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禁忌与灸法意外

灸法禁忌与灸法意外

ID:10131313

大小:3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6-11

灸法禁忌与灸法意外_第1页
灸法禁忌与灸法意外_第2页
灸法禁忌与灸法意外_第3页
灸法禁忌与灸法意外_第4页
资源描述:

《灸法禁忌与灸法意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灸法禁忌与灸法意外(转帖)一、灸法注意事项    灸疗虽然法简方便,但在临床应用时,尚须注意以下各点,以保证其安全有效。1.施灸前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灸疗之法,并取得患者的合作。2、施灸前根据病情,选准穴位,令患者充分暴露施灸的部位,并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3.腰背、腹部施灸,壮数可多:胸部四肢施灸壮数宜少;头颈部更少。青壮年施灸壮数可多,时间宜长;老人、小儿施灸壮数应少,时间宜短,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4.颜面部,心区,大血管部和肌腱处不可用瘢痕灸,禁灸或慎灸穴位应慎用。5.对于昏迷、局部知觉迟钝或知觉消失的患者,注意勿灸过量,避免过分灼伤

2、,引起不良后果。尤其对老人、小儿患者更应如此。6.施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7.非化脓灸时,灸灼过度如局部出现水泡,如水泡不大,可用龙胆紫药水擦涂,并嘱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数日后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宜用消毒针具,引出水泡内液,外用消毒敷料保护,也可在数日内痊愈。8.凡化脓灸后在化脓期或灸后起泡破溃期,均应忌酒、鱼腥及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能助湿化热、生痰助风,并可刺激皮肤不良反应,从而使创面不易收敛或愈合。9.艾炷或艾条灸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复燃事故发生。二、灸法禁忌   灸法适应范围广泛,但和其他的穴位刺激

3、疗法一样也有其禁忌。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禁灸部位 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禁灸穴位的记载,但各种书籍之间互有出入,颇不一致。如《针灸甲乙经》仅载禁灸穴24个穴位,《针灸集成》则达49个之多。从临床实践看,其中多数穴位没有禁灸的必要。而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疗,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妇少腹部亦禁灸。2.禁忌病证 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头痛等症,一般不适宜用灸疗,但并非绝对。.其他禁忌  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疗。另外,近年来还发现少数患者对艾叶发生过敏,此类患者可采用非

4、艾灸疗或其他穴位刺激法。三、灸法意外    灸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而且较之针刺疗法也更为安全。我国晋唐时期曾一度风行灸疗,当时的一些著名医家都极力推崇灸法,有的甚至抑针扬灸。实际上,灸法如应用不当,亦可发生意外事故。早在我国晋代就有这方面的记载:“渊液……不可灸,灸之不幸,生肿蚀、马刀伤内,溃者死”。(《针灸甲乙经?卷三》)这是由于古代缺乏消毒概念和条件,加上缺少有效的抗炎措施,容易发生感染和招致严重后果。晕灸,在古人的临床实践中十分多见,所以在清代医家吴亦鼎所著的《神灸经纶》中已提到晕灸的救治之法:“或著火有眩晕者,神气虚也,乃以冷物压灸处,其晕自苏,再停良久

5、,以稀粥或姜汤与之,以壮其神”。现代,灸法意外较为常见的除晕灸、感染外,尚有过敏、中毒等。(一)晕灸    晕灸是不多见的一种针灸不良反应。多为轻症,但也有症候较严重者。应引起注意。其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之法大致与晕针类似。关于晕灸的机理,曾有人将其与休克混为一谈。其实,晕灸与晕针一样都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晕厥。它是由于强烈的刺灸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围肌肉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脏的输出量减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而发为晕厥。1.原因    关于晕灸的原因,《标幽赋》曾云:“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其

6、常见者有下列几种。(1)体质原因 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特别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灸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2)刺激原因 穴位刺激过强,可致晕灸。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很难度量比较。在刺激的种类上,以艾灸多见。(3)体位原因 一般来说,正坐位或直立施灸时易发生晕灸。(4)环境原因: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灸,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2.临床表现 一般分为以下三期。先兆期: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眼花,耳鸣,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发作期

7、: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数可伴惊厥发作。后期: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睡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晕灸大多发生于针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患者在取针后数分钟乃至更长时间始出现症状,被称为延迟晕灸,应特别注意。3.预防方法 早在《黄帝内经》中,曾用不少篇幅提及晕针的预防:“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有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素问?刺禁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