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包滑坡治理工程

黄泥包滑坡治理工程

ID:9981451

大小:677.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5-17

黄泥包滑坡治理工程_第1页
黄泥包滑坡治理工程_第2页
黄泥包滑坡治理工程_第3页
黄泥包滑坡治理工程_第4页
黄泥包滑坡治理工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泥包滑坡治理工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重庆万州黄泥包滑坡治理工程董汉雄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西安710043一、概况黄泥包滑坡区位于重庆万州主城区北东的长江左岸岸坡,枇杷坪滑坡的西侧。滑坡体向南倾斜,总体呈两级台阶。前缘为临江陡坎,高8~20m,坎上为城区主要街道一马路。后缘呈斜坡,倾角15°~35°不等,有新建的城区至枇杷坪公路。东侧有石油站公路,西侧为大桥溪简易公路。区内人行小道纵横,交通方便,为成万州区旧城功能恢复规划区。滑坡区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潮湿,雨量丰沛。多年平均气温18.1°,多年平均降雨量1181.2mm,历年最大降雨量1635.2mm。降雨多集中

2、在每年的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长江在万州段多年平均水位107.89m,最低水位99.33m,常年洪水位133.0m。枇杷坪古滑坡剪出口最低高程约132m,位于常年洪水位附近。据《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三峡水库建成以后,在汛期(6月中旬~9月底)运行时,需将水库蓄水位降低到防洪限制水位145m左右,以便洪水到来时拦蓄洪水,当遇上5年、20年、100年和1000年一遇的洪水时,坝前水位分别为147.2m、157.5m、166.7m和175m,洪峰过后水库水位迅速降至145m,以便可能再次发生洪水;三峡水库在非汛期(10月~

3、次年4月上旬)坝前水位保持在145m~175m~145m之间波动,水位变幅为30m。二、滑坡基本特征1.形态与规模黄泥包滑坡位于万州城区枇杷坪古滑坡西侧,其周界北起新修公路(城区~枇杷坪)外侧,南至一马路临江陡坎,西起飞亚公司后门、药材公路仓库一带,东至电池厂。滑坡区地形北高南低,分布高程132~225m,东西向宽约500m,南北向长约650m,面积约32×104m2,滑坡体平均厚约18m,体积约600×104m3,平面形态略呈圈椅状,滑坡的主滑方向160°。14图1滑坡前缘图2滑坡后缘滑坡外形后期虽受很大破坏、改造,但基本标志仍较明显。

4、滑坡后缘边界为基岩,现新公路切割通过(照片2),高程207~225m。滑体后缘地形呈斜坡,坡度角15°~35°。滑坡整体略呈两级台阶,后级台阶为飞亚公司坐落,其建筑物为框架或砖混结构,八十年代以前,老建筑物多为浅基础,一般1~4层,最高6层,九十年代以来新建筑物为嵌岩桩基础,最高11层。台面高程185~200m,宽100~120m,向南东倾斜,平均坡度角6°,两侧边界较清楚,均有基岩露头。前级台阶为库房、厂矿、居民密集区,均为老建筑物,以框架结构为主,浅基础。台面高程140~155m,宽300~350m,两侧边界仅断续显现。台阶之间斜坡相

5、连,坡度角20°左右。在前级台阶中的药品仓库一带略显洼地及鼓丘地形,洼地走向东西,长约200m,宽50~70m,东西两端开口,相对深度148m左右,残留鼓丘与洼地走向一致。滑坡前缘为一马路横穿,老剪出口为江岸巨厚层状砂岩陡坎顶部,建筑物密布及堡坎支挡,未见变形迹象,高程132m左右(照片1),滑坡典型地貌剖面见图1。2.滑体结构特征滑体厚度变化大,5.00~40.00m。主要由粉质粘土夹碎块石及碎、块石土组成,表层为人工填土。1)人工填土:分布于滑体表层,成份复杂,为灰、褐灰色粘性土、砂岩碎块、建筑垃圾、碳渣等组成,松散~稍密,厚度1.0

6、0~8.60m。2)粉质粘土夹碎块石:该层分布广泛,厚度变化大,2.85~37.50m,总体上是西部薄、东部厚,前、后缘薄,中部厚。粉质粘土为褐黄色、灰褐色、紫红色,具较好粘性(Ip=10.4~15.8),呈可塑~硬塑状,(IL=0.08~0.54),含砂量差异较大,局部为粉土。所夹碎块石主要为灰色、紫灰色长石石英砂岩,其次为长石砂岩,泥质砂岩,多呈棱角状,大小悬殊,一般10~150mm,大者2m。土石比8:2~6:4。大重度测试γ=19.50~21.30%。其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标准值如表2-1表2-1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指标标准值天然含水量(

7、%)21.06塑性指数12.5天然残值粘聚力(kPa)45.01天然容重(kN/m3)20.90液性指数0.22天然残值内摩擦角(°)13.15饱和容重(kN/m3)21.18压缩系数(MPa-1)0.22饱和峰值粘聚力(kPa)43.79比重2.75压缩模量(MPa)8.17饱和峰值内摩擦角12.48天然孔隙比0.615天然峰值粘聚力(kPa)70.24饱和残值粘聚力(kPa)30.81液限(%)30.03天然峰值内摩擦角(°)17.24饱和残值内摩擦角(°)9.03塑限(%)17.843)碎块石:在滑体中呈透镜状夹层或“孤石”分布,分

8、布厚度2.65~15.40m。碎块石成份主要为灰色、灰黄色砂岩,少见泥岩,呈棱角状,一般块径0.1~2.0m,最大块(孤)石4.5m。碎块石间为黄褐色可塑~硬塑状粉质粘土。土石比5:5~8: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