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77230
大小:6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6
《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一、引言 随着全球变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频发等不利影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各国政府开始思考新的经济发展模式。2003年英国政府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一个低碳经济》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之后,低碳经济思想便受到多数国家的赞同和支持。欧盟大力实施以价格优惠、税收优惠、政府绿色采购等低碳产业扶植政策(蒋海勇,2010;薛睿,2011),[1-2]还出台了《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对低碳技术创新进行人力和资金投入。美国政府特别注重可持续能源的发展,
2、通过吸引风险资本、私人投资,并制定生产税收减免等联邦法规,为开发和利用可持续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提供资金和法律支持。日本颁布了《环境税》,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将征收环境税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制定了新国家能源技术战略,积极促进本国低碳产业技术的发展(郭大为等,2010)。[3] 我国从产业政策、技术政策、财税政策和法律法规层面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法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首次提出了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充分表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 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加快工业化进程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点,但是在低碳
3、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新形势下,欠发达地区传统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与低碳经济的要求相适应,为了避免再走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在产业和技术选择上进行创新升级,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江西作为资源能源依赖度较强的欠发达省份,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研究首先构建了符合欠发达地区发展特点的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再用2003~2012年江西省经济社会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4、,以期通过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为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寻找突破口。 二、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目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模式,主要是因为学者们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会从不同的角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马军等(2010)从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社会支撑等方面入手,运用德尔菲法和线性加权法对我国东部沿海6省市进行了低碳评价分析。[4] 任福兵等(2010)则从能源利用结构、产业经济发展、农业发展支
5、撑、科学技术支持、建筑支撑、交通支撑、消费方式和政策法规8个层面选取了52个指标。[5] 冯碧梅(2011)在构建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将区域低碳经济概括为自然生态低碳、产业生态低碳和人文生态低碳三个子系统,在每一子系统中又围绕碳排放、碳源控制、碳汇建设、低碳产业等指标进行细化。[6] 唐笑飞(2011)将社会经济基础、能源消费、碳排放、碳吸收、低碳产业作为中国省域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7] 李晓燕、邓玲(2010)在经济系统、科技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4个准则层选择了27个指
6、标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8] 刘蓓琳(2012)则充分借鉴了各类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五个维度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9] 白雪勤、孙文生(2012)从经济、技术、环境等方面选取了17个指标,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北省11个市进行了低碳发展分析。[10] 屈小娥、曹珂(2013)则首次提出将民生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具体采用居民收入和恩格尔系数作为表征指标,构建了涵括低碳产出、低碳排放、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人民生活水平等5个方
7、面的指标体系,并应用于陕西省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在参考借鉴上述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充分考虑了欠发达地区的特殊性,即高能耗产业比重偏高、低碳产业创新的空间受限、低碳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等劣势,以及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转型成本较低,综合阻力较小,进度较快等优势。最后,在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等原则的指导下,本研究构建了涵括产业经济发展、能源资源消耗、技术研发水平、环境质量状况于一体的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4个方面一共选
8、取了19个评价指标,所有评价指标均为可量化指标(见表1)。 描述性统计的数据主要于江西省统计年鉴、统计月报,部分于X络资料和统计数据计算。 三、数据说明与方法介绍 (一)数据说明由于低碳经济概念的首次提出是2003年,所以本文所用的数据为2003-2012年江西的社会经济数据。为了保障数据的科学、准确,本文采用的基础指标的数据主要于江西省统计局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统计月报,部分于X络资料和统计数据计算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