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452500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艺术类高校美术基础教学的现状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艺术类高校美术基础教学的现状与思考摘要 本文时高校美术基础教学进行了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提出高权美术基础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 美术基础教学 现状 创造 现代设计专业基础教育在我国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面对中国偌大的设计市场,国内的美院、综合性大学等纷纷开设设计系以应对这种局面。经过这么多年的设计教育。各高等院校也顺应时代需要做出一些相应的改革。其中,就过去美术院校的“工艺系”到今天的“艺术设计系”名称的改变可窥到设计教育中改革的印记。但客观地看,目前的设计基础教学自身还不很完善。 一、目前设计基础
2、教学中的现状 首先,在教学中重视造型基本功,这本无可厚非,但却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仔细审视我们的教学却不难发现,当今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艺术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弊端。从目前学院基础教学情况看,我们过去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一套曾经行之有效的素描教学体系,和当代以及面向未来的社会与艺术需求之间已经产生了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直接表现在我们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化,其直接后果是致使学生成为绘画的奴隶,对绘画失去了兴趣,这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与今天
3、多元化的艺术发展需求相背离。因而,旧的美术设计基础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正如用安格尔的方法不会有毕加索;用张大干的方法也不会有徐悲鸿一样,纯美术(油、版、雕)的造型训练、色彩练习,对于设计专业而言,并不是完全适用的。 其次,“包豪斯”的教学重实践、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等等,都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应当学习的。但由于一开始对其理解的偏差,导致了今天各院系的设计专业基础训练明显地缺乏活力、创造力,对设计专业基础的理解也明显落后于时代。很多学生作品毫无新意,且忽略了自身的民族特点,放弃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
4、的文化积淀,没能很好地将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再次,设计专业在西方发展了百年,而在中国现代设计只有不到二十年的发展时间。因而受诸多因素影响,中国的早期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从内容形式到制作方法都过于单调,传统工艺美术型的设计教学已无法迁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新理念、新思维不断介入人们的生活。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又出现了“视觉文化教育”的提法,其范围进一步扩展为“每天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个人的态度、信念以及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①中国的设计专
5、业基础课程应在实践与探索中思考与寻找设计的未来之路,才能迎接挑战,鹤立鸡群。这就要求设计者有着独到的创意,这种创意既显个性,也为受众所认可与接受。这为中国现代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个性的核心内容是主体性与创造性,个性教育可以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推进创新教育,是基于对个性的尊重和主体的回归。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尤其是创新型个性的培养,要尊重和信任
6、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进行互动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的欲望,启发学生去自主思考,而不是一教到底的灌输,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使学生自觉、自信、主动、独立地学习。在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有着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也有自己喜爱的表现手法。所以在进行主题活动的绘画时,我们创造“自由”的课堂环境,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表现自我。而所谓“自由”之一就包括了创造形式上的灵活性。因此,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及喜好来选择。比如肌理制作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法,丰富绘画语言,可以表达不
7、同的情感意蕴,抽象美感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作画兴趣,激发作画热情,使绘画创作具有游戏般的自由快感,能焕发创造潜能。所以在基础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释放学生的创造潜力。这样学生在创作同一主题的作品时由于运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得到的画每一张都不一样,各有各的精彩,不能相提并论,激发学生对专业基础训练的兴趣。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在美术教学中,要调动一切手法,为学生思路的展开,
8、潜能的挖掘提供契机,在美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上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探讨,提出新观念,对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方式作出客观、诚恳的评价,并进行分析、引导,因材施教,从而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智能,充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其创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用一种模式去限制各具特征的个性发展,是对个体发展的不公正。长期统一的同化性教育,会严重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独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