  要进行高等学校

3、绩效工资体系的设计,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绩效。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答案。目前流行的绩效学说主要有三种,第一为“绩效结果学说”,1984年,Bernardin等人明确提出绩效的定义,认为个体绩效是在特定时间范围,在特定工作职能、活动或行为上生产出的结果记录,这种定义便于理解并具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对于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的知识型员工来说,他们的工作结果往往受到与工作无关因素的影响,单纯地考核结果容易导致短期行为;第二为“绩效行为学说”,1993年,Campbell,McCloy,Oppler和Sager

4、提出,绩效是个体自己控制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此学说适用于结果体现的周期长,衡量结果的成本高等性质的工作;第三为新近提出的“绩效素质学说”,是专门基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在麦可利兰的冰山模型基础上提出的,该学说强调对人员本身的要求,认为只要找对人,绩效表现就会好,绩效评估过程应以人格特质和能力为主。针对教师这种知识密集的职业,综合运用绩效结果学说和绩效素质学说是比较恰当的,“绩效”体现为“做了什么(实际绩效)”加上“能做什么(预期绩效)”更为恰当,绩效不再作为“追溯过去”、“评估历史

5、”,不仅要看员工当前做了什么,也要关注将来还能够做什么,能给组织带来什么价值。  二、高等学校绩效与企业绩效的区别  有人说,企业根据“绩效结果说”,按照员工的实际业绩来付薪水,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高等学校是否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答案是否定的。企业与高等学校是不同的,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而高等学校具有“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实施科技创新,应用知识、服务社会”三大功能,是典型的公

6、益性、非营利性的组织。二者性质不同,决定了其绩效工资的差别。  对于企业来说,更在意的是经济效益。在绩效考核方面,企业一般会将员工的业绩定量化,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衡量指标;如果员工取得了好的绩效,那么企业就会为其付酬;如果员工的绩效不好,那么理所当然不会得到相应的绩效工资。相对于企业而言,高等学校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教师是具有传播与创新双重属性的职业,其工作具有较强的内隐性,其劳动过程常常是无形的,没有明确的步骤和过程,业绩不容易衡量。如果非要以量化的指标来考量教师的业绩,会使得教师有功利化、短期化的

7、倾向,不利于长期发展。以科研活动为例,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或者是科研项目本身的艰难性,在一个较短的考核期内,并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非要以硬性指标来衡量,如文章的发表数量、科研获奖情况等,会导致科研积极性受挫,难以产生高质量的、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因此,有必要从长期的视角来考虑,为教学科研人员的素质付酬。  此外,对于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来说,在用人方面,只要是符合企业发展需要、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都可以录用,这决定了企业只需为员工的业绩付酬,而不必为其学识、资历等付酬;而高等学校,肩负着更多的社

8、会责任,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对教师的资历、学历、知识、技能等都有很高的要求,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前期进行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所以高等学校不仅应为教师的业绩付酬,还应为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付酬。  三、绩效工资设计的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即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指出,导致人们工作满意和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截然不同。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内部因素,包括获得进步、受到认可、责任大小、取得的成就、工作富有挑战性等,这些因素的满足会使得人们从内心深处受到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