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970497
大小:86.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5-17
《第十三章谁是革新派谁是保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谁是革新派?谁是保守派? 1、机械学派(力学学派)和批判学派 十九世纪末叶,在经典物理学基础面临大变革的前夕,物理学家的队伍发生了分化。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们在摸索、在苦斗,渴望在建立物理学新秩序中留下他们的印记;那些囿于传统观念、具有浓厚保守气息的人们对新事物不是抵制反对,就是怀疑观望,极力设法把它们纳入旧理论的框架之中;也有的介于二者之间,他们既有这一代人的乐观主义,又兼有这一代人的忧虑之情,他们既为新天地的开拓而兴奋,又为变革的急剧和显然缺乏固有的稳定性而感到不快。 法国哲学家莱伊在他1907年出版的《现代物理学家的物理学理论》一书中,非常详细地论述了当时
2、的状况。他写道:在十九世纪前六十年中,物理学家在一切根本问题上彼此是一致的。他们相信对自然界的纯粹力学的解释,他们认为物理学无非是比较复杂的力学,即分子力学。他们只是在把物理学归结为力学的方法问题上,在机械论的细节上有分歧。现在,物理学展示出的景况看来是完全相反的。严重的分歧代替了从前的一致,而且这种分歧不是在细节上,而是在基本的、主导的思想上。如果说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特殊倾向,那未免过甚其辞。但是,毕竟必须承认,物理学也有很多学派,它们的结论常常是分歧的,有时候简直是敌对的。 莱伊指出:传统物理学认为,只要使物理学延续下去就可以达到物质的形而上学。这种物理学使自己的理
3、论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这些理论完全是机械论的,即把物理学归结为力学的观点的体系。但是,十九世纪后半叶对传统机械论所作的批判破坏了机械论的这个本体论实在性的前提。在这种批判的基础上,确立了对物理学的一种哲学看法。依据这看法,科学不过是符号的公式,是作记号的方法。 莱伊根据物理学家的认识论倾向,把他们分为三个学派:唯能论或概念论学派,绝大多数物理学家还在支持的机械论或新机械论学派,以及介于这两种学派之间的批判学派。莱伊认为,马赫和迪昂属于第一个学派,彭加勒属于第三个学派;旧物理学基尔霍夫、亥姆霍兹、开耳芬、麦克斯韦以及现代物理学家(这是莱伊当时的说法)拉摩、洛伦兹等人属于第二
4、个学派。英国唯灵论者华德也从物理学家的认识论观点出发,把他们分为实在论学派和符号论学派。莱伊和华德都是哲学家,纯粹从哲学角度看问题似乎是他们的职业习惯和个人嗜好。 从前面的历史考察不难看出,实际上,当时物理学家的分化和学派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对经典力学截然不同的态度而引起的,特别是1883年马赫的《力学》出版后,这种分化已十分明显。当时形成了两个基本派别:机械学派(或力学学派)和批判学派。 机械学派坚持对一切物理现象的纯力学解释,企图把整个物理学归结为力学,绝大多数物理学家都属于这个学派。批判学派对经典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持明显的批判态度,马赫、彭加勒、迪昂、奥斯特瓦
5、尔和毕尔生属于这个学派。 在以往的一些出版物中,大都倾向于抬高机械学派,贬低批判学派,甚至全盘否定后者的历史作用和哲学思想,这是不够客观和公正的。 2、两种历史作用 在世纪之交物理学危机时期和革命初期,这两个学派各自起了怎样的历史作用呢? 可以看到,机械学派对经典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们的人数处于绝对优势,因而他们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批判学派无法相比的。机械学派把经典理论发展到十分完备的程度,客观上为物理学革命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但是,机械学派也继承了从十八世纪以来就产生的力学先验论和机械自然观。在一系列新发现摇撼了整个物理学的基础时,他们
6、看不到物理学的危机或危机的严重性,找不到摆脱危机的出路,对新事物或怀疑观望,或横加反对,至多不过是在旧框架内修修补补。 开耳芬就是这样。对于X射线的发现,他竟宣称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对于镭的热效应的发现,他甚至不顾自己早年为之作过巨大贡献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硬说热能是从周围得到的;他竭力反对元素嬗变理论,理由是该理论与“原子”的词源(原子在希腊语中意味着不可分)相矛盾。 1906年8月,开耳芬几乎单枪匹马在《时代》杂志向元素嬗变说挑战。他居然说,嬗变理论是为了解释镭的性质而巧妙捏造出来的,镭产生氦并不能证明原子嬗变,因为擂原子中本来就含有氦。他不承认太阳的能源来
7、自元素转化,而把能源归因于万有引力。开耳芬始终迷恋以太模型,1907年,他在逝世前的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时,还宣读了一篇论述以太的文章,表示赞同洛奇的观点:“空间中每立方毫米的宇宙以太其质量为一千吨。” 洛伦兹也是这样,他总想在不触犯经典理论框架的前提下把力学和电动力学调和起来,一直认为以太是具有一定优点的概念。他在倾注了毕生心血的《电子论》的末尾写道:“以太是具有能量和振动的电磁场的载体,我不能不认为它具有某种程度的实在性,不管它与普通物质的差别有多大”。洛伦兹面对波粒二象性的新概念,曾绝望地哀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