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型化工分离技术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型化工分离技术陈媛摘要:综述了新型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和膜分离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工艺流程及其在某些领域中的应用。介绍膜分离技术的分离机理、特点,国内外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现状。另外还介绍了膜蒸馏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关键字:超临界流体萃取;膜分离技术;分离技术NewtypeofchemicalseparationtechnologyChenYuanAbstract:summarizethelatestdevelopmentsofsupercritica
2、lfluidextractiontechnologyandmembraneseparationtechnology.Introducetheworkingprinciple,technicalcharacteristicsof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technologyanditsapplicationinsomefields.Introducetheseparationmechanism,characteristics,theresearchprogressofmembranesepara
3、tiontechnology,anditspresentapplicationinvariousfields.Thenintroducethelatestresearchprogressofmembranedistillationtechnology.Keywords: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echnology;membraneseparationtechnology;separationtechnology1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1.1技术原理超临界流体的密度和溶剂化能力接近液体,粘度和扩散系
4、数接近气体,在临界点附近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极其敏感,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就是利用上述超临界流体的特殊性质,将其在萃取塔的高压下与待分离的固体或液体混合物接触,调节系统的操作温度和压力,萃取出所需组分;进入分离塔后,通过等压升温、等温降压或吸附等方法,降低超临界流体的密度,使该组分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减小而从中分离出来。1.2技术特点[1](1)萃取分离效率高;(2)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适用于分离热敏性物料;(3)与传统的分离方法相比,能耗低;(4)易回收溶剂和溶质;(5)溶剂无毒,使用于食品加工和医药工业
5、。1.3技术工艺流程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一般是由超临界流体萃取和分离两部分组成,由于萃取都是在萃取槽中进行的,所以萃取步骤大致都相同,而分离的方法主要包括:(1)依靠压力变化的萃取分离法(等温变压法或绝热法)。在一定温度下,使超临界流体和溶质减压,经膨胀后分离,溶质由分离器下部取出,气体经压缩机返回萃取器循环使用。(2)依靠温度变化的萃取分离法(等压变温法)经加热、升温使气体和溶质分离,从分离器下部取出萃取物,气体经冷却、压缩后返回萃取器循环使用。(3)用吸附剂进行的萃取分离法(恒温恒压法或吸附法),在分离器中经萃取出的溶质
6、被吸附剂吸附,气体经压缩后返回萃取器循环使用[2,3]。1.4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可以不在高温下操作,因此特别适合于热稳定性较差的物质的分离,同时产品中无其他物质残留。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项具有特殊优势的分离技术并特别适用于提取或精制热敏性和易氧化的物质。它可广泛应用于以下主要领域:1.4.1医药工业众所周知,中草药中含有大量的天然活性物质,而超临界萃取技术则是提取这些活性物质最好的手段之一,现在已经能用该技术成功地提取了生物碱、黄酮、生育酚、吗啡等天然活性产物,另外超临界萃取技术还可以用于抗生素的回收
7、,医药制品的精制、脱杂质,维生素和酶的回收等。Reverchon等用惰性气体如氮气与超临界CO2、含药溶液形成混合物,其中氮气起辅助雾化(assistedatomization)作用,成功制得了粒径在0.5~3μm的四环素、利福平微粒及粒径在0.05~1.6μm的聚甲基丙烯酸树脂(PMMA)与0.1~3.5μm的左旋聚乳酸(PLLA)微粒[4]。1.4.2食品工业由于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所得萃取液溶剂残留少,毒性低,因此特别适合用于食品工业。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一般包括食品中有益成分的提取及有害物质的去除。运用该技术可以对咖
8、啡豆脱咖啡因、烟草脱尼古丁、奶制品脱胆固醇,从鱼油中提取多不饱和脂肪酸DHA、EPA,萃取啤酒花中的有效成分,以及从天然植物中提取食品添加剂如卵磷脂、麦胚油、茶油,食用香料如八角油、茴香油,食用色素如辣椒红、番茄红等,其中对啤酒花有效成分的萃取、咖啡豆红茶脱咖啡因等已实现了工业化和产业化[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