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19925
大小:72.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7-11-06
《一、本段学习内容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本段学习内容概述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一)、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普遍流行的一种文艺思潮,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对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在文学传统上,浪漫主义文学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与浪漫主义和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和卢梭对感情抒发的崇尚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浪漫主义文学成就最突出的在于诗
2、歌,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一路,具有忧郁感伤的情调。(二)代表作品《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与拜伦拜伦(1788~1824)出生在伦敦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21岁时他出国旅行,写出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前两章,因为他热爱正义与自由,不能容于英国的上层社会而被迫继续流浪,这使他得以完成《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后半部分和诗集小说《唐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长诗第一章写主人公哈罗德在葡萄牙、西班牙的游历,主要写游西班牙的观感。诗人写了西班牙在法国统
3、治下的现状,由此联系到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国王率领人民打败摩尔人的历史,表现了现实中的西班牙人民继承反侵略的光荣传统,他们英勇不屈,顽强战斗。作者细致地描写在莫伦纳山上,西班牙人民抗击法国占领军的的情景,集中塑造了一个曾经参加萨拉哥萨保卫战的女英雄形象。第二章写哈罗德在比利时和瑞士的游历。作者集中表现了对拿破仑失败以后欧洲命运的担忧。当时,正是神圣同盟统治欧洲的年代,拜伦认识到,拿破仑虽然被推翻,但欧洲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神圣同盟正忙于“巩固皇位的胜利”和对革命进行“空前绝后的屠杀”。新旧暴君更替
4、,这不过是“打倒狮子又向豺狼施礼”。接着,作者回顾了法国大革命,想到了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伏尔泰、狄德罗,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封建暴政。第四章是意大利游记。这一章完全抛开了哈罗德,主要写诗人到意大利的一些感受。诗人缅怀了意大利古代光荣的历史,提到了塔索、但丁、彼特拉克、薄迦丘等意大利著名作家的名字,诗人看到这个有着辉煌历史的国家如今在奥地利统治下一片衰败的景象,感到万分痛心,同时,他也坚信,人民终将会获得自由。《游记》最后以歌颂大海作为结束。大海,象征着自由,它永远不可征服而最终却要征服敢于和它抗衡的
5、力量,这表明自由必胜,暴政必败。《叶甫盖尼·奥涅金》与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民族诗人普希金用了8年多的时间写成代表作,是诗体小说。作品的中心主人公是贵族青年奥涅金。奥涅金有过和一般的贵族青年相似的奢靡的生活道路,但是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进步的启蒙思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拜伦颂扬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诗歌,都对他产生了影响,使他对现实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厌倦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抱着对新的生活的渴望来到乡村,并试图从事农事改革。但是,华而不实的贵族教育没有给予他任何
6、实际工作的能力,好逸恶劳的恶习又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周围地主的非难和反对,奥涅金到头来仍处于无所事事、苦闷和彷徨的境地,染上了典型的时代病--忧郁症。在乡下的庄园,他和连斯基及其未婚妻奥尔伽成为好友。奥尔伽的姐姐达吉雅娜纯朴、多情,她热烈地爱上了奥涅金,并勇敢地写信向他倾诉自己纯洁的爱情,奥涅金一番劝说拒绝了她。一次家庭宴会,感到一切都庸俗无聊的奥涅金故意向奥尔伽献殷勤,引起连斯基的愤怒并要求与他决斗,奥涅金在决斗中打死了自己的朋友。追悔莫及之余,奥涅金离开乡下出国漫游。几年后在圣彼得堡
7、一个舞会上,奥涅金和已成为将军夫人的达吉雅娜重逢,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她,但吉雅娜无法背叛自己的丈夫。尽管深爱着奥涅金,但吉雅娜拒绝了他。《草叶集》与惠特曼《草叶集》是十九世纪美国作家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集,从1855年初版的12首发展到1891-1892年“临终版”的401首,记录着诗人一生的思想和探索历程,也反映出他的时代和国家的面貌。诗集得名于其中这样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惠特曼从小热爱民主和自由,他只读过五六年书,十几岁就外出谋生。但他勤奋好学,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
8、世界文学名著。他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开始写诗,于1855年出版了《草叶集》的第一版。”草叶是最普通、最有生命力的东西,象征着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美国。诗集通过“自我”感受和“自我”形象,热情歌颂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美国。《草叶集》是惠特曼一生创作的总汇,也是美国诗歌史上一座灿烂的里程碑。作品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充分反映了十九世纪中期美国的时代精神。诗人站在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上讴歌美国这块“民主的大地”。《巴黎圣母院》与雨果雨果(1802——1885)的创作跨越19世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