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971660
大小:3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题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什么是哲学?如何理解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答: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总观点、总看法,因而是世界观,同时它又能反过来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又是方法论。 2.承认物质不依赖意识而存在,这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借以同其他哲学派别相区别的基本特征?答:不是,承认物质不依赖意识而存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派别的共同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是:实践性、阶级性(革命性)、科学性。 3.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就是唯心主义。
2、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恩格斯指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大多数唯心主义者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前者认为统一的基础是物质,后者认为统一的基础是精神)都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因而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并非就是唯心主义,只有进一步认为统一的基础是精神的哲学派别才是唯心主义。4.简述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它们的相互区别,表现为各种运动形式具有不同的物资基础和特定运动规律,各种物质运动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性质。例如,机械运动是物体的机械位移,它是最低级、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生
3、命运动的物质基础是核酸和蛋白质,它是自然界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形式。他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把它们混淆起来。因此,既不能把低级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也不可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机械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错误,就在于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它们的相互联系,表现为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存在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在低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把高级运动形式和低级运动形式割裂开来,看不到或否定它们之间的联系,就无法说明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之间的统一性。各种运动形式不仅相互联系,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仅低
4、级运动形式可以转化为高级运动形式,而且高级运动形式也可以转化为低级运动形式。但运动是守恒的,5.任何运动都不会从无到有,也不会从有到无,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6.简述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表现:第一,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辨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离开同其他事物的联系,绝对孤立的事物是根本无法存在的。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市场经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离开了国内各个地区之间以及国际之间的交往和
5、联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因此,唯物辨证法要求实行开放政策。形而上学否认世界的普遍联系,他们用孤立的观点看待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反对对外交往,实行闭关自守的国内和国外政策。实践证明,唯物辨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的,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是错误的。第二,发展的观点与静止不变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辨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中。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和现象。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静止不动的,即
6、使承认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也只承认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不承认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因而主张用静止的不变的观点看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也有两种观点和做法:一是积极进取,在进步和发展中求生存,这是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和做法。二是消极保守,企图在守成不变中求生存,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和做法。社会生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守成是做不到的,只有发展才能生存。第三,承认矛盾的观点与否认矛盾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辨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形而上学则主张事物内部是绝对同一的
7、,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而也就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可见,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等等,其根源都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1.感性认识即直接经验,理性认识即间接经验.感性认识是指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而直接经验是他人们亲身参加实践所获得的知识。两者不能混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而间接经验是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这两者也不能
8、混同。上述的命题的错误在于它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理性认识和间接经验的区别。2.“求知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