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脉络膜裂囊肿 microsoft word 文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脉络膜裂囊肿(choroidalfissurecyst)属于神经上皮性囊肿,是在胎儿发育时期沿脉络膜裂形成原始脉络膜丛时发生障碍而形成的。CT及MRI横轴面常将本病误认为是颞叶囊肿,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恐慌。MRI冠状面及矢状面可显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1脉络膜裂的解剖 脉络膜裂是海马与间脑之间潜在的脑脊液间隙,斜行沿后上方至前下方分布,呈狭长的“C”字形,是胚胎时期脉络襞突入侧脑室形成脉络丛所残留的裂隙。脉络膜裂可相应分为体部、房部和颞部。脉络膜裂囊肿的成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神经外胚层及血管软膜的残留可能为该囊肿形成的原因,在胎儿发育时期,沿脉络膜
2、裂形成原始脉络膜丛时如果发生问题,就可能在脉络膜裂的任何一处形成脉络膜裂囊肿。2诊断标准 根据Sherman等[1]研究报道,符合以下几点可做出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1)MRI显示脉络膜裂处典型的囊肿性病变,内部信号均匀且与脑脊液信号一致,无壁结节及软组织肿块,无水肿及强化;(2)囊肿与临床表现无关;(3)复查时囊肿无变化。3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特点 由于脉络膜裂囊肿发生部位具有特殊性,结合其囊肿的密度和/或信号特点,影像学诊断并不难。但常规的单层螺旋CT扫描为横轴面,所以可能将脉络膜裂囊肿误认为颞叶病变,随着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
3、PR)等后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CT的诊断能力。MRI由于具有多方向扫描的优点,因此可进行准确的定位,结合病灶的特点,可以做出定性诊断。3.1CT表现 多发于单侧颞叶,体积较小,右侧略多于左侧,与蛛网膜囊肿的特点相同:病灶边界清晰,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接近脑脊液密度,囊肿周围无水肿,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扫描无强化;病灶最大层面一般位于环池旁。3.2 MRI表现 囊肿呈均匀一致的长T1、长T2信号,DWI为低信号,囊液在各序列均与脑脊液信号相等,灶周无水肿,增强后无强化。冠状位可清楚的显示囊肿位于脉络膜裂内,其外下方可见侧脑室颞角
4、呈点状或条状结构,且常见海马和侧脑室颞角等周围邻近结构受压变形,但未见异常信号,矢状位显示颞叶内侧卵圆形或梭形囊肿,其长轴沿后上至前下斜行。3.4鉴别诊断(1)蛛网膜囊肿:与脉络膜裂囊肿的密度或信号一致,但多位于颞叶前方或邻近环池内。(2)表皮样囊肿:多见于桥小脑角池,为匍匐样或塑型状生长,形态不规则,体积较大,密度或信号不均匀,FLAIR和DWI上均呈高信号;病灶内含有脂肪时,CT值常低于-20Hu,T1WI呈信号稍高,且在脂肪抑制后呈低信号。(3)侧脑室颞角:脉络膜裂囊肿位于侧脑室颞角和环池之间,如能在MSCT的MPR后的图像上或MRI冠状面观
5、察到囊肿位于脉络膜裂内,并且于矢状面见囊肿沿脉络膜裂呈特征性斜行走行,有利于和侧脑室颞角鉴别。(4)脑软化灶:年龄较大者多有脑血管病的病史,临床上多有相应部位的神经症状;CT和MRI还可发现其他部位的缺血灶或软化灶,伴有脑室、脑池及脑沟的扩大。儿童常可追溯到早产或外伤等病史,有利于诊断。(4)脑内囊肿:脑内囊肿极少见,虽然信号可与脉络膜裂囊肿一致,但多位于大脑半球、丘脑或小脑等部位,并且体积多较脉络膜裂囊肿大。(5)血管周围间隙:常见于患高血压的老年人;是穿支动脉自蛛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引起软脑膜内陷造成的,其发生部位以前连合两侧、近大脑凸面半卵圆中
6、心最多,直径常小于5mm,常双侧对称分布;另外矢状位扫描多不呈后上至前下的斜行走行。(6)脑囊虫病:常为脑实质内多发小囊性病灶,如为单发,则病灶较大;增强扫描可显示囊内头节,并常有其他部位病灶;随访观察,病灶有典型的脑囊虫病的演变过程,即囊虫坏死期和钙化期,并可有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而脑脉络膜裂囊肿随访多无变化。(7)动脉瘤:多位于颅底Willis环或外侧裂池、纵裂池内;多可见其与大血管连通;由于瘤内血液流速不均,信号常不均匀,常见血栓;通过MSCT的血管三维重建或MRI脑血管动脉造影(MRA)可与脉络膜裂囊肿鉴别。(8)颞叶囊实性肿瘤:颞叶的多形
7、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神经节胶质瘤等囊实性病变也不少见,由于肿瘤均具有实性部分且实性肿瘤组织明显强化,鉴别诊断不难。 随着影像检查设备的改进,借助MSCT的MPR和MRI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和三维成像优势,可清楚地显示脉络膜裂的解剖结构,相信会增加本病的检出率,正确地认识并诊断本病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意见。