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九次质量检测(三诊)语文Word版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九次质量检测(三诊)语文Word版

ID:83509566

大小:673.75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3-07-04

上传者:老李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九次质量检测(三诊)语文Word版_第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九次质量检测(三诊)语文Word版_第2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九次质量检测(三诊)语文Word版_第3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九次质量检测(三诊)语文Word版_第4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九次质量检测(三诊)语文Word版_第5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九次质量检测(三诊)语文Word版_第6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九次质量检测(三诊)语文Word版_第7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九次质量检测(三诊)语文Word版_第8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九次质量检测(三诊)语文Word版_第9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九次质量检测(三诊)语文Word版_第10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九次质量检测(三诊)语文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重庆市高2023届高三第九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茂林修竹、曲水流觞、阡陌稻田、古树老宅······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装着一个“田园梦”。因此,在很多人奔赴城市寻求机遇的当下,也有不少人“逆流而动”,重回乡村,希望过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生活。随着脱贫攻坚的如期实现以及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在物质生活上,农村开始向城市看齐。如今的城乡差距,很大程度体现在文化艺术建设上。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文化艺术的作用,让乡村从富起来到美起来、雅起来,增强乡村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满足乡村群众高品质的生活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审美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之义。以美学理念为指导,以艺术设计为手段,将美学融入乡村空间设计是提升乡村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人的气质模样各不相同,村庄也是。艺术介入乡村空间设计,一定要尊重不同村庄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村民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艺术语言,坚持“一村一品、一品一韵”,力求让每个村庄、每幢建筑都成为一道艺术风景。艺术乡建的作用,不仅在于给乡村“美容”,还在于激活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将其变成乡村发展的资产。在这方面,非遗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1诞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是乡村特色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数据显示,我国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比如版画、剪纸、泥塑等。由于跟现代生活和现代审美脱节,不少非遗面临传承危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艺术家、设计师的到来,为非遗产品带来更具现代美感的造型,赋予其贴近现代人生活需求的功能,让不少非遗不但“活”了起来,也“火”了起来。借助非遗资源,很多乡村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找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全国各地已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设立在脱贫县。这些非遗工坊,在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艺术乡建在非遗领域的实践,打通了乡村文化精神体系与乡村文化产业体系的壁垒,既为乡村非遗传承探索出新的路径,也通过调动乡村群众参与非遗产品的设计、生产,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审美意识。村民是乡村的主体。艺术乡建的落脚点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最终目的是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觉,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打造一支生机勃发的乡土人才生力军,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活力。在这方面,浙江省宁海县葛家村提供了示范样本。在葛家村,艺术乡建的行动者们,对养花、酿酒、劈竹、砌石等被村民忽视的技艺进行重新设计,并结合村民各自的需求和条件,对他们进行技艺培训。依靠重新设计的技艺,开过缝衣店的村民袁小仙成为“粉小仙手工艺馆”的布艺艺术家;会挖竹笋的村民葛国青现在是竹艺艺术家;泥瓦匠葛万成功将自家小院改造成仙绒美术馆并当上馆长。经过艺术家与村民们的共同努力,往日那些村民眼中一文不值的在地资源被一一发现,乡土文化体系逐渐得以形塑。村民们不仅收获了个人潜能创造的红利,而且重新认识了乡村,认识了自己,文化自信得到明显增强。(摘编自刘琪《艺术乡建:唤醒沉睡的乡村之美》)材料二:小山村变成“大画布”,深山里建起艺术院落······“艺术”与“乡建”双向奔赴、无缝衔接,成为乡村振兴路途中的一道亮丽风景。艺术乡建是对文脉的延续,也是对乡土文化的深耕,是地域美学的艺术转化,也是文艺人民性的内涵呈现。

2从本质上说,艺术乡建的过程,是文艺为民的过程,是生活环境美化的过程,也是乡村居民精神力量凝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乡村文化节庆活动蓬勃开展,美术馆、剧场、民间文艺展示馆等乡村艺术场所有序兴建,大量美术、创意设计等艺术元素应用于乡村规划建设,很多文艺演出队伍为基层群众带去欢声笑语,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由此得到满足。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的创新传承,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护。艺术乡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当代乡土文化的重新发现、挖掘与整理。人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就个体而言,乡村振兴的目的是让农村人过上幸福生活。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艺术不应是深藏于展馆的阳春白雪,也不应是独乐于书斋的文人雅事,而应是写在乡村大地上的诗、哼在百姓嘴边的歌。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发挥反哺生活、滋养心灵的作用,为一切愿意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搭建起通向美好生活的阶梯。艺术乡建为艺术走向田间、走进农村群众的生活开辟了通路。当艺术以总体性的姿态、弥漫式的路径深度介入生活,乡村世界被艺术思维所把握和表达,平凡日子里的美、身边小事中的善,就会变得如夜空里的群星般璀璨夺目。作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艺术乡建必须以高品质的艺术为基础。尤其是在互联网造成的扁平世界中,艺术欣赏的地域区隔被打破,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这要求我们不论是以艺术推动乡村旅游,还是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都要推出更多优质文艺作品和活动。这就意味着在推进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起来,以大量充满本土气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活动,充实和活跃乡村文化空间,增强乡村自身文化造血功能,推动乡村由“外援式”建设向“内生式”发展转变。(摘编自胡一峰《艺术乡建:扮靓乡村颜值,擦亮乡土底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田园梦”在文中是指远离城市生活压力,在田园中去过隐逸生活的梦想。B.“逆流而动”中的“流”指的是众多人往中心城市流动并集聚的一种倾向。C.“活”在文中是指让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众见面,获得更多展示机会。D.“大画布”在文中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山村成为艺术家施展才华的舞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村美起来、雅起来,是比富起来更高的目标追求,必须发挥文化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提升乡村的文化品位。

3B.艺术乡建指的是在美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艺术设计,力求让每个村庄、每幢建筑都成为一道艺术风景的一种手段。C.艺术只有深耕乡土文化,转化地域美学,延续乡村文脉,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大家带去欢声笑语。D.艺术具有反哺生活、滋养心灵的作用,因而能以总体性的姿态、弥漫式的路径介入生活,艺术把握和表达乡村世界。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3分)A.河南修武县利用农村的闲置空间,由国际知名设计师设计,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使这些空间成为当地有名的网红打卡地。B.浙江天台灵溪村,依托非遗资源,打造出集“逛千年古村,练奚家长拳,闹状元游街,吃三尺垂面”为一体的特色乡村度假体验地。C.安徽合肥三瓜村按照把乡村建设得更加像乡村的理念,修整山地,修复水系,把乡村田野打造成了诗意栖居、宜游宜业的美丽家园。D.浙江衢州余东村的农民艺术家,“白天扛锄头,晚上提笔头”,坚持创作农民画,村里色彩艳丽的“墙画”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5.有人认为:“艺术家对乡村问题的关切,既不能偏离艺术家的创造力,也不能割裂乡村的生产生活。”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星期三的紫罗兰(法)安德烈·莫洛亚“谢妮,再待一会儿吧!”“不能再耽搁了,已经快到四点了,今天是星期三······你知道,雷翁,我得给我的情人送紫罗兰去了。”谢妮与雷翁·罗朗的客人们一一拥抱吻别,然后离去。雷翁的客人克蕾尔·梅内特里耶问道:“给情人送紫罗兰,是怎么回事?”

4雷翁说道:“那我就给你们讲讲星期三紫罗兰的由来吧。以现今的趣味而论,这故事恐怕感伤了点儿······”1895年,谢妮刚得了音乐戏剧学院的头奖,马上就接到法兰西喜剧院的聘书。她在剧院里,很快争得头牌演员的地位。一天晚上,谢妮博得满堂彩之后,回到后台。这时进来一个茶房,递上一束紫罗兰,茶房说:“这是科技大学一个穿制服的学生放在那里的。”又过了一个星期,星期三没有她的演出,但是星期四来演出时,她看到化妆室里有一束紫罗兰,花已经有点儿蔫了。“请问,贝尔纳,我的紫罗兰,还是那个小伙子送的吗?”“是的,小姐。他人非常和气,身材瘦削,脸颊凹陷,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他留一撮棕色小胡子,戴单片眼镜,加上佩剑,模样有点儿怪。凭良心讲,他倒是一往情深的样子。那小伙子把紫罗兰递给我,说了声'请送给谢妮·索比艾小姐',脸一下涨红了。”“为什么他总是星期三来?”“难道你不知道?星期三,科大的学生才能出校。”“要是我心软一点儿,就叫你让他到后台来,把紫罗兰亲手交给我。”“小姐,那些戏迷,你只要表示出一点儿关切,他们就会缠住你不放!”“你说得对,咱们来个不理不睬、无情无义。”“小姐,这才入情入理呢!”又过了几个星期,谢妮每星期三依然会收到一束廉价的紫罗兰。有位女伴对她说:“我见到了,你那位科大的学生。那天碰巧我在门房,看见他捧着花,腼腆地说“请送给谢妮·索比艾小姐'。那孩子一脸聪明相,生怕此举落个笑柄。要知道,他一无所求,也没提出要见你,我要是你......”“就见他?”“是的。暑假就在眼前,你也要去巡演了,即使他缠人,也没多大风险。”那天晚上,谢妮离开的时候吩咐茶房:“贝尔纳,下星期三,那位科大学生再送紫罗兰来,你就让他亲自送给我。”

5又是一个星期三,谢妮坐在休息室里等,但是没有穿制服的学生出现,她等得焦躁不安。她在心里笑自己:6个月来,对这种含蓄的表示,她理都不理,而这份一向受冷落的礼品一旦中断,她竟会那么惆怅。散场之后,她跑到茶房那里问:“贝尔纳,我那多情种子呢?你没打发他上来?”“他今天没来。你这是第一次同意见他,而6个月来,他这是第一次在星期三缺席。”到了下周的星期三,仍然是既没有科大学生的踪影,也没有紫罗兰的影子。第二天,她就离开巴黎去巡演了。等她再回来,那个罗曼蒂克的科大学生已被她置之脑后了。一年之后,她接到杰奈弗里埃上校的一封信,上校请求与他会面。谢妮请上校于星期六下午到她的住处来。他来的那天,穿着黑色便服。“我之所以冒昧恳求与你会面,是出于做父亲的身份。你看我穿着黑衣服,是因为我儿子-安特烈·杰奈弗里埃中尉,两个月前死在马达加斯加了。我儿子,小姐,你并不认识,但是他认识你,钦佩你。这一切都是他去看《爱情与巧合的趣剧》这出戏开始的。回来后,他兴奋地直谈论你,赞不绝口。”“啊,天哪!就是他了?”谢妮喊出声来。“半年里,每星期三给你送紫罗兰的科大学生,就是我的儿子安特烈。学校里的同学,也拿他的痴:情打哈哈:“你给她写封信吧!'”“他为什么不写信来呢?”“写是写了,我都给你带来了。只是从没寄出,我们也是在他死后才找到的。这些信,你留着吧,它们是属于你的。我是出于对儿子的思念才这样做的。他对你的感情,没有任何失敬或轻佻的成分。我可以说,安特烈是无愧于他伟大的爱的。”“但是,为什么他不提出见见我呢?我又为什么不设法去会会他呢?我真后悔,恨自己......”“你也不要懊恼,小姐,当初谁也想不到。安特烈出了学校,自己提出要到马达加斯加去,也是因为你。他说过,他走远了,或许能逃避这种无望的痴恋。”“这种忠诚,这种深情,这种隐衷,”谢妮说,“难道不是了不起的事吗?”临了,上校起身告辞,谢妮握着他的双手说:“我想,我并没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然而,我觉得,对这位在感情上从未得到满足的逝者,我也有应尽的一份义务。上校,请告诉我,你儿子葬在什么地方。我向你发誓,在我有生之年,每个星期三一定到他坟前放上一束紫罗兰。”

6“这就是为什么在她一生中,”雷翁归结道,“这位被人们认为怀疑人生、看破红尘,甚至可以说是玩世不恭的谢妮,会在每个星期三,丢下朋友、工作,独自跑到蒙巴那斯公墓,去祭奠一个连面都没见过的中尉。”听罢,大家半晌无语,末了,贝特朗·斯密特说:“对于高尚的人,世界上永远会有风流而格调高雅的事。”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谢妮善良、执着、活泼,但她巡演回来后将安特烈置之脑后,这也可看出她有冷漠无情的一面。B.安特烈的死与他对谢妮的爱恋有关,但其父亲并没有因此迁怒谢妮,他要见谢妮,主要是为了了却儿子生前的心愿。C.小说中的紫罗兰价格低廉,但体现了一种用金钱所不能兑换的价值,代表了安特烈对谢妮谦恭、忠诚、持久的爱慕。D.作为阅历丰富的茶房,贝尔纳劝说谢妮不要与安特烈见面,这既体现了他的市侩庸俗,也透露出他对谢妮的关怀。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先由作者讲述了一个聚会的故事,再由聚会的主人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这样的构思增强了小说形式的意味。B.安特烈是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其形象跃然纸上,这得益于作者对其外貌、语言、神情等进行的生动而传神的正面描写。C.安特烈的父亲与谢妮见面时态度平静,实际上其内心蕴含着丧子之痛,但作者并没有大肆渲染,而是用笔克制,点到为止。D.小说结尾以贝特朗·斯密特的一句评论作结,卒章显志,既表达了对谢妮和安特烈的赞美,又能引发读者思考,耐人寻味。8.谢妮会在每个星期三去祭奠一个连面都没见过的中尉,她是出于什么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小说情节充满戏剧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孝昭皇帝时,北军监御史为奸,穿北门垣以为贾区。胡建守北军,贫无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慰爱走卒甚厚。建欲诛监御史,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之,斩之则斩之。”于是当选士马日,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监御史亦坐。建从走卒趋至堂下拜谒,因上堂,走卒皆上,建跪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拽下堂。建曰:“斩之。”遂斩监御史,护军及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遂上奏以闻曰:“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今北军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私买卖以与士市,不立刚武之心、勇猛之意以率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臣闻黄帝《理法》曰:'垒壁已具,行不由路,谓之奸人,奸人者杀。”臣谨以斩之,昧死以闻。”制曰:“《司马法》曰:“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也。'建有何疑焉?”建由是名兴。楚庄王伐陈,吴救之,雨十日十夜,晴。左史倚相曰:“吴必夜至,甲列垒坏,彼必薄我,何不行列鼓出待之。”吴师至楚,见成陈而还。左史倚相曰:“追之,吴行六十里而无功,王罢卒寝。”果击之,大败吴师。宋围曹,不拔。司马子鱼谓君曰:“文王伐崇,军其城,三旬不降,退而修教,复伐之,因垒而降。今君德无乃有所阙乎?胡不退修德,无阙而后动?”齐桓公北伐山戎氏,请兵于鲁,鲁不与,桓公怒,将攻。管仲曰:“不可!我已刑北方诸侯矣,今又攻鲁,无乃不可乎?鲁必事楚,是我一举而失两也。”桓公曰:“善!”乃辍攻鲁矣。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节选自《说苑·指武》)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护A军B及C诸D校E皆F愣G惊H不I知J所K以L建M亦N已O有P成Q奏R在S其T怀U遂V上W泰X以Y闻Z曰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堂皇,文中指宽大的殿堂,与成语“富丽堂皇”中“堂皇”一词含义不同。B.制,文中指帝王的命令,与《项脊轩志》“其制稍异于前”中“制”字含义不同。C.与,文中指给予,与《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中“与”字含义相同。

8D.文化,文中指知识、道德、风俗等的总和,与现代汉语中的“文化”基本一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胡建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卒能听命于他;他在杀死监军御史这件事上,虽先斩后奏,但得到了皇上的认可。B.吴国前来救援陈国,楚国左史倚相认为吴军定会趁楚军盔甲破裂、营垒毁坏之机发动攻击,楚军应该严阵以待。C.宋国包围曹国,却没有攻下,司马子鱼援引文王两次攻打崇国都没有成功的事例,启发宋国的国君正确决策。D.管仲认为齐国已对北方诸侯动武,又马上攻打鲁国,将对齐国不利,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停止攻打鲁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之,斩之则斩之。(4分)(2)今君德无乃有所阙乎?胡不退修德,无阙而后动?(4分)14.指武,即阐明有关军事问题的要旨。从文中所记载战事中,你能获得哪些军事方面的启示?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鹧鸪天·席上作①范成大楼观青红倚快晴。惊看陆地涌蓬瀛。南园花影笙歌地,东岭松风鼓角声。山绕水,水萦城。柳边沙外②古今情。坐中更有挥毫客,一段风流画不成。【注】①此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范成大外调广西时所作。②沙外:犹言大漠以北,指北方边远地区。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描写了词人登楼所见的绮丽风光,“惊”字流露出词人的复杂心情。B.蓬瀛采用借代手法,代指眼前美景,切合词人任职之地广西的地形特征。C.三、四句对仗工整,侧重从听觉的角度表现南园和东岭歌舞升平的景象。D.下阙由眼前开阔的山水之景引发怀古之情,给人一种超越时空的宏大感。16.如何理解“一段风流画不成”的意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9(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日出前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2)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两句连用两个典故,表达了知音难觅的孤独与无奈。(3)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扁舟”这一词语在古诗文中已成为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精神寄托的方式,例如“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城市垃圾问题古已有之。那么,①?早在商代,对垃圾管理就已到了残酷的地步。《韩非子·内储说上》写道:“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灰”,就是垃圾。这种严酷的刑罚一直被沿用到周朝,在收效甚大的同时,也导致民间(A)。到了秦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汉书·五行志》上写道:“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这样的处罚和断手相比,②,但脸上的记号就成了耻辱,以此来(B)。那么古代有没有专门负责管理垃圾的人员?在周朝随着城市日益发展壮大,相关的“环保机构”(C);如果管理不力,③。到了盛唐,对城市垃圾的管理同样严格。据《唐律疏议》记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很多关于城市垃圾管理的范例从古至今让人匪夷所思,但是难道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强制执行的法令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吗?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10(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和图案,完成21~22题。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像山坡而像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像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中,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连续使用六个结构相同的短语做“渐进”的状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多个比喻,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能否把握好度,是衡量作家创作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名副其实的散文大家,总是对语言的尺度有所拿捏,对语言的边界有所知晓,该止步时则止步,该留有余地时则留有余地,既不把话说满,也不把话说绝,处处体现出清醒的分寸意识。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1重庆市高2023届高三第九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DA项“去过隐逸生活的梦想”错,应为享受田园优美闲适生活的梦想。B项“往中心城市流动”错,“中心城市”缩小了范围,应为往城市流动。C项“获得更多展示机会”错,应为让非遗产品更具现代美感,更贴近现代人生活需求。2.AB项未全面理解“艺术乡建”的内涵,艺术乡建除了让村庄建筑美起来,还包括以艺术激活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C项过于绝对化,艺术可以用多种方式为大家带去欢声笑语,并非“只有深耕乡土文化······”。D项强加因果,“艺术把握和表达乡村世界”是艺术反哺生活的体现,并非艺术作用带来的结果。3.C材料一围绕“艺术乡建”展开,C项的主要体现的通过环境保护让乡村更美,未体现艺术对乡村振兴的作用。4.①经济方面: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让乡村“富”起来。②环境方面:介入乡村空间设计,让乡村“美起米”。③人才方面:满足乡村居民文化需求,打造乡土人才生力军。④文化方面:形塑新的乡土文化体系,创新传承传统乡土文化。(每点1分,其它表达言之成理每个角度得1分,角度重复不重复给分,共4分。)5.①艺术乡建必须以高品质的艺术为基础,凸显个性化,这离不开艺术家以创造力对乡村生活的介入。②艺术乡建的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只有让阳春白雪的艺术充满本土气息,让群众喜闻乐见,因地制宜,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每点2分,共4分。)6.CA.“冷漠无情”,词义过重。B.安特烈的父亲要见谢妮,是出于对儿子的思念。D.不能休现贝尔纳的“市侩庸俗”。7.B作者对安特烈外貌、语言、神情等进行的是侧面描写。8.①谢妮为与一段美好的感情擦肩而过,而感到遗憾惋惜。②谢妮因为自己的不理不睬而让安特烈未能与自己见上面,而感到惭愧。③谢妮为安特烈谦恭、忠诚、持久的感情而感动。(每点2分,共6分。)

129.①巧合:如正当谢妮要见安特烈时,安特烈却正巧在这一周的星期三缺席,这是他6个月来第一次缺席。②突转:如正当谢妮巡演回来将安特烈的事置之脑后时,谢妮却意外从安特烈父亲口中得知安特烈的死讯,这带给她巨大的心理冲击。③错位:时间错位:当安特烈坚持赠送紫罗兰时,谢妮没理会:当安特烈不能再赠送紫罗兰时,谢妮却很期待。④悬念:如小说开篇就设置悬念,客人们对“星期三的紫罗兰”的故事充满好奇,读者也被深深吸引,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10.HLU。(每处1分,共3分,多涂该题0分。)11.D“文化”在原文中是古今异义,意为文治教化。12.C文王第二次攻打崇国取得了成功13.(1)我想要和你们一起去诛杀某个人,我说拿下他你们就拿下他,我说杀掉他你们就杀掉他。(第1个分句2分,“我欲与公”1分,“有所诛”1分:后两个分句各1分。共4分。)(2)现在国君您的德行恐怕还有什么缺失吧?为什么不退兵去修养德行,待德行没有欠缺之后再采取行动呢?(第一个分句2分,“无乃·····乎”固定结构翻译正确1分,其余内容正确1分:后两个分句各1分。共4分。)参考译文:

13汉昭帝时,北军监军御为非作歹,他打穿军营北门墙来修建货栈。胡建当时代行北军校尉,贫穷没有车马,经常步行与士兵共同生活,用来关心爱护士兵的方式很删到。胡建想要诛杀监军御史,就和那些步卒约定说:“我想要和你们一起去诛杀某个人,我说拿下他你们就拿下他,我说杀掉他你们就杀掉他。”于是就在挑选兵马的那天,护军与众校尉列坐在厅堂上,监军御史也在座,胡建带领步卒急走到堂下参拜谒见,乘机走上厅堂,那些步卒也都上了压堂,胡建跪在地下指着监军御史说:“拿下他。”步卒便上前将监军御史拽下厅堂。胡建说:“杀了他”于是就杀了监军御史。护军及众校尉都很惊愕,不知道为什么。胡建早已有写好的奏章装在怀中,于是上奏向皇帝禀告说:“我听说军法是树立武德来威慑众人的,诛杀坏人是为了禁止邪恶。如今北军监军御史,公然打穿军营墙垣来经商谋利,私自做买卖与将士交易,不树立刚武的思想、勇猛的信念来做士大夫的表率,尤其失理不公。我听说黄帝《理法》上讲:“军营围墙已修好,行动不走规定路线的人,叫奸人,是奸人就要杀掉。'我依照此理杀了监军御史,冒着死罪来禀告。”皇上下令说:“《司马法》讲:“国家的礼仪不适用于军队,军队的礼仪不适用于国家。'胡建又何必对此疑虑呢?”胡建因此名声大振。楚庄王攻打陈国,吴国前来援救,雨下了十天十夜才放晴.左史倚相说:“吴军一定会夜里来偷袭,我军盔甲破裂,营垒毁坏,他们必然会逼近我军,何不整队陆鼓出阵等待他们?”吴军到了楚军阵地,看见楚军已摆成阵势就退回去了。左史倚相说:“赶快追击他们。吴军行军六十里而无战功,吴王疲惫,士卒困乏。”结果追击吴军,大败吴军,宋国包围了曹国,没有攻下.司马子鱼对国君说:“文王攻打崇国,军队包围了崇人城,三十天崇人都未投降,于是撤退回去修整教化。又再来攻打崇国,刚住进营垒,崇人就投降了。现在国君您的德行恐怕还有什么缺失吧?为什么不退兵去修养德行,待德行没有欠缺之后再采取行动呢?”齐桓公北上攻打山戎国,向鲁国请求援兵,鲁国不派兵,齐桓公大怒,准备攻打鲁国。管仲说:“不行!我们已经攻伐北方的诸侯了,现在又攻打鲁国,恐怕不行吧?鲁国势必会臣事楚国,这就会使我们一举而两处受损。”齐桓公说:“好吧!”于是就停止攻打鲁国。圣王治理天下,先用礼乐教化然后才用武力。凡是使用武力,都是因为有人不肯归服,文治教化又不能改变他,然后才施加诛罚。对那最愚顽不可挽救,最纯正的美德都不能感化的人,然后才对他们施加武力。14.①抓住战机:②先德后武:③审时度势。(每点1分,意对即可,共3分。)15.AB项“蓬瀛”采用的是比喻手法。C项东岭松风仿佛传来了鼓角声并非是歌舞升平的景象。D“古今情”意为情感古今一休,并非“怀古之情”。)16.①上句中“挥毫客”指席上的画家,“一段风流画不成”是说画家画不出眼前景色内在的精神意蕴,表现出作者对眼前景色的赞美。②上句中“挥毫客”指作者自己,“一段风流画不成”是说作者心忧国家、战事,无心欣赏美景,写不出风流诗作。③也暗指自己画不出理想宏图,含蓄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壮志未酬、不能力挽狂澜的惋惜、遗憾。(每点3分,任答2点6分。)17.(1)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2)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洒横(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每空1分,共6分。)

1418.怨声载道杀一儆百应时而生(每空1分,共3分。)19.①古人是如何管理的呢②表面上变轻了③管理人员也将受到处罚(每句2分,共6分)20.从古至今很多关于城市垃圾管理的范例让人匪夷所思,但是难道我们能否认这种强制执行的法令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吗?(改对一处2分,改对两处3分。)21.①六个短语构成排比,在铺叙堆叠中,突出了变更无时不在发生。②时间频率由大到小,依次递降,有利于突出人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圆滑性。③相同结构的短语,反复使用,饱含作者对人生渐进变化的深沉感慨。(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22.①将人生的进行以假设的方式比作“风琴的琴板”和接离进行的“旋律”与前文“山坡”的比喻形成对比,强化了人生是渐进的观点。②以音符设喻,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③“琴板”和“旋律”两个比喻形式上构成选择关系,但内容吐由轻到重,突出人生无常会带来的惊讶、感慨。(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23.材料分析:散文作家对“度”的把握关系文章优劣,材料中“度”指的就是分小,即说话做事的适当限度。写作如此,说话、交往皆然:做事如此,做人亦然。可见,把握好事情的“度”既应是衡量做人、做事成败的标准,也应是做事、做人的一种追求。散文作家的“度”强调的是不偏不倚,走的是中间路线,既要防过犹不及,也不能语不入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既应该做事有“分寸感”,把握好“度”;也不能一味因“度”而畏首畏尾,不求上进,保守中庸。如果逆向思考,在合理界定“度”的内涵上,提出恰当的破“度”之法,也应视为准确的立意。立意参考:①把握好人生的“分寸”。②“度”量人生精彩。③切莫囚度磨灭进取之心。【评分标准】

15说明:一、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文体”“语言”为重点:发展等级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分。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实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⑪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⑬材料新鲜⑭构思新巧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⑯有个性色彩三、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四、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1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