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

ID:83509525

大小:46.33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用户名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2025届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代以来,传统文化被当作封建思想的一部分受到批判,孝道一度被当作封建道德而被否定,以至于即使在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中原地区、在作为传统文化根基的农村地区都不乏不孝之子。但我们也要看到,传统孝文化毕竟根深蒂固。而且,应对孝道观念淡薄的难题古代也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官员要率先垂范。在汉代,政府推行“孝政”,社会讲究“慈孝”。从汉武帝的时候就实行“举孝廉”,把孝和廉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标准,鼓励人们做孝子、守孝行。从皇帝做起,各级官员以身作则。京剧《打龙袍》说的是宋代皇帝做了对不起母亲的错事也必须挨打。此外,无论是皇帝的以孝作谥,还是官员的为孝移职,都为天下人树立了孝的楷模。另外,我国古代传播孝行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道德和法律相结合,行孝就具有了强制性。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是某种程度上道德也法律化了,这与西方不一样。在历朝历代的法律和法令中,都有孝老敬老的相关条文。此外,我们还创造了很多把孝道文化大众化的方法和手段,使之绵延不绝。比如,编纂了平民百姓很容易接受的《二十四孝图》《劝孝篇》《三字经》《弟子规》等等,都很便于在群众中传播。这些措施对我们当今推行孝道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摘编自景天魁《传统孝文化的古今贯通》)材料二:孝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始基与元德,为了更好地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展现传统孝道的当代价值,需要实现传统孝道思想在新时代的转化与传承。

1新时代孝道理论应对传统孝道思想中具有时代价值的精神与理念进行阐发。首先,养老敬老、尊老爱亲仍是现代孝道的基础与核心。其次,倡导尽职尽责、家国情怀这一新时代孝道的拓展性内涵。再次,明确继志述事、精神传承是新时代孝道的延伸性内涵。如此,孝观念与规范便是承上启下的,打通了现在与过去。与此同时,新型孝道理论应汲取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价值理念。首先,人格平等性。人格平等是现代亲子关系的基础,是建立新孝道的基石。传统孝道中父尊子卑的不平等关系早已被学界和公众所认识并批判。然而,在“后喻”(指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在世的前辈)社会中,家庭中的长辈、老年人在家庭中逐渐处于“弱势”乃至边缘的地位,社会上一些不尊老敬亲的现象增多。因此,亲代特别是老年人的人格尊严与平等地位同样需要得到重视与维护。其次,义务双向性。传统亲子关系中的“孝慈”观念体现了亲子道德规范在原则上的双向性,但在实际中却往往是重孝轻慈。真正合情合理之新孝道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亲子双向互动的良性关系之上。子女以孝养慈,父母也以慈养孝,现代孝道才能有效运作。再次,注重情理相济。一方面,现代孝道应注重以亲子之间的情感为基础,另一方面,以现代之理引导感情。孝的感情应是合理之情,而非仅仅局限于血缘关系中的自私、狭隘之情;而这种理是缘情之理,并非作为一种单向义务规定的冷漠、处在、强制之理。孝老爱亲作为一种美德与规范,需要后天的教育。儒家的孔子与孟子都认为,孝虽具有天然的人性基础与可能,但仍需借助后天的教育。孟子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即主张孝悌需要后天的教育。荀子虽不认为孝是人的天性,但主张孝需要后天的习得与教化。首先,家庭教育是孝德培养的基础且为主要的环节、场域。家长自身对待父母长辈的态度与行为,包括与父母的日常交流问候、陪伴扶助、节庆寿诞时的相聚庆祝等,都是在对后代进行真实生动的孝德教育。其次,学校教育是孝德培育的强化环节。学校的一些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应注重弘扬和践行孝老爱亲、尊师敬长的美德。再次,社会教育也是社会孝亲敬老风尚形成与彰显的重要依托。如一些社会组织的宣讲,新闻媒体对于彰显孝德的典型人物、事例的报道,公益性广告、宣传片、纪录片等对孝德的弘扬,等等,都对社会范围内敬老爱亲风尚的树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一定的物质条件与制度保障能为公众道德观念的提升与践行帮助。家庭孝养曾在中国古代解决了养老的问题。然而,现代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养老问题的社会性、复杂性更加凸显。这要求发挥社会、国家、政府的集体作用和制度优势,进一步完善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发挥法律对弘扬孝道的保障、引导、宣传与教育作用。同时,加快推进与完善与养老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筑牢新时代弘孝、行孝、享孝的物质基础和制度支撑。

2礼仪在传统社会教化民众、化导风俗中发挥着特殊而有效的功能,是弘扬孝道的重要实践抓手。习近平强调:“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孝的礼仪践行既包括一些日常礼仪也包括诸种节庆礼俗。在许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体现孝之敬老内涵的生活规矩,如就餐时请长者上坐,请老人长辈先动筷子等。不少传统节日礼俗中蕴含着子孙对于父母、先辈表敬、孝、思的立意与内涵,诸如家庭仪式中的祝寿、祭祀以及春节、清明、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时的活动仪式,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孝道内涵。正是通过一系列尊老爱亲、追念先祖之礼的设计与践行,使孝内在的思想得以展现,通过日常生活与特殊时节的不断操习,逐步内化为民众日用而不觉的伦理道德规范,乃至逐渐融入国民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从而使孝老爱亲的美德与风尚得以被广泛认同与传承。(摘编自刘函池《新时代中国传统孝道思想的转化与传承——基于全国公民孝道观念的调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采取了很多有效应对孝道观念淡薄的措施,因此于古人而言应对孝道意识的淡薄不是一个难题。B.法律具有强制性,通过立法将行孝法律化,其所产生的作用要优于官员的率先垂范。C.传统孝道在实际中看重的是子代对亲代的孝,然而这种单向的义务要求在当今不再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D.家庭教育是孝德教育主要的教育环节,其中,最关键的是父母对子女的身教。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推行孝道的具体措施,不过二者论述的出发点并不相同。B.近代以来,孝道一度被否定,产生了负面影响,可见多年来对传统孝文化的认识不足,对此我们必须正视。C.新时代孝道理论应保留传统孝道思想中具有时代价值的精神与理念,这说明,新的孝道观念既立足现在,又追溯过去。D.建立和规范弘扬孝道的礼俗制度,便能使孝老爱亲的美德与风尚被广泛认同与传承。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唐宪宗元和六年,白居易在京为官,其母因看花坠井而死,白居易回家守孝3年。B.古丧制规定,守孝期间,不得应考、嫁娶、任官,要在家闭门读书,谢绝世务。C.秦朝的律法规定:“殴打父母者,要黥为城旦。”D.通过家训、家规、家诫对家庭成员及子孙后代进行孝道文化教育。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5.应如何推动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化?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D3.D4.①结构上,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弘扬传统美德,需要实现传统孝道思想在新时代的转化与传承”,再从四个方面分别论证。②论证方法上,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5.①阐发传统孝道思想中具有时代价值的精神与理念,建立新时代孝道理论。②将孝老爱亲作为一种美德与规范渗透进后天教育之中,使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③用好实践抓手,充分发挥礼仪的功能,使孝老爱亲的美德与风尚得以被广泛认同与传承。【解析】

3【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A.“因此于古人而言应对孝道意识的淡薄不是一个难题”错误,曲解文意,由“而且,应对孝道观念淡薄的难题古代也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可知,孝道观念淡薄在古代是个难题。B.“其所产生的作用要优于官员的率先垂范”错误,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官员要率先垂范。在汉代,政府推行‘孝政’,社会讲究‘慈孝’”,没有比较谁的作用打。D.“最关键的是父母对子女的身教”错误,曲解文意,原文“家长自身对待父母长辈的态度与行为,包括与父母的日常交流问候、陪伴扶助、节庆寿诞时的相聚庆祝等,都是在对后代进行真实生动的孝德教育”只是对家庭教育的列举,并不能证明“最关键的是父母对子女的身教”。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D.“建立和规范弘扬孝道礼俗制度,便能使孝老爱亲的美德与风尚被广泛认同与传承”错误,以偏概全,表述绝对。由“正是通过一系列尊老爱亲、追念先祖之礼的设计与践行,使孝内在的思想得以展现,通过日常生活与特殊时节的不断操习,逐步内化为民众日用而不觉的伦理道德规范,乃至逐渐融入国民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从而使孝老爱亲的美德与风尚得以被广泛认同与传承”可知,原文所说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建立和规范弘扬孝道的礼俗制度”,就能“使孝老爱亲的美德与风尚被广泛认同与传承”。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应对孝道观念淡薄的难题古代也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官员要率先垂范;另外,我国古代传播孝行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道德和法律相结合,行孝就具有了强制性。A.白居易为母守孝,率先垂范。B.是法律规定,强制执行。C.是法律规定,强制执行。D.强调家训、家规、家诫的教育作用。不符合材料一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分析信息类文本的论证特点需要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角度进行分析。

4结构上,本文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孝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始基与元德,为了更好地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展现传统孝道的当代价值,需要实现传统孝道思想在新时代的转化与传承。二至五段分别从“新时代孝道理论应对传统孝道思想中具有时代价值的精神与理念进行阐发”“孝老爱亲作为一种美德与规范,需要后天的教育”“一定的物质条件与制度保障能为公众道德观念的提升与践行帮助”“礼仪在传统社会教化民众、化导风俗中发挥着特殊而有效的功能,是弘扬孝道的重要实践抓手”四个角度展开论述,为总分结构。论证方法上,文本运用了大量的引用论证,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仓廪实而知礼节”“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名人名言;运用了多处举例论证如:“如一些社会组织的宣讲,新闻媒体对于彰显孝德的典型人物、事例的报道,公益性广告、宣传片、纪录片等对孝德的弘扬,等等”“如就餐时请长者上坐,请老人长辈先动筷子等”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题干问“应如何推动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化”,问的是推动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化的方法,应结合材料二进行分析。由“新时代孝道理论应对传统孝道思想中具有时代价值的精神与理念进行阐发”“首先,养老敬老、尊老爱亲仍是现代孝道的基础与核心”“与此同时,新型孝道理论应汲取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价值理念”等可知,传统孝道思想中有很多精华,在建立新时代孝道理论时,需要我们对其中具有时代价值的精神与理念进行阐发。由“孝老爱亲作为一种美德与规范,需要后天的教育。儒家的孔子与孟子都认为,孝虽具有天然的人性基础与可能,但仍需借助后天的教育”“对社会范围内敬老爱亲风尚的树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等可知,传统文化中的孝老爱亲是美德和规范,应将其渗透进今天的教育之中,潜移默化,影响后代。由“礼仪在传统社会教化民众、化导风俗中发挥着特殊而有效的功能,是弘扬孝道的重要实践抓手”“正是通过一系列尊老爱亲、追念先祖之礼的设计与践行,使孝内在的思想得以展现,通过日常生活与特殊时节的不断操习,逐步内化为民众日用而不觉的伦理道德规范,乃至逐渐融入国民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从而使孝老爱亲的美德与风尚得以被广泛认同与传承”可知,在推动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化的过程中,应当用好“礼”这一实践抓手,充分发挥礼仪的功能,使孝老爱亲的美德与风尚得以被广泛认同与传承。(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黄土的儿子王安忆

5①去陕北是我难忘的经历。那是在1990年的初春,陕西电视台正在播放根据路遥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我们走到哪里都能听见人们在议论《平凡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全世界的作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路遥。②像我们这些城市里生长的人,我们生活在一个再造的世界,我们与自然已经很隔膜。我们特别善于从理论上去了解生活和对待生活,我们把生活也看成是书本那样的再造的自然。我们的头脑还不错,心却渐渐麻木。当我们闻说陕北的贫困闭塞之时,就对路遥提出这样一个科学大胆的建议:为什么不把人们从黄土高坡迁徙出去?这话其实是刺伤了路遥的心,他呈现短暂的一怔,然后脸上露出温和宽容的微笑,他说:这怎么可以?我们对这土地是很有感情的啊!初春的时候,走在山里,满目黄土,忽然峰回路转,崖上立了一枝粉红色的桃花,这时候,眼泪就流了下来。③后来我们亲眼目睹了崖上的桃花,它总是孤零零的一棵,枝条疏朗,那点点粉红几乎要被汹涌澎湃的黄土颜色淹没。黄土上的天空是格外的蓝,似乎专为了照耀这黄土,使这荒凉更加触目惊心。我不明白在这样荒凉苍茫的土地上,为何能迸发出如此娇嫩的粉红桃花。它好像是抽空了生命中所有纯洁如处子的情感,用尽全力,开放了花朵。如果没有路遥的提示,我们不会注意到它,它从黄土与蓝天的浓郁背景上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而它是路遥眼中永远伤及心肺的景色。④我们去到陕西的日子,还是作协里兴起“算命”热潮的日子。我们的算命方式带有洋务派的面目。据称来自弗洛依德,其实是一种心理测验。我们让被测算的对方迅速报出一只动物,然后报出由此动物所想起的形容词,报完一只动物,再报一只,一直报三只为止。我们说第一只动物的形容词是你对自己的描绘;第二只的则是别人对你的描绘;第三只却是实际上的你自己。我们看出路遥接受这测试是出于不使我们扫兴带有捧场的意思。他脸上带着温和宽容的微笑,像一个听话的好学生,一一回答我们的提问,然后耐心地等待我们破译。当我们说到第三个动物的形容词其实意味着实际上的自己的时候,路遥不由“哦”了一声,脸上的笑容消失,眼神变得严肃了。我记得路遥第三个想到的动物是牛,他形容牛用了沉重、辛劳一类的字眼。这游戏中还有一个问题,涉及到对死亡的态度,我已经忘了路遥的回答。这时候,我们谁也不曾想到,这个问题会真的降临到我们面前。

6⑤我们临走的那天晚上,路遥发火了。那是在西影厂食堂里,莫伸请客,也算为我们辞行的意思。饭桌上,不知怎么说起某些前辈经历一生沉浮,到末了却还放不下名与利这两件东西,为他们深表遗憾。说到此时,桌上有一位朋友,指着路遥、莫伸和我这些所谓青年作家说道,你们先别说这些话,到时候你们也会变成这样,这是自然规律,谁也过不去。我和莫伸听了这话,虽有异议却还能保持沉着应对的态度,不料路遥却陡地站了起来,说道:不,你说的不对,人和人不一样!那位朋友却坚执不移,连声说:就是这样的!路遥再一次对他说:人和人不一样。可他不听路遥说,路遥便去扯他的袖子,一定要他听,他说:人和人不一样,我小时候没穿过裤子,这怎么一样?那朋友就是不听路遥的,只是说:走着瞧吧!这一回路遥是真的动怒了,他恨不能立刻就证明自己,可是语言显得那么乏力。这是我唯一一次听路遥大声说话,我不能理解的是,这一句类似戏言的假设为什么会伤了路遥的心,他竟会如此激动,而他那句“我小时候没穿过裤子”的似乎有些辞不达意的辩白却叫我一直痛心着。在后来的日子,我情不自禁地想到:路遥无法向人们证明这一点了。路遥无法从容走完人生,向人们证明这一点了。他还来不及老。便走了。⑥据说路遥在病重时节流过泪,表示出不甘心的意思,这真是叫人痛断肠了。他是在四十不惑的日子里辞世,远没抵达知天命的年岁。不惑其实是最叫人痛惜的,一切都已明澈如水,什么都骗不了他。是他智慧最清明的时候,是他生命力最富理性的时候,他正走向通达最深哲理的路途中,走过去,便是真谛。而他却中途夭折,这带有一种强夺的意味,一种生剥活扯的意味。⑦我永远忘不了我们行走在黄土沟壑,就像行走在地的裂缝,崖上的桃花在遥远的天空映下疏淡的花枝,路遥的心是如何地被激荡了。我想他其实从来不是在稿纸的格子里写字,而是在黄土上,用他的心血。我想用文学这两个字去命名他的劳动是太过轻佻了,那其实是如同“人生”一样艰辛的跋涉。其实这世界原是由荒瘠的黄土凝成,绿地只是表面的装饰。这个世界上装饰是越来越多,将真相深深掩盖。其实,破开绿地,底下是黄土;风刮起黄土,底下还是黄土,路遥,我们都是黄土的孩子。(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娓娓叙述有关路遥的一些生活片段、生活场景,其中不乏生动形象的细节刻画,也有真挚诚恳的抒情。B.路遥出于助兴的目的接受测试,“像一个听话的好学生”表示他的顺从与迎合。当测试结果与他沉重苦难的人生不谋而合时,他的内心又变得沉重,眼神也变得严肃起来。C.面对路遥的离世,作者一面对“四十不惑”的年龄段作出高度评价,一面对于命运之神“强夺”英才生命的不公进行无声谴责,字里行间流露出无比痛惜之情。D.作者自称提出的迁徙建议“科学大胆”,是对自己心灵麻木、不解风情、幼稚可笑的嘲讽。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通过侧面描写,表明路遥的创作深受当地人的欢迎,路遥本人成为当地人的骄傲,自然引出下文,为后面刻画路遥作铺垫。B.第⑤段末尾运用反复手法,以平实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对于路遥早逝的悲痛和惋惜,读之令人肃然动容。C.在饭桌上面对朋友的论断,我和莫伸的反应与路遥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路遥对这件事的执着,也表现了我和莫伸对此事的逃避。D.文章结尾发出呼唤,既是追念路遥,也是自觉的担当,照应了题目,升华了主题。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79.王安忆的作品被人评价为“善于从细节处窥见笔下人物的心灵,并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6.D7.C8.悬崖上的花在荒凉苍茫的土地上拼尽全力开放,作者觉得它纯洁如处子,作者以此表达对路遥及其精神的理解与赞美。(意思对即可)9.王安忆善于从细节处窥见笔下人物的心灵,并抒发自己的情感。①面对我们把人们从黄土高坡迁徙出去的提议,路遥“短暂地一怔,然后脸上露出温和宽容的微笑”,写出了路遥对“我”的建议感到一种意外,但并没有呈现出一种不满,而是一种“露出温和宽容的微笑”,极其鲜明展现出路遥内心的宽容,友善。“眼泪就流了下来”表现了路遥对自然、黄土的感情。②作者提及因为路遥的提醒而观赏到悬崖上的桃花,表现了对路遥对黄土深挚而灼热的爱的理解与赞美。③作者回忆路遥配合我们做心理测试,但当测试结果与自己相符合时“变得严肃”,突出了路遥的心事沉重。④描写路遥的一次发火的经历,表现了他的纯真与坚守,作者痛心于路遥英年早逝,抱憾而终。(意思对即可)【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是对自己心灵麻木、不解风情、幼稚可笑的嘲讽”中“心灵麻木”的说法错误,原文为“当我们闻说陕北的贫困闭塞之时,就对路遥提出这样一个科学大胆的建议:为什么不把人们从黄土高坡迁徙出去?这话其实是刺伤了路遥的心……我们对这土地是很有感情的啊”,不能说心灵麻木,只能说不解风情、幼稚可笑。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也表现了我和莫伸对此事逃避”说法错误,原文为“我和莫伸听了这话,虽有异议却还能保持沉着应对的态度”,并不是逃避,而是“保持沉着应对的态度”。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8结合前文“我不明白在这样荒凉苍茫的土地上,为何能迸发出如此娇嫩的粉红桃花”以及后文“如果没有路遥的提示,我们不会注意到它……而它是路遥眼中永远伤及心肺的景色”可知“它好像是抽空了生命中所有纯洁如处子的情感,用尽全力,开放了花朵”意思是悬崖上的花在荒凉苍茫的土地上拼尽全力开放,作者觉得它纯洁如处子,作者以此表达对路遥及其精神的理解与赞美。【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以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王安忆确实“善于从细节处窥见笔下人物的心灵,并抒发自己的情感”。第②段“这话其实是刺伤了路遥的心,他呈现短暂的一怔,然后脸上露出温和宽容的微笑,他说:这怎么可以?我们对这土地是很有感情的啊!初春的时候,走在山里,满目黄土,忽然峰回路转,崖上立了一枝粉红色的桃花,这时候,眼泪就流了下来”,“短暂地一怔,然后脸上露出温和宽容的微笑”是细节描写,“一怔”写的是路遥对“我”的建议感到一种意外,但并没有呈现出一种不满,而是一种“露出温和宽容的微笑”,写出对“我”的友好的状态,极其鲜明展现出路遥内心的宽容,友善。“眼泪就流了下来”表现了路遥对自然、黄土的感情。第③段“如果没有路遥的提示,我们不会注意到它,它从黄土与蓝天的浓郁背景上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而它是路遥眼中永远伤及心肺的景色”表现了我对路遥对黄土深挚而灼热的爱的理解与赞美。第④段“我们看出路遥接受这测试是出于不使我们扫兴带有捧场的意思。他脸上带着温和宽容的微笑,像一个听话的好学生,一一回答我们的提问,然后耐心地等待我们破译。当我们说到第三个动物的形容词其实意味着实际上的自己的时候,路遥不由‘哦’了一声,脸上的笑容消失,眼神变得严肃了”,“变得严肃”突出了路遥的心事沉重,之前的温和实际上只是一种随和的体现,此时生活艰辛,充满苦楚,所以内心显得凝重。第⑤段“不料路遥却陡地站了起来,说道:不,你说的不对,人和人不一样!那位朋友却坚执不移,连声说:就是这样的!路遥再一次对他说:人和人不一样。可他不听路遥说,路遥便去扯他的袖子,一定要他听,他说:人和人不一样,我小时候没穿过裤子,这怎么一样?那朋友就是不听路遥的,只是说:走着瞧吧!这一回路遥是真的动怒了,他恨不能立刻就证明自己,可是语言显得那么乏力。这是我唯一一次听路遥大声说话,我不能理解的是,这一句类似戏言的假设为什么会伤了路遥的心,他竟会如此激动,而他那句‘我小时候没穿过裤子’的似乎有些辞不达意的辩白却叫我一直痛心着”,路遥的发火表现了他的纯真与坚守,“而他那句‘我小时候没穿过裤子’的似乎有些辞不达意的辩白却叫我一直痛心着。在后来的日子,我情不自禁地想到:路遥无法向人们证明这一点了。路遥无法从容走完人生,向人们证明这一点了。他还来不及老。便走了”,作者痛心于路遥英年早逝,抱憾而终。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道少纯厚,好学善属文,不耻恶衣食,负

9米奉亲之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天祐中,监军使张承业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契丹方盛,素闻道名,欲掠而取之,会边人有备,获免。契丹入汴道自襄召入戎王从容问曰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道曰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其后衣寇不至伤夷,皆道与赵廷寿阴护之所至也。及汉军复其城,道率同列,四出安抚,因事从宜,各安其所。人或推其功,道曰:“儒臣何能为,皆诸将之力也。”道以德重,人所取择。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明宗曰:“此人联素谙委,甚好宰相。”俄拜端明殿学士,端明之号,自道始也。凡孤寒士子抱才业、虽素未知识,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镇之。道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尤长于篇咏,秉笔则成,典丽之外,义含古道,必为远近传写。道为政闲淡,狱市无挠。一日,有上介胡饶,本出军吏,性粗犷,因事诟道于衙门,左右数报不应。道曰:“此必醉耳!”因召入,开尊设食,尽夕而起,无挠愠之色。未几,入为司空。及周太祖崩,世宗以道为山陵使。会淮阴刘崇入寇,世宗召大臣议欲亲征,道谏止之,世宗因言:“唐初,天下草寇蜂起,并是太宗亲平之。”道奏曰:“陛下得如太宗否?”世宗怒曰:“冯道何相少也!”。及世宗亲征,不令扈从,留道奉太祖山陵。时道以抱疾。及山陵礼毕,一夕薨于其第,享年七十有三。世宗闻之,辍视朝三日,追封瀛王,谥曰文懿。道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以持重镇俗为己任,未尝以片简扰于诸侯。(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契丹入汴/道自襄召入/戎王从容问曰/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道曰/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B.契丹入汴道/自襄召入戎王/从容问曰/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道曰/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C.契丹入汴道/自襄召入/戎王从容问曰/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道曰/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D.契丹入汴/道自襄召入戎王/从容问曰/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道曰/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1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不耻恶衣食不耻相师B.负米奉亲之外苍山负雪C.虽大雪拥户虽有槁暴D.冯道何相少也相与枕藉乎舟中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祐,与“乾隆三十九年”一样同属王公年次纪年法,是中国古代除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之外,另一种重要的纪年方式。B.经传,指儒家经典及解释经书的著作,著名的传文有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C.

10淮阴,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中国不少地名就以此为原则命名,以此推测,淮阴地区应地处淮水南面。D.契丹,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唐末,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后称帝,国号契丹,后复号辽。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契丹入侵汴京,冯道用智慧与敌人周旋,很多百姓赖以保全,汉军收复失地后,又协助安抚百姓,论功却谦虚推让,其德行深受人们推崇。B.冯道广读经书,文采斐然,特别擅长韵文歌赋,提笔就成,文章虽无典雅清丽之辞句,但内含古时德义道理,被远近的人所传诵。C.冯道为人宽厚,心胸宽广,有一性格粗鲁的军吏在衙门辱骂他,他不仅不计较,还陈列樽俎摆设食物款待他,脸上不曾有恼怒之色。D.当周世宗想要亲征时,冯道劝谏阻止,并直言他比不上唐太宗,触怒皇帝,后被安排去侍奉陵寝,当时冯道已抱病在身,不久去世。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孤寒士子抱才业者,虽素未知识,皆与引用。(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答案】10.A11.D12.A13.B14.(1)凡是怀抱才识的贫寒无助的读书人,虽然平素不认识,都引荐任用。(2)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不明白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遗漏,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契丹人攻陷汴州,冯道经襄州应召而来,契丹国主从容问冯道说:“天下百姓,怎样才能得救?”冯道说:“这时的百姓,就是佛祖再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救得。“道”作主语,“召入”作谓语,主谓之间不断开,排除BC;“戎王”作主语,“问”作谓语,主谓之间不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耻”,均为意动用法。句意:不以衣食粗陋为耻/不以互相学习为耻。B.“负”,背着。句意:背着米(备办饭食)奉养双亲外/青山上背着(覆盖着)白雪。

11C.“虽”,即使。句意:即使是在大雪拥门/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D.“相”,指“我”/互相。句意:冯道多轻视我呀/(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一样同属王公年次纪年法”错误。“天祐”和“乾隆三十九年”均为帝王年号纪年法。年次纪年法是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这种纪年法多用于春秋战国时期。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文章虽无典雅清丽之辞句”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典丽之外,义含古道”分析可知,冯道的诗文典雅清丽之外,内含古时德义道理。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凡”,凡是;“孤寒士子抱才业者”,定语后置,怀抱才识的贫寒无助的读书人;“素”,平素,向来;“引用”,引荐任用。(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不知句子(如何)停顿,不明白疑难问题;“师”,学习;“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参考译文:

12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冯道年少时,性情纯朴厚道,爱好学习善于写文章,不以衣食粗陋为耻,除备办饭食奉养双亲外,就只以读书作诗为乐事,即使是在大雪拥门的寒天、尘垢满席的陋室,也快乐自如。天祐年间,监军使张承业推荐他做霸府从事,不久代理太原掌书记。这时契丹势力正盛,一向闻知冯道的名声,想把他抢夺过来,恰逢边防军人有准备,冯道才得以避免。契丹人攻陷汴州,冯道经襄州应召而来,契丹国主从容问冯道说:“天下百姓,怎样才能得救?”冯道说:“这时的百姓,就是佛祖再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救得。”以后中原百姓不被伤害夷灭,都是冯道和赵延寿暗中庇护的结果。等到汉军收复了常山城,冯道率领同僚,四出安抚,采取适宜措施处理各类事务,使人各安其所。有人推举冯道的功劳,冯道说:“文臣有什么作为,都是各位武将的力量。”冯道因为德高望重,是别人效仿的榜样。明宗进入洛阳后,马上对身边臣子安重诲说:“先帝时的冯道郎中在哪里?”安重诲说:“最近授予翰林学士。”明宗说:“这人我很早就熟知了解他,是一位好的宰相材料。”不久任为端明殿学士,端明这一殿名,是从冯道开始的。凡是怀抱才识的贫寒无助的读书人,虽然平素不认识,都引荐任用;后唐末年的文人士大夫,行为浮躁的,必定压着不用。冯道博通经传和百家之言,特别擅长韵文歌赋,提笔就成,典雅清丽之外,内含古时德义道理,必被远近的人所传诵。冯道治理政事雅静淡泊,没有讼诉的惊扰。一天,有一位叫胡饶的,是军吏出身,性情粗犷,因事到衙门辱骂冯道,冯道身边的人多次解释而不理会。冯道说:“这一定得让他喝醉!”于是叫他进来,摆上酒杯安置食物,陪饮一晚上,一点也不生气。不久,入朝任司空。到太祖驾崩,周世宗以冯道担任山陵使。遇上河东刘崇进犯,世宗召集大臣商量想亲自征讨,冯道劝谏他,世宗便说:“唐朝初年,天下草寇蜂起,都是太宗皇帝亲自平定他们。”冯道回对说:“陛下比得上唐太宗吗?”世宗发怒说:“冯道多轻视我呀!”到世宗亲往征伐,不叫冯道随从,留下他营造太祖陵墓。这时冯道已有病在身。到山陵完工典礼后,冯道就在一天晚上在他的家里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世宗听到消息,停止上朝三天,追封为瀛王,谥号叫文懿。冯道历任唐、晋、汉、周四朝,三次进中书省,居相位二十几年,以持重镇俗作为己任,不曾以片言只语惊扰诸侯。(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昆阳二首·其一①【金】元好问②古木荒烟集暮鸦,高城落日隐悲笳。并州倦客初投迹,楚泽寒梅又过花。满眼旌旗惊世路,闭门风雪羡山家。忘忧只有清樽在,暂为红尘拂鬓华。【注】①昆阳:叶县县城,元、明、清隶属南阳府。②元好问:金末并州人。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虚实结合,由物及人,层层深入地表情达意B.诗人用词考究,其中“初”“又”“惊”“羡”的运用,既贴切自然又耐人寻味。C.诗歌抑扬结合,首联、颔联写得低沉,颈联壮观中有平和,尾联显得豁达。D.这首诗既有杜甫诗的沉郁之风,又有苏轼词的豪放之气,整体风格悲凉而雄健。16.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丰富感情。【答案】15.C16.①诗人借“古木、荒烟、幕鸦、落日”等意象,烘托作者因战乱感慨国家局势的凄凉心情;②诗人叙述自己辗转飘零的经历,表达颠沛流离的凄苦之情;③表达作者渴望宁静,厌恶乱世之情;④表达了诗人想借酒浇愁,暂时忘却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13【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诗歌抑扬结合……尾联显得豁达”错,本诗虚实结合,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忧时伤世之情,故没有采用抑扬结合的手法,尾联表达了年华已逝、功业无成的苦闷,并不见豁达。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古木荒烟集暮鸦,高城落日隐悲笳”,借景抒情,选取“古木、荒烟、暮鸦、落日”等萧条冷清的意象渲染一种悲凉的意境,烘托作者因战乱感慨国家局势的凄凉心情。颔联“并州倦客初投迹,楚泽寒梅又过花”,叙事,交代自己的经历。根据“倦客”“初投”“又过”可知,作者一直寓居在外,辗转飘零,表达颠沛流离的凄苦之情。颈联“满眼旌旗惊世路,闭门风雪羡山家”,运用对比手法,将现实中的世路动荡和想象的山家宁静对比,一个“惊”,一个“羡”,表达作者渴望宁静,厌恶乱世之情。尾联“忘忧只有清樽在,暂为红尘拂鬓华”,直抒胸臆,想要借酒浇愁,暂时忘却自己年华已逝、功业无成。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借助化用手法,含蓄地提醒贤才主动来投奔自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一句是对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的环境描写。(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周瑜的儒将装束的一句是“__________”;《赤壁赋》中表达了渴望与神仙共游的愿望的一句是“__________”。(4)《荀子·劝学》中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5)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一句,概括性地阐述了“师”的职责。(6)李煜《虞美人》中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除春花秋月外,还有“__________”。【答案】①.周公吐哺②.天下归心③.渌水荡漾清猿啼④.羽扇纶巾⑤.挟飞仙以遨游⑥.?以为轮⑦.传道受业解惑也⑧.小楼昨夜又东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哺”“渌”“清”“纶”“挟”“遨”“受”。

14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陕西知名作家群中,陈忠实算是成名较晚的一位,31岁才在《陕西文艺》正式发表短篇小说《接班以后》,而后他的创作才(①),作品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到他因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时,时间刚刚过去20年。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他成为了陕西省作协主席,《白鹿原》这部(②)的作品也以其浓厚的西北地域文化特色获得了众多读者的追捧。陈忠实的艺术创作,深植于民族文化土壤,却不(③),他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中找到了与自己民族的契合点并为我所用。正是(④),广为吸纳,这部作品才具有了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创作中他坚持两个原则,一是①。他认为,只有重新发现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文化内涵,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的“秘史”。二是从对“生活体验”的倚重跨越到“生命体验”的层次。“生活体验”如同蚕茧里的“蚕蛹”,“生命体验”则是羽化的“飞蛾”。②,对作家来说,如同生命形态蚕茧里的“蚕蛹”羽化成“飞蛾”。当陈忠实一旦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曾经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祖祖辈辈建立起生命感应的通道,古老白鹿原上的历史人物就带着他们鲜活的人生故事出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使作品实现了对民族历史文化新的理解,带上属于陈忠实的不可复制的艺术个性。18.请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答案】18.①河出伏流②呕心沥血③固步自封④兼收并蓄19.①坚持回归民族文化传统②从生活体验进入到生命体验。【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结合“作品越来越多”可知此处是说他的创作进入爆发期,可填“河出伏流”。河出伏流:比喻潜在力量爆发,其势猛不可挡。②语境指《白鹿原》是陈忠实花费大量心血写成的作品,可填“呕心沥血”。呕心沥血:比喻极度劳心苦思。多用于文艺创作或研究。

15③语境指陈忠实并不死守着民族文化,而是广泛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可填“固步自封”。固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④应与“广为吸纳”搭配,表示陈忠实多方学习、吸收和借鉴,可填“兼收并蓄”。兼收并蓄:指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由后文“只有重新发现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文化内涵,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的‘秘史’”可知,他重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挖掘和利用,可填:坚持回归民族文化传统;②前面说“‘生活体验’如同蚕茧里的‘蚕蛹’,‘生命体验’则是羽化的‘飞蛾’”,后文说“如同生命形态蚕茧里的‘蚕蛹’羽化成‘飞蛾’”,说明是从生活体验过度到了生命体验,可填:从生活体验进入到生命体验。(二)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提到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是最能伸缩自如了。……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个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2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或推断正确的两项是()A.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肯定了团体中人格平等的可能性。B.“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以说是“差序格局”的一种表现。C.“家里的”“家门”“自家人”都只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D.探春拒绝多给赵姨娘的弟弟安葬费一事不能体现差序格局内涵。

16E.网络时代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会使今天的差序格局发生变化。21.《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即将结束,高一·1班策划开展“《乡土中国》研读微报告展示”活动。他们邀请了语文教研室张主任参与活动。下面是展示活动主持人的开场白部分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语不够规范得体,请找出语句(填写序号即可)并提出修改意见。①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衷心地感谢张主任接受我们的邀请。②并感谢张主任从百忙之中拨冗抽身,③惠顾我们微报告展示活动现场。④张主任是一位学富五车且有风骨、有思想的老师。⑤近几年,发表语文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若干篇;⑥出版教育教学拙著一部。⑦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张主任的到来。⑧下面有请第一组同学展示他们的《乡土中国》研读成果。【答案】20.BE21.②,“从百忙之中拨冗抽身”改为“从百忙之中抽身”;③,“惠顾”改为“莅临”;⑤,“语文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若干篇”改为“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若干篇”;⑥,“拙著”改为“著作。【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A.“肯定了团体中人格平等的可能性”错误,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亲疏远近的,不是人格平等。C.“都只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错误,,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家里的”“家门”“自家人”不一定都是有血缘关系的,如妻子及其家人。D.“不能体现差序格局内涵”错误,“探春拒绝多给赵姨娘的弟弟安葬费”是根据家族关系中的远近判定的,体现差序格局内涵。故选BE。【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从百忙之中拨冗抽身”语义重复,“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与“从百忙之中”重复,删掉“拨冗”,改为“从百忙之中抽身”;③,“惠顾”,(动)敬辞,惠临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用在这里不合语境,改为“莅临”;⑤,“语文有关教育教学论文若干篇”语序不当,改为“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若干篇”;

17⑥,“拙著”,谦称自己的著作,拙劣的作品,用于形容张主任的作品不合适。改为“著作”。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8月,高温、山火袭击了重庆这座城市,高温造成的此伏彼起的山火考验着这座城市。在这场抗灾救火的战役中,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以及志愿者们挺身而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守护了这个城市:冒着40多度高温,背着装满物资的沉甸甸的背篓,驾着摩托车穿行在山路间的普通市民“龙娃子”;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赶来,来不及喘口气便投入救火一线的消防队员们;手持油锯,积极参与山火救援,喊着“我有重庆社保,我在保卫家园。”西南大学副教授——外国友人Frank;山火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到山上清理垃圾的无数志愿者……11月,新冠疫情席卷了重庆这座城市。近一个月的战疫,医护人员、街道工作人员、物业管理人员等众志成城,守护着我们的家园,“我们出不去的门,就是他们回不去的家”,“我们嫌吵的孩子,就是他们见不到的宝贝”……人的一生,会有许多需要守护的东西,守护谁,为什么而守护,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以“守护”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展现了无数重庆子民,甚至是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在重庆遭遇山火时,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到与山火的战斗之中,用行动捍卫自己的家园。他们的守护行动充分展现了当代年轻人的责任与担当。材料第二段,则讲述了重庆抗疫期间,无数医护人员、街道工作人员、物业管理人员勇担责任,无私贡献,守护同胞、守卫家园的相关事迹。从中,我们可看出中国青年面对灾难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难、守望相助的伟大精神。而除了这两件事,这些人之外,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守护的东西,许多需要守护的人。有些守护,是出于爱意;有些责任,是出于责任与使命感。但不论如何,守护家人、守护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18试题要求围绕“守护”写一篇议论文。写作时,可首先总结材料,或引入一些满怀国家责任感、勇敢守护的时代先贤的相关事迹,引出“守护”这一主题。如面对列强欺凌,周恩来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是守护中华的担当精神的体现。然后结合我们自身的学习与生活,思考同样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我们有什么需要去守护的,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守护好自己的所爱。比如在家里,为自己的父母长辈削一个苹果,承担一些家务,这是守护;走出家门,敢于同违规违法行为作斗争,保护公共利益,这是守护。将来,建设祖国,保卫家园,做一个于社会有用的人更是守护。当然,还可由材料中的两次灾难出发,思考我们在遭遇社会危机时,应当具备怎样的社会责任感,怎样去守护他人、守护家园。立意:1.守护青春荣耀,熔铸青春不凡。2.迎难逆行守护,绽放青春光芒。3.危难中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家国情。

1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