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546836
大小:27.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07
《企业金融化的经济效应及风险防范的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企业金融化的经济效应及风险防范文/王 倩 张小东【摘 要】 通过对我国企业金融化的经济效应及风险防范等研究,指出企业金融化对经济的影响同时存在正面和负面效应。针对目前我国企业金融化出现的加速趋势,为了防范我国企业金融化风险,笔者从制度建设和外部监管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 产融结合 企业金融化 经济效应 风险防范2007年8月份以后,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全球爆发了一轮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目前金融危机仍在不断蔓延,并波及到实体经济领域,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实体经济也正面临深刻的危机。由
2、于在前期产融结合过程中没有有效地防范风险,加之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部分参与产融结合的企业损失严重,甚至有的宣告破产。以金融产业资本向实体产业进行渗透的相关公司为例,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已经宣布破产;而由实体产业向金融产业渗透的美国通用汽车集团目前正处于破产边缘。美国的实践表明,产融结合是一把“双刃剑”,在产融结合过程中,如何规避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产融结合对经济的正面效应是各国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考虑目前我国产融结合主要表现在实体产业资本向金融产业渗透方面,因此,本文研究重点在
3、于研究实体产业资本向金融产业——即企业金融化过程的经济效应及风险防范。一、企业金融化的内涵产融结合其实质是关于实体经济与金融结合的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的内涵随着经济制度的变迁、社会背景的变化动态发展。就现阶段而言,完整意义上的产融结合是指,作为实体产业资本和金融产业资本载体的组织机构,实体企业与金融机构在经济运动中通过股权参与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事结合等方式,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为基础,相互融合、同生共长的一种资本结合模式。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法律体系、政策法规不尽相同。因此,
4、产融结合的内涵随着国别的不同会出现较大差异。如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系指实体产业与金融产业相互参股、融合的一种经济行为。纵观我国产融结合发展历程,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扩大及国内金融改革进程的不断提速,目前国家已允许部分金融机构进行实体产业投资,但对于投资主体资格及资金投向仍有严格规定,金融产业资本向实体产业的渗透仍存在很多政策性障碍。因此,当前我国产融结合的内涵主要指实体产业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金融产业运作的行为趋势——即企业金融化。企业金融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实体
5、企业通过发起设立、投资控股、参股、并购等手段,涉足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各种金融机构。以目前沪深股市上市公司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沪深1590家上市公司中,已有223家上市公司涉足金融产业,占市公司总数的14.01%。而从沪深股市32家金融机构资本投向来看,投资实体产业的金融类上市公司泛陈可数。上述现象表明,我国产融结合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资本单向流动特征,即实体产业资本向金融产业渗透力较强,而金融产业资本向实体产业渗透力较弱。这一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与我国金融组织的稀缺性及相对较高的垄断性有关;
6、另一方面亦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限制金融产业资本向实体产业投资有关。二、企业金融化的经济效应分析企业金融化经济效应的显现及大小主要取决于一个制度结构的完备性程度和内外部生存环境的完善程度。其经济效应可从正负两方面进行分析。(一)企业金融化对我国经济影响的正效应分析1、企业金融化有利于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国际经验表明,部分有实力的企业通过金融化,可以使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实力迅速提升,形成产融结合的企业集团。这将有利于扩大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利于增强国民经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此
7、外,刘明、袁国良(1999),洪锡熙、沈艺峰(2000),吕长江、王克敏(2002)等从不同角度证明了正相关的观点。2、第二种观点认为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负相关,即公司财务杠杆的提高会降低公司价值。支持该观点的国外研究有Myesr和Mujluf(1984)提出的啄序理论,Fr1end和Lang(1998)、Titman和weSSels(1998)、Rajan和lingales(1995),Mohd,PeryrnadRimbye(1998),Smierly和Li(2000)等的相关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
8、有:陆正飞(1996)的研究发现,我国企业负债率总体偏高,同时呈现以下特点:(1)负债率与企业规模负相关。(2)负债率与收益率负相关。陆正飞、辛宇(1998)发现,企业的获利能力与负债比率显著负相关。李善民、苏斌(1999)的研究发现,在亏损的公司中,净资产收益率与企业的总负债、短期负债率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冯根福、吴林江、刘世彦(2000),张则斌、朱少醒、吴健中(2000),吕长江、韩慧博(2001)等的研究也得出了一致的结论。3、第三种观点认为资产负债率与公司价值成U形相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