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负荷法计算污泥量

污泥负荷法计算污泥量

ID:9978272

大小:6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17

污泥负荷法计算污泥量_第1页
污泥负荷法计算污泥量_第2页
污泥负荷法计算污泥量_第3页
污泥负荷法计算污泥量_第4页
污泥负荷法计算污泥量_第5页
资源描述:

《污泥负荷法计算污泥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 污泥负荷法  这是目前国内外最流行的设计方法,我国的规范、手册,美国、英国、法国及日本等国目前也多采用这种方法。几十年来,运用污泥负荷法设计了成千上万座污水处理厂,充分说明它的正确性和适用性。但另一方面,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缺陷,影响了设计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  污泥负荷法的计算式为:                       (1)  式中:V-曝气池容积(m3)      Lj-曝气池进水BOD浓度(mg/L)      Q-曝气池设计流量(m3/h)      Fw-曝气池污泥负荷(kgBOD/kgMLSS·d)      Nw(即

2、MLSS)-曝气池混合液悬浮固体平均浓度(kg/m3)      Fr-曝气池容积负荷(kgBOD/m3池容·d)  污泥负荷法是一种经验计算法,它的最基本参数Fw和Fr是根据曝气的类别按照以往的经验设定,由于水质千差万别和处理要求不同,这两个基本参数的设定只能给出一个较大的范围,我国规范对普通曝气推荐的数值为:  Fw=0.2-0.4kgBOD/kgMLSS·d  Fr=0.4-0.9kgBOD/m3池容·d  可以看出,最大值比最小值大一倍以上,幅度很宽,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选用最小值算出的曝气池容积比选用最大值时的容积大一倍或一倍以上,基建投资也就相差很多,在

3、这个范围内取值完全凭经验,对于经验较少的设计人来说很难操作,这是污泥负荷法的一个主要缺陷。  污泥负荷法的另一个问题是容易混淆。我国规范中污泥负荷Fw的单位是kgBOD/kgMLSS·d,但有的地方则是kgBOD/kgMLVSS·d,我国设计手册中就是这样,美国的标准也是用这个单位。这两种单位相差很大,MLSS是包括无机悬浮物在内的污泥浓度,MLVSS则只是有机悬浮固体浓度,对于生活污水,一般MLVSS=0.7MLSS,如果单位用错,算出的曝气池容积将差30%。这种混淆并非不可能,我国手册中推荐的普通曝气Fw为0.2-0.4kgBOD/kgMLVSS·d,其数值和

4、规范完全一样,但单位确不同了。设计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不知究竟用哪个单位好,特别是设计经验不足时更是无所适从。  污泥负荷法还有一个问题是针对性不强。近年来污水脱氮提上日程,当污水要求硝化、反硝化时,Fw、Fr取多少合适?这给设计人增加了难度,也影响了设计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污泥负荷法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考虑到污水水质的差异。对于生活污水来说,SS和BOD浓度大致有数,MLSS与MLVSS的比值也大致差不多,但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就大不相同。我国城市一般都有大量工业,城市污水一般包含50%甚至更多的工业废水,因而污水水质差别很大,有的SS、BOD高达300-40

5、0mg/L,有的则低到不足100mg/L,有的污水SS/BOD高达2以上,有的SS比BOD还低。污泥负荷是以MLSS为基础,其中有多大比例的有机物反映不出来,对于相同规模相同工艺相同进水BOD浓度的两个厂,按污泥负荷法计算曝气池容积是相同的,但当SS/BOD差异很大时,MLVSS也相差很大,实际的生物环境就大不相同,处理效果也就明显不同了。  综上所述,污泥负荷法有待改进。因此,国际水质污染与控制协会(IAWQ)组织各国专家,于1986年首次推出活性污泥一号模型(简称ASM1),1995年又推出活性污泥二号模型(简称ASM2),数学模型设计法正式面世。3 泥龄法 

6、 3.1泥龄法的计算式  我国规范中提出了按泥龄计算曝气池容积的计算公式:                   (2)  式中:Y-挥发性污泥产率系数(kgVSS/kgBOD)     Lch-曝气池出水BOD浓度(mg/L)     Nwv-曝气池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平均浓度(gVSS/L)     Kd-衰减系数(d-1)     θc-污泥泥龄(d)  其余同前  规范对式中几个关键参数提出了推荐值:Y=0.4-0.8(20℃,有初沉池)  Kd=0.04-0.075(20℃)  当水温变化时,按下式修正:  Kdt=Kd20×(θt)t-20       

7、       (3)  式中:θt-温度系数,θt=1.02~1.06     θc值为:高负荷0.2~2.5,中负荷5~15,低负荷20~30  可以看出,它们的取值范围都很宽,Y值的变化幅度达100%,Kd值的变化幅度达87.5%,θc值的变化幅度从50%到几倍,实际计算时很难取值,很难操作,这也是泥龄法在我国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  为了使泥龄计算法实用化,笔者根据自己的设计体会,建议采用德国目前使用的ATV标准中的计算公式,并对式中的关键参数取值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适当修改。实践证明,按该公式计算概念清晰,特别便于操作,计算结果都能满足我国规范的要求,不失为一种

8、简单、可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